​重庆掌故丨老重庆的老茶馆:独特的城市公共空间
11-08 10:43:01 来源:水煮重庆

这是老舍《茶馆》的剧照,老重庆的老茶馆也差不多,八仙桌、长条凳

水煮重庆微信公众号消息,老重庆有“三多”:城门多、庙子多、茶馆多城门有九开八闭十七座,庙子据说有“三观九宫十八寺”。茶馆更多,目前很多文章采用1947年《新民报》的说法,称主城区(现渝中区从朝天门经通远门到上清寺、曾家岩一带)有2659家茶馆——这是什么概念,当时重庆主城有316条大小街巷,平均每条街巷有8家茶馆!对比一下成都——1938年的《成都导游》一书,称成都城有800多条街,平均两条街一个茶馆。

对2659家茶馆的说法,我表示严重怀疑。

据《市中区志》(重庆出版社1997年版)记载,1950年,“区内茶水业1094户,其中老虎灶两家”,到1956年,在此基础上重新组合成340户茶馆。

不可能短短3年,这块不大的地盘上,就消失了1500多家茶馆吧。

茶馆同样多如牛毛的成都(老成都也有三多:“闲人多、茶馆多、厕所多”),1941年该市政府的统计数据是614家,从业人数就已经占到成都工商业的第五位了。1949年,成都茶业公会的数据是598个茶馆——不可能成都的茶馆比重庆少2000多个吧。

所以,我觉得,1052个茶馆(扣除两家老虎灶),是比较靠谱的数据。但就这个数据看,重庆的茶馆也比成都多了近一倍。

 老茶馆的茶

老重庆的老茶馆,里面的茶不多,一般只有四种:沱茶、香片(花茶)、菊花和玻璃(白开水)。

老重庆人,喝沱茶的品牌忠诚度很高,只喝大理永昌祥的下关沱茶,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上世纪80、90年代。

大理下关的永昌祥茶厂

当年在重庆可是金字招牌,非他家的不认

花茶,是成都人的最爱,重庆人喝得不多,觉得茶味不够。

茶馆里面,多是八仙桌,配四条长凳。小茶馆则大多是矮桌,配几把竹椅子,可坐可躺。

张恨水就专门写了一篇叫“茶肆卧饮之趣”的短文,文中,谈到在重庆的偏僻小茶馆,搬一把竹躺椅,喝酽沱茶的无上乐趣。

重庆盖碗茶,在过去,除了茶碗和茶盖是瓷器,茶托则是用紫铜或者锡制。现在则一套三件,全部瓷器了。

传统的盖碗茶下面的茶船(茶托)大多是锡或者紫铜

老重庆人喝茶,讲究用“鲜开水”,就是刚刚煮开的水。所以,很多茶馆,为了标榜自己是“鲜开水”,往往把煮开水的大鼎锅亮出来,让茶客们都看到,自家的开水一直“翻翻涨”。

当年没有自来水,也没有一桶一桶的纯净水,几乎都是挑水工从长江挑上来的江水。但是,这个江水,也大有考究。讲究的茶馆,一律要用太平门磨滩外的江水,然后用大缸沉淀,以沙石过滤。用江水的茶馆,很多会打上“河水香茶”的招牌,以别于用井水的茶馆。重庆主城区,井水的品质并不那么好,偏涩,不适于泡茶。

在茶馆用开水很方便,所以,不少茶客干脆晚上在茶馆把脸、脚洗了才回家,这是当年老茶馆的一大特色。

重庆的老茶客,每天要喝两次茶。张恨水说:“渝人上茶馆则有特嗜,晨昏两次,大小茶馆,皆满坑满谷”。

老茶馆有个很人性化的老规矩:穷人没有钱,又想喝茶,啷个办?就去茶楼,找离去的茶客喝剩的茶碗,接着喝——在重庆,这叫喝“过路茶”,成都叫喝“下班茶”。喝“过路茶”也有规矩,不能端起茶碗喝,必须用盖碗的盖子,去茶碗里舀着喝。

在老茶馆喝茶还可以挣钱。如果你老人家人缘好,不妨经常去茶馆坐坐。坐着坐着,就会有熟人来开茶钱。一般是直接喊一声:“某大爷,茶钱我开了哈”,然后去柜上结账。人缘特别好的袍哥大爷、商界大款、官场大员,每次喝茶都会遇到一堆要结账的朋友。没关系,都可以去结账,柜上账房一律都帮你收下,等你优哉游哉喝完茶,起身回家时,柜上会把帮你收的多余茶钱,全部退给你。

 作为商业空间的老茶馆

老重庆的茶馆,和现在的茶馆,完全属于两个不同的星球。

老茶馆,本质上就是一个重庆市民的公共空间,包括商业、娱乐甚至民事纠纷调解,很多公共事务,都是在茶馆处理。

尤其是商务。那时,没有各种商品交易市场,几乎所有的商品交易,都是在茶馆完成。这类商业活动,最早是在行帮公所里面进行,随着重庆商业地位的提升,贸易量越来越大,这些行帮公所的地盘就不够用了,于是向茶馆转移。30年代,重庆有140多个大小行业,各有各的行帮商务茶馆。

油市街,在现在的中华路上,即国贸大厦到花市路口之间这段路。因为这里有个油帮茶馆(抗战后转到民权路鸿园茶社),因之得名油市街,后和桂花街、三教堂街、杨柳街一起,并入中华路。

银钱业的同业茶馆在陕西街、机器五金业的“洁园茶馆”在邹容路、苏货帮(百货业)的茶馆在大梁子(现新华路)、米粮帮在米亭子(现得意广场工商银行大楼对面)、鞋帮在望龙门的县城隍庙茶馆……餐饮业餐馆,在大阳沟的雷祖庙,茶客多带菜刀、白围腰,表示马上可以跟你走,这类带有劳动力市场性质的茶馆,还有鲁祖庙的泥水帮茶馆。

除了商帮,一些同乡会也有自己的茶馆,如“叙永帮”在陕西路开有“叙永乐茶馆”、湖北帮在江家巷开有“武汉茶社”,都是拥有几十上百张桌子的大茶馆。

还有些茶馆,是综合类市场。比如民权路关庙(原址在现解放碑的英利大厦)的“鸿园茶社”,上午是面粉业来喝茶做生意,中午就换成土布业,下午是油帮和化工原料帮。

那时,行帮商人谈生意,外人根本听不懂,用的都是业内暗语。甚至不同的行业,使用的数字暗语都完全不同。同是1、2、3、4、5、6、7、8、9,一个行帮读“幺、坐、立、歪、甩、捞、桥、拉、欠”,另一个行帮读“高、明、韩、苏、大、雍、草、梅、弯”……就是当你面谈生意,你也一个字都听不懂。

30年代的重庆,还有个很特别的茶馆——同庆公”茶社。

这家茶馆,除了正常营业外,还外接包办茶席。大户人家,如有婚、丧、寿等,往往要在这类大型宴会前,办茶席招待来宾。同庆公专门接手这类茶席。主人会把宴请的客人名单开给同庆公,茶楼派“茶催”专员,拿着请帖和客人名单上门催请。如果客人答应来,就亲笔在名单的自己名字下面,写个“知”字,如果不来,写个“谢”字。办席当天,茶社派茶催带着全套茶具上门服务,除了斟茶外,还担任宴会接待和司仪主持。

重庆市民的娱乐空间

茶馆,晚上都有各种不同的娱乐活动。

北方有相声,南方有评弹,重庆则是川剧、清音和评书。

过去没有电影院,更没有纯K,要娱乐也只有去茶馆,听评书、看戏都是茶馆,甚至最开始放电影也在茶馆。

几乎所有的茶馆,一到晚上,摇身一变,成了重庆的娱乐场所。

较场口鼎新街(位置在现在的得意广场,已被拆毁)的“上三元”茶馆,是重庆最大的商务型茶馆之一。三间大门面,共有84张桌子,每天上午,全市的布匹商人集中过来谈生意,每张桌子上,摆满了布匹。下午,大家喝耍茶,晚上,这里又成了重庆著名的评书茶馆。

石灰市的国安茶馆,是著名评书艺人王秉诚坐馆说书的地方,他的“重庆掌故”风靡一时,甚至有客人买站票听书。另一位著名评书艺人程梓贤,也在较场口说书,他的“铁骑银瓶”,并不输与王秉诚。

不同的茶馆,有不同的娱乐项目。

较场坝的“黄桷居”茶馆,是四川清音的阵地。上个二十年代初,著名清音演员文三、文四两姐妹是这里的驻唱歌手。成都作家刘师亮到重庆,写了一堆竹枝词,其中一首还专门写到这对姊妹花:

茶楼清唱说文家,

文四文三莫浪夸。

余韵绕梁归去后,

可人还在月西斜。

民国路(现五一路)上的“友仁茶馆”,因老板叫李三娘,又叫李三娘茶馆。这个茶馆有300多个座位,白天就要卖1000多碗茶。晚上则变成以竹琴为主的曲艺茶馆。

竹琴,原为道琴,是道教的乐器,后来在民间流行。四川竹琴分为两派,成都贾树三(贾瞎子)的“扬琴调”,还有重庆的“综合调”。重庆唱竹琴的茶馆,除了李三娘茶馆,还有“米粮帮茶馆”、“油帮茶馆”以及灯笼巷(在现在的八一路)上的“灯笼茶馆”等。

(本文转载时有删节)

原标题:老重庆的老茶馆:独特的城市公共空间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