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悦读 > 正文
古代纳凉神器 有“图”有真相
07-21 08:06:08 来源:中国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进入三伏天,闷热天气又双叒叕来了!出门五分钟,流汗两小时……

整个夏天,现代人躲在房里吹空调吃冷饮都嫌热。古代并没有这么先进的设备,还穿着里三层外三层的衣服,他们咋办?

1.webp.jpg

在一些古籍里,记载了过去很多消暑方式,空调房、冷饮……都是小意思。

在建筑上,纵深长,能隔热、避免阳光直射的房屋是首选,堪称古代的“空调房”。战国时期有一种“窟室”,单纯从构造上来看,有点像现在的地下室,但格局十分讲究,布局也华丽得多。

爱喝酒的郑伯,就喜欢在自家的窟室里开party。《左传·襄公三十年》记载:“郑伯有耆酒,为窟室,而夜饮酒击钟焉,朝至未已。”能看得出,生活很是奢靡。

2.webp.jpg

为了增加避暑效果,古人还会在窟室中放许多冰块降温。这些冰块在冬天天气寒冷时就采集完毕,帮助降温之余,还能冰镇点时令水果。《周礼》中所记载的“祭祀共冰鉴”,“冰鉴”说的就是放冰的器具了。

“窟室”虽好,但毕竟不能整天住在里面。汉代“清凉殿”完美解决这个问题,用来降低室温的神器也多了起来。古籍记载,“以画石为床,文如锦,紫琉璃帐。”“又以玉晶为盘,贮冰于膝前,玉晶与冰相洁。”

另外,《西京杂记》里还提到,名唤丁缓的巧手工匠发明了一种七轮扇,“大皆径丈,相连续,一人运之,满堂寒颤”,充分运用了机械原理,一个人动手,全屋人都凉快。

3.webp.jpg

“水激扇车”是唐代的避暑法宝。《唐语林》卷四记载了唐玄宗身处含凉殿时的情形:“玄宗起殿,……时毒方甚。上在凉殿,座后水激扇车,风猎衣襟。……四隅积水帘飞洒,座内含冻。”

明显能看出,这时候的避暑技术又进步了。不光有“空调房”,还学会利用水的驱动力,即“水激扇车”,让凉风扩散。

4.webp.jpg

而且,那时人们的穿着相当前卫,薄、透、露的“半臂装”深受女性青睐。《开元天宝遗事》写道:“贵妃每至夏天,常衣轻绡。”轻绡是一种丝织品,一匹(约合33米)的重量只有二两半。薄如蝉翼的衣服,自然凉快。 

生活小资的宋代人,避暑房屋要修在环境清幽的地方,即如《武林旧事》“禁中纳凉”条目写明“长松修竹,浓翠蔽日,层峦奇岫,静窈萦深,寒瀑飞空,下注大池可十亩”。屋里再摆上鲜花,凉风一来,满室生香。

千万别以为,只有现代人懂“冲凉降温”,前些年考古发现,宋朝已经出现了“青白釉面莲蓬头”,类似现代淋浴的花洒,造型却更美一些。

5.webp.jpg

要是穿越回宋代,别的不说,冷饮管够:一到夏天,卖冷饮的摊子随处可见。繁华的汴京、杭州有沙糖绿豆、紫苏饮、荔枝露水、白醪凉水、梅花酒、金桔团雪泡等等,连容器,都多是银制的。

《东京梦华录》记载,夏天在汴京的“巷陌路口、桥门市进”都有人叫卖“冰雪凉水、荔枝膏”。南宋的冷饮店,到三更才打烊。手捧冷饮,再到有“风扇”的茶楼蹭个凉,怎样的酷暑,也能安然度过吧。

明代,“凉屋”出现了。原理是利用地下水的清凉来降温。即如明朝人高濂在《遵生八笺》中所写:“霍都别墅,一堂之中开七井,皆以镂刻之,盘覆之,夏日坐其上,七井生凉,不知暑气。”

6.webp.jpg

清代除了房屋构造适宜纳凉外,利用天然冰降温的方式迅速普及,还会在盛夏到来时搭起凉棚。在宫廷中,出现了极像现代冰箱的“冰桶”,却更为环保。

如此看来,古籍里记载的避暑方式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有“空调房”、“机械制冷”、“冰块降温”,衣着、饮食上也是别出心裁。再加上扇子、瓷枕、竹夫人等,安然度夏真的不算难。

原标题:穿越回古代,夏天也可以过得如此优雅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