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庆 > 正文
重庆珍档 | 他导演了“陪都”公演的第一部抗日话剧,揭开了重庆抗日救亡话剧运动的序幕
04-22 07:46:14 来源:江津区融媒体中心

赵铭彝(1907-1999年),四川省江津县广兴乡(今重庆市江津区广兴镇)人。

1923年就读于江津中学;

1926年到上海,先后攻读于大夏大学和上海大学;

1927年,入南国艺术学院,开展戏剧运动;

1932年,任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书记,同时,参与建立左翼电影、音乐组织。

1936年回重庆,与漆鲁鱼共事,参与“重庆救国会”,任《新蜀报》编辑。

抗战爆发后,他导演的话剧《保卫芦沟桥》,影响了重庆大批青年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1937年,他当选为中华戏剧界抗敌协会理事。

1942年,在中国话剧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戏剧月报》在重庆创刊,他担任编委。同年,中国艺术剧社成立,他担任艺术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曾担任重庆中华戏剧专科学校校长,后任上海戏剧学院教授。

1.jpg

▲1929年南国社部分社员在厦门合影,左一为赵铭彝。

南国社广泛传播了现代话剧的种子,开拓了我国话剧运动的新路。赵铭彝与左明、陈凝秋、陈明中一起被誉为南国剧社“四大金刚”。

赵铭彝导演的《保卫卢沟桥》,是“陪都”公演的第一部抗日话剧。《保卫卢沟桥》的公演,揭开了重庆抗日救亡话剧运动的序幕。

2.jpg

▲《保卫卢沟桥》剧照

3.jpg

▲经赵铭彝改编的街头短剧《放下你的鞭子》抗战时期在江津演出

赵铭彝生活在一个波澜壮阔、英雄辈出的时代,站在时代浪尖的他结交了一批“闪耀光芒”的友人:亦师亦友的田汉,与他一同推动了中国话剧运动的陈白尘、吴作人、郑君里、张曙,老舍、黄宾虹、聂耳、徐霞村……一个个名字如雷贯耳。

在时代滚滚洪流中,赵铭彝以其不凡的成就和魅力,成为了中国近现代名人版图上不可或缺的一块。

4.jpg

▲赵铭彝创办的广兴时化中学遗址

5.jpg

▲被誉为“继徐悲鸿之后中国美术界的又一领军人物”的吴作人,于1980年3月25日因“南国社”史料致赵铭彝手札

原标题:百图见证江津党史丨赵铭彝与抗日救亡话剧运动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获取验证码
请先完成短信验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