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悦读 > 正文
工作不好找?古人这些求职宝典了解一下先
08-30 07:51:17 来源:上游新闻综合

大学辛苦读了四年,明明刚入学时选择的专业还热得发烫,如今找工作却不那么顺利。

这是为什么呢?

用人单位求贤若渴,求职者也是奔波于各大招聘会之间,但“就业难”问题依旧存在;一些人志向远大,一心想要成就大事业,但是,要么“英雄无用武之地”,要么总是与升迁无缘。

说到此,我们倒不妨回望古代,看看古人是如何求职的。提起古人“找工作”,大多会想到读书人科举考试,其实,现在流行的“找工作”方式不但在古代司空见惯,而且“找工作”时展现的智慧,或许能让当下人眼前一亮,想必会对今人有所裨益。

1.jpg

自荐

一说自荐大家第一个想到的肯定就是“毛遂自荐”了,其实古时候还有一个叫苏秦的,也是通过自己的本事主动去燕国上门推荐,最后被委以重任,后来在西汉时朝廷就向全国公开招聘公务员。

2.jpg

东方朔

还有当年的东方朔先生,才高八斗但赋闲在家,汉武帝即位后,征召天下贤良方正和有文学才能的人。各地士人、儒生纷纷上书应聘。东方朔也踊跃参与,也给汉武帝写了封自荐书,竟用了3000片竹简,两个人才扛得起,武帝求才心切,耐着性子花了两个月才读完,于是,史上最牛自荐书也因此得名。

在这封自荐书中,东方朔说:“我少失父母,依靠兄嫂扶养长大成人。13岁才读书,但勤学刻苦,15岁学击剑,16岁学《诗》、《书》,19岁学孙吴兵法和战阵的摆布,懂得各种兵器的用法,以及作战时士兵进退的钲鼓。我钦佩子路的豪言。如今我已22岁,身高九尺三寸。双目炯炯有神,像明亮的珠子,牙齿洁白整齐得像编排的贝壳,勇敢像孟责,敏捷像庆忌,廉俭像鲍叔,信义像尾生。我不揣浅陋,很合适做陛下的宰相。”这段话《汉书·东方朔传》里有记载。

东方朔幽默的“自荐书”递上去,汉武帝看后也还之以幽默,给他安排了一个“待诏公车”的公职。这个职位就是你在公车(指招待所)呆着,皇帝什么时候想起你了,什么时候给你活干。

3.jpg

诸葛亮

像东方朔这样不揣浅陋、而且狮子大张口,或许几千年才出一个。但没有最牛,只有更牛。东方先生尽管很牛,但论结果并不牛,论结果最牛的要数诸葛亮和刘伯温,他们没参加任何考试,却当上了货真价实的宰相。

诸葛亮和刘伯温的自荐,归纳起来有三个共同的特点:一是确实有实力;二是有高人在领导面前极力推荐,名声在外;三是和当时最高国家领导人进行了长时间的谈话。

在这三个环节中,其中和国家领导人交流最为关键。毕竟交流过程不仅能充分展示你的才华,而且领导也可以从你的言谈举止中,全方位考察你的才能。诸葛亮的关键,在于《隆中对》,让刘备心悦诚服;刘伯温的关键,是和朱元璋那次著名的彻夜长谈,让老朱有了醍醐灌顶,茅塞顿开之感。

其实,上面“三大牛人”找工作的方式,在古代并没有代表性,因为很少有人像他们那样幸运,遇到皇帝或即将当上皇帝的人亲自面试,而那些芸芸众生的读书人大多是认真整理好自己一两篇最得意的作品(古代叫“行卷”或“投献”),然后四处登门拜访有权势的名家或政要,以求得名利或谋个一官半职,这种直接亮作品、“真刀实枪”找工作的方式,和当下大学生或人才制作精美自荐书的方式有很大区别。

比如,晋代文学家左思经过十年的刻苦努力,写成了《三都赋》。后来他把此赋拿给当时享有盛名的皇甫谧看,“谧见之嗟叹,遂为之作叙”。有了他的推荐,《三都赋》轰动了整个洛阳,“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左思不仅名声大噪,也让自己的荷包陡然鼓胀。

4.jpg

白居易

左思通过自荐最后争到了名利,而唐代诗人白居易和李白却因此走上仕途。

当年,16岁的白居易带着诗作来到京城拜见名士顾况。当顾况打开诗卷看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首《赋得古原草送别》时,不禁大为赞赏:“道得个语,居即易矣。”于是他四处为白居易延誉,白居易名声逐震。

而李白携带诗作拜见了太子宾客贺知章。贺知章读至《蜀道难》时,叹为“谪仙人也”;又见《乌栖曲》,赞其诗“可以泣鬼神矣”。后来贺知章把李白推荐给唐玄宗,玄宗“隆辇步迎,如见园绮”,于是李白走上了仕途,只不过他性格天生不是做官的料,不久就遭到贬黜。

在古代即使你才高八斗,找工作也和现在一样很不容易,因为权势之人大都有一个共同点——很忙,古代才俊找工作吃“闭门羹”是常有的事。于是,怎样快速博取权势者的眼球和垂青,古人的智商确实不输当下。

5.jpg

刘勰

南北朝时,刘勰下苦功完成了文艺理论著作《文心雕龙》,但却无人赏识,于是他去求见当时的大文学家沈约,希望能得到提携和推广,但几次求见都被沈约以工作繁忙而拒之门外。

一天,刘勰打扮成卖书郎,带着书稿在沈家门前盘桓。见到沈约乘车回家,刘勰就高声叫喊“卖书”。沈约是个书迷,听到后立即吩咐停车,刘勰趁机献上书作。沈约读后对其热情鼓励了一番,并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文心雕龙》自此声誉大增,皇帝获悉后对其破格录用,他因此先后担任过县令、步兵校尉、宫中通事舍人(相当于中央司局级干部)等职。刘勰虽任多种官职,但其名不以官显,却以文彰,一部《文心雕龙》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和文学批评史上不可动摇的地位。

韬光养晦

6.jpg

姜子牙

这个典型代表就是姜子牙了。钓友们垂钓都是用弯钩,但姜子牙却用直钩垂钓,上面也不挂鱼饵,并且离水面三尺高。别人见他这样,都笑他愚蠢,姜子牙却说:“哥钓的不是鱼,是明主!”这种奇特的钓鱼方式终于传到周文王姬昌的耳朵里。于是姜子牙得以出山,后来辅佐文王的儿子武王成就了一番霸业。

其实,姜子牙何尝不知道直钩钓不到鱼,他只是通过这种不合常理的做法引起了别人的注意,可谓用心良苦,这种才能和耐心都是值得我们后世学习和借鉴的。但是,也得遇到像文王那样的识才爱才之人,否则,他恐怕要钓一辈子的鱼了!

放长线,钓大鱼

7.jpg

谢安

东晋的谢安年轻时候胸怀大志,但是朝廷给的报酬呢他不满意,觉得职位不符合自己的层次,起码也要弄个什么国家级的当当嘛。

而当时的朝廷也是个上杆子,他每拒绝一次,开出的价码就越高,甚至最后皇帝都觉得:谢安不出来,我这天下怎么办呀!最终,他坐了丞相的位置。

自己创业

8.jpg

孙思邈

还有不少读书人干脆不找工作,而是自己去单干创业,比如办私塾当教书先生(蒲松龄),有的靠卖文为业(柳永),有的成为“天子呼来不上船”、衣食无忧的专业技术人才(比如靠行医为生的孙思邈、李时珍),有的弃文从商跟随父辈做生意(沈万山、伍秉鉴),有的甚至干造反的工作(黄巢、洪秀全),不一而足。

古人的职业总体分为文人和武人,文人就是我们现在的公务员,古时候的当官的。武人就是我们现在的军人,古时候的士兵。而武人找工作就没有那么多花样了,通常都是当兵。但是也不是人人都能当上的,古人招兵有着他们自己的标准。

9.jpg

北宋时期

北宋时期宋仁宗以及他的父亲宋真宗,还有他的爷爷宋太宗。这仨人不约而同坚持着一个理儿:想当将军的士兵未必是一个好士兵,但个子高的士兵一定是好士兵。

所以整个北宋一百六十多年,基本都按这个原则征兵:

身高五尺三寸(大概一米六)以上才能参军;

五尺五寸(大概 一米六五)以上才能加入正规军;

五尺七寸(大概一米七)以上才能加入禁军。

至于皇帝身边御前侍卫,大概能组建一个篮球队了吧。

明朝时期

明朝的戚继光,他有一套独特的选人标准:爱吹牛的不要,胆子小的不要,小白脸不要,容易心理变态的不要。还要肌肉结实,手脚长,害怕官府。

总的来说,就是找一群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服从政府,具备二愣子性格的肌肉男。

10.jpg

是不是已经看傻了?想想现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是不是对找工作都绝望了呢?没关系,好事总是多磨的。实在不行,咱们干脆到古代去找工作。

光荣的历史学家

历史系在5000年以前,大大的有前途。

原始社会里的巫师是最老资格的历史学家。他们负责保存部族传说和历史知识,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最著名的史官是黄帝的助手仓颉,据说,最初的汉字就是他发明的。

商朝的历史学家为商王的每一项活动进行占卜,并把结果刻在龟甲兽骨上。我们今天发掘出来的甲骨文残片,就是最早的史册。

到春秋战国时期,历史学家们变成了档案管理员。不过他们还凭着一项优良传统维持着自己的尊严——秉笔直书,而且写过什么当朝皇帝不能看。皇帝们想有身后美名,所以对史官比较客气。

到了唐朝,唐太宗厚着脸皮非要看史官们给他写了啥,看过之后提了不少修改意见。从此,历史学家们没了尊严。宋朝以后,他们干脆投身娱乐界,到瓦肆里说书了。

受重用的水利工程师

如果你是学水利工程专业的,那恭喜了,不管在哪个朝代,你都会受到重用。

大禹是中国古代第一个成功的水利工程师,顺利成为了舜的接班人和启的老爸。

春秋战国时期,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兴修水利。楚国名相孙叔敖主持兴建了我国最早的灌溉工程——期思陂。吴国大夫伍子胥开凿了我国第一条运河——胥河。东汉的王景因为改造汴渠有功,连升三级。明代的潘季驯因为是治理黄河的水利专家,几次在“党争”中罢官,又几次官复原职,甚至更上一层。清朝有八大总督,其中一个专管治理黄河,叫河道总督,一个专管运河,叫漕运总督。怎么样,有前途吧?

富甲天下的金融家

金融专业的大学生毕业之后收入普遍比其他专业高,在古代也同样如此。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孟尝君就是放高利贷的高手,一年的利息收入超过10万钱。

西汉时长安出现了一个专门的金融市场。七国之乱爆发时,一个叫无盐氏的投机分子决定赌一把,借出千金。结果,一年就收回10倍的利息,成为关中首富。

明朝时有些当铺吸收存款,经营货币兑换业务,也出现了专门兑换货币的钱庄。西门庆就开过当铺,财产总值将近白银十万两,相当于今天的2000万。

今天金融专业大学生都想在上海和北京工作,如果在清朝,最好去山西。山西票号是当时最接近现代银行的金融机构,时人戏称它为清政府的“财政部”。

来源:东方网-东方头条、中国网、新文化报、西安晚报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