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喜好分宿舍:有人赞有人称“易破罐破摔” 你怎么看?
09-17 09:49:13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503.jpg?x-oss-process=style/w7

资料图

人民日报客户端消息,今年开学,南京大学在新生中首度试点使用“宿舍匹配系统”,提前摸清部分新生的作息时间、卫生习惯、学习特点、社交偏好,通过大数据来评估新生的相似度,以此为依据为学生排定学号、安排宿舍。这项新措施推出,受到了学生们的普遍欢迎。有学生反映,再也不用担心生活节奏不一致,有人晚睡有人早起发生争执了。(昨日《扬子晚报》)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用生活习惯大数据来给新生分类,做到了学生管理的精细化,我觉得,应该欢迎这样的试验。许多人都是大学时代宿舍矛盾的受害者。这几年,由于舍友之间性格、生活习惯差异大,日积月累产生积怨的事件时有耳闻。

过去大学分宿舍,老师头痛学生也头疼。过去怎么分的呢?我听说有按姓氏笔画分的,有按学号单双号分的,还有抽签的。可是人跟人如此不同,生活习惯上,有些人是早鸟,有人是夜猫,有人喜静,有人喜动,也不好说谁好谁坏。学校一般只管学生学业,日常如何相处,学校是不大介入的。由此产生矛盾,也好理解。遇到不堪忍受的宿舍和室友,没钱的学生只好忍着,四年说短不短,说长也不长。有钱的学生一般选择到校外租房。可以说,宿舍矛盾养活了高校周边不少的出租屋业主。

在英美好一点的大学,新生一般自己解决住宿。学校提供有限的宿舍,相对来说宿舍条件较好,尤其研究生,自己有一间卧室,几个人共享客厅。各人有独立空间,产生矛盾的机会相对较少。中国高校的学生管理过去沿袭的是苏联体制,也就是全包全管。十个八个本科生住一间,那是没办法。如何在现有条件下完善学生宿舍的管理,协调个性习惯差异大的学生,尤其实现动态调整,高校应该多想办法。

依我看,“大数据”虽好,但也有短板。哪些数据计入参考,哪些数据不计入,或者某些数据没法统计,都可能让匹配的精度下降。南大的摸底调查,选项包括“夜晚休息时间”“早晨起床时间”“平均换洗衣频率”“您对宿舍共同消费的态度”等,但有些重要指标我看也应该计入。比如说,宿舍里睡觉打呼噜可谓“一大公害”,我自己就因为舍友打呼噜,大学里有段时间饱受失眠之苦。让打呼噜的学生住进同一间,对其他学生会不会好点?还有,生活习惯其实是可以互相影响的。卫生习惯不好,晚晚通宵,让这类学生呆在一起,是不是有点“破罐子破摔”?若有一两个习惯好的室友提升带动宿舍生活品质,我觉得也不错啊。

“人以群分”,从教育的角度,有利也有弊。毕竟,学习与不同的人相处,“和而不同”,是大学教育很重要的一环。将来到了社会上,总不能按照大数据来选择朋友、同事和领导不是?人总呆在“同温层”里,出到自然界难免产生不适。如果借用鸡汤式语言,大学宿舍是磨练心性、立地成佛的地方。学会忍让,宿舍是一个不错的试验田。所谓一屋不扫,何以平天下。宿舍的人都搞不掂,将来怎么闯荡社会?

(原标题:按喜好分宿舍:有人赞有人称“易破罐破摔” 你怎么看?)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