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庆 > 正文
重庆珍档丨这家洋行带来重庆第一款牙刷,楠竹加猪鬃简易制成
11-02 23:25:58 来源:今日重庆号

今日重庆号消息,在南滨路五船路口(今周家湾63 号),有一栋中西合璧的砖石木混合结构建筑,两楼一底,坐北朝南,依山临江。

时值初秋,青藤爬满窗棂、墙体,以及正面高大的西班牙式的拱廊,整栋楼包裹在绿色藤蔓之中,犹如一栋幽冥古堡孤单地伫立在路旁。

走近细看,门楣上“1915”的刻字依旧清晰,显示这座老宅已历百年。这就是当年卜内门洋行的旧址,是英商卜内门公司在重庆的总经销地。

1891 年重庆开埠,开启了中国西南地区的对外通商口岸。自此,先后有 50 余家外国洋行陆续在重庆设立分部,通商贸易。这些洋行见证了重庆的开放发展,也深刻影响着重庆人的日常生活,卜内门洋行就是当年众多洋行之一。

20世纪初,卜内门公司几乎独占了中国的纯碱市场,也是重庆最大的洋碱生产公司,它所生产的白洋碱、洋火、白洋矾等物资,更是改变了重庆人的生活方式。

白洋碱,老重庆人用来洗衣服

张川耀老人是土生土长的南岸人,就出生在下浩上葡萄院街,和卜内门比邻。张川耀祖母年轻时就曾在卜内门当过包装工,祖母曾向张川耀讲述过她在卜内门的工作经历。

张川耀说,当时卜内门所生产的碱实际上是一种白碱,因为是洋人在重庆开厂所造,所以又叫白洋碱。白洋碱由烧碱和其他化学产品混合而成,主要是用来洗衣服。

张川耀回忆道:“祖母说白洋碱不是纯白色,是带一点灰色的。根据功能来分,卜内门生产的洋碱有两种形状,一种是原柱型,但是它却不是标准的圆柱形,下面底部的直径约 3 公分,上面直径大概 5 公分,高 5 公分的样子,摆在一起有点像一块块的糕点,还有一种是四方形,长10 ~ 12 公分,宽 6 ~ 7 公分,厚 2 ~ 3 公分。”

在这之前,人们都是用皂角或者油皂角来洗衣服,油皂角是一种栗色的果实,葡萄大小,将它的皮掐破后,流出来的汁浆和皂角的功能是一样的。还有一种就是草木灰,草木灰水中含有碱,滤水洗衣服也有去污作用。

因为白洋碱的去污效果比皂角好,特别是能去除油渍和汗渍。一时间,白洋碱开始在重庆流行起来。

不过白洋碱去污效果固然好,腐蚀性也很强,对衣服的损害比较大。“当时重庆人都是穿青蓝二色布料做的衣服,用白洋碱洗,衣服容易脱色。”张川耀说,“白洋碱与现在的肥皂类似,但是白洋碱的质地要比肥皂干硬很多,每次洗衣服时,都需要用开水来溶解。”

在 20 世纪 20 至 40 年代,重庆人普遍都在用白洋碱,一直到 50 年代,肥皂才开始逐渐盛行,取代白洋碱。

“新民牌”猪鬃牙刷,原是重庆第一支牙刷

  

卜内门洋行系抗战之前重庆最大的洋碱经销商,也是重庆最大最早的日用化工制造企业,比如它当时生产的一种白洋矾,就是现在的明矾,解决了重庆人用水的水质问题。

二十世纪初期,重庆普遍没有自来水,市民饮用水靠的全是两江水,尤其到每年汛期,江水浑浊。有了白洋矾后,装在有孔的竹筒内,在水里一搅,顿时泥沙沉底浊水变清。一时间,白洋矾在重庆广受欢迎。

此外,卜内门的洋人见当时中国人几乎都没刷牙的习惯,很多人年纪轻轻牙就坏掉了,就是很讲究的上层人士、上得厅堂的太太、知书达理的公子小姐,也只不过早上起来用帕子蘸上食盐在口中磨擦几下,权当洗牙。

卜内门的洋买办由此发现大好商机,于是立马筹措组织竹制猪鬃牙刷和牙粉的生产。

张川耀说当时的牙刷样子和现在的类似,只是更为粗糙:“由楠竹制成一块直柄的竹片,在竹片的一头打孔,扎入猪鬃就成了牙刷。”这种牙刷取名叫“新民牌”,是重庆乃至内陆的第一枚牙刷。

“至于‘新民牌’牙粉嘛,很简单,用一个铁盒装着,胭脂粉的盒。”张川耀边说边用手比划着铁盒的大小,“里面白色的粉末有香味,又能去污垢,去口臭,受到了大家的欢迎。”

很快,卜内门生产的“新民牌”牙刷、牙粉就畅销云贵川和湘鄂等省。卜内门当时工人并不多,包括包装工、生产工、锅炉工等在内,也只有二三十个人。在供不应求的鼎盛时期,卜内门决定只负责机器加工牙刷竹柄和打孔,把手工操作的猪鬃穿扎工序交给毗邻住户,因此下浩周家湾一带,几乎家家户户都会扎牙刷。

从火镰到洋火,重庆人变了引火方式

张川耀转述祖母的回忆说:“每逢月中和月末的大比期,洋行除发给我们做工的铜钱,还给我们发工厂生产的日化用品,包括一块白洋碱、一砣洋矾,还有一包洋火等等。”

在很长一段时间,老百姓的取火依靠火镰和火石,但取火效率并不高,也并不是所有人都能顺利用火镰取上火。张川耀说,“我的母亲还有祖母取火就很费力,早上母亲就把哥哥和姐姐们叫出去,拿着纸媒子,去街上的人家把火引回来。”

纸媒子是用很粗糙的纸搓成筷子粗细,装在竹筒里。哪一家有火,就用纸媒子去引,引燃后再吹熄,拿回家重新用火镰就比较容易点燃了,“那时候人们就是这样过来的,早上为了取火做饭,有时要走上半条街才引得到火。”

洋火的出现,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重庆人取火难题。当时洋火实际上叫“粗磷洋火”,样子与现在的安全火柴类似,只是它的火柴头是黄色的。但是洋火也有弊端,“粗磷火柴的擦皮很粗糙,就像粗砂一样,经常擦不燃。”张川耀说。

“并且粗磷火柴的磷质量较差,很容易自燃。”张川耀回忆,“记得父亲有次抽烟,刚把火柴抽出来,那根火柴就和整个火柴盒一起爆燃了,当时我父亲整只手的皮全部都烫伤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洋火开始更新换代,渐渐生产出了安全火柴。

抗战后期,由于原材料紧缺,卜内门洋行不得不关闭业务离开重庆。如今,洋矾、洋碱早也已退出我们的生活。只有一座旧楼伫立,目睹沧桑变化。

原标题:后窗丨重庆第一款牙刷叫“新民牌”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