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庆 > 正文
金庸在重庆办过杂志 登了他的首部长篇小说
11-02 07:39:42 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

QQ截图20181102065145_副本.png

曾经的大有巷。(网络资料图)

“春天是花的季节,恋爱的季节,是青年人的季节。放春假了,春假后二星期校中就要开美术展览会,王哲想在春假中完成几幅写生。谁也不知道他真能完成几幅,他妈妈不知道,先生不知道,他自己更不知道。也许是六七幅,也许是一幅也没有……”

昨(1)天下午,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和重庆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一道,在一页页早已泛黄的页面上看到金庸的这些文字时,心里有些难以置信——原来,为万千世人构筑起庞大“江湖”的“金大侠”,笔下还有另一片“桃花源”!

上述文字,不仅是金庸在重庆写的,他还将其编进了自己和另外三位同学于1945年2月始创的《太平洋杂志》首期。昨天下午,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在重庆图书馆特藏文献中心见到了这本杂志的原本。

金庸那时的笔名叫“查理”

“太平洋”三个字用粗体美术字做成了立体的式样,繁体的“杂志”二字稍小但做了标红处理,这就成了刊名。封面的下半部分被三行蓝色的方块填满,最下面标注着“太平洋出版社发行”。这就是1945年金庸在重庆期间创办的那本杂志给人的第一印象。

记者在重庆图书馆见到这本杂志的原本时,它依然保持着不错的品相。据重庆图书馆特藏文献中心副主任周道霞介绍,在图书馆系统下查询,包括重庆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在内,该原本总数不到10册。

重庆图书馆收藏的这本是当年“国立中央图书馆”搬离重庆时留下的部分藏书中的一册。“我们也做了高清扫描的影印版,市民可以到图书馆来查阅。”

翻开封面,“本期目录”和“下期要目预告”都直接印在了封二上。看到这里时,周道霞特别提到:“虽然最后这本杂志只发行了一期,但实际上金庸已经准备好了两期内容的。”

紧随封面之后,金庸作为“编辑人”的小心思显露无余:为了方便读者快速了解杂志内容,他在封面和正文第一页之间还订入了一张约四指宽的纸条,上面用红字将本期杂志重要篇目做了内容提要。

我们也特意留意了一下,他自己创作的长篇小说《如花年华》配发的红字内容提要是这样写的:长篇创作。描写孩童的天真,青年的热情,爱情的真挚,人生的命运等,格调高超,意境清艳(此处原文为“豔”),每章自成一段落。

在目录中,此文的作者署名为“查理”。

QQ截图20181102065037_副本.png

位于封三的版权页显示,月刊《太平洋杂志》定价七十五元,编辑人是查良镛。

《如花年华》首章占了7页

值得特别说明的是,在后世众多学者针对金庸及其作品的研究中,大多将这部《如花年华》视为金庸真正意义上的首部长篇小说。创作时,金庸20岁。

记者专门数了一下,1945年2月通过这本创刊号和读者见面的《如花年华》第一章占据了7个页面,大约有9000字。

本文开头节选提到的“王哲”就是《如花年华》的主角。在金庸笔下,他是一位南洋侨商的儿子,母亲是一位美术素养极高的女性,从小有绘画天赋,但他父亲不幸去世,遗留了大笔财产等他继承。年仅19岁的他,回国到江南某城海滨大学外文系念书,一天,他和母亲在海滨游玩,绘画写生,邂逅了一个失去妈妈的8岁女孩,故事由此展开。

在《如花年华》中,除了本文开头的开场白让人觉得和“江湖”“大侠”完全违和外,金庸还有更多充满柔情的书写。比如记者特别留意到,在描写男主角王哲和小女孩相遇的场景时,他是这样描绘环境的:“随便在那一处坐下来面前就构成了一幅绝好的风景画:两个燕子轻轻掠过柳梢,偶然落下的几片花瓣在水上流,远远的海面上飘着几个白帆。早晨的太阳晒得人浑身软软的不得劲,空气中浮动着花的香甜,鸟的歌唱。”

金庸一个半月薪水才够买这本杂志

当然,创刊人金庸的长篇小说,只能说是《太平洋杂志》偏文艺的“一面”,紧扣当时时事的深度资讯以及科普性的人物传记文章也位列其中,包括《齐格菲防线大战记》和《意大利投降内幕》这种关注战事的译文,科普性的有《飞弹之谜》《最近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

有意思的是,记者留意到在《飞弹之谜》一文的内容提要中,金庸用了数十年后大行其道的“无人驾驶飞机”形容飞弹,并且称该文是国内第一篇解释飞弹真相的文章。

金庸到底想把《太平洋杂志》办成什么样?从发刊词中我们可以看出些端倪:“一本理想的综合刊物应该能传授广播的知识,报道正确的消息,培养人们高尚的艺术兴趣与丰富的幽默感。”为此,杂志封三(即版权页)的征稿启事上,金庸对来稿的要求是“内容不拘,凡时事,学术,文艺,趣味的创作,翻译等均所拜嘉。”字数更是“短至百字以内,长至万以外,均所欢迎。”

有趣的是,金庸在编后记的末尾写上了这样一句话:“我们不敢说好,但我们希望你能喜欢,一本书就像一个女人,一碟菜,一朵花。要做到真正美丽是一件难事,但要讨你喜欢,却是可能的。”

整本杂志的封底,金庸则留作了自家太平洋出版社出版的两本书的广告。一本是《基督山伯爵(全译本)》(原文翻译如此),另一本是《二十世纪英文选》。

此外,关于这本杂志和金庸在封底做广告的书的价格,我们也专门留意了。月刊《太平洋杂志》的定价是75元,订户可以一次交300元,可以享八折优惠。《基督山伯爵(全译本)》的定价是250元。

我们粗算了一下,这个价格的确不便宜。参考此前报道,金庸的表兄、在当时“国立中央图书馆”做馆长的蒋复璁月薪为560元,金庸在图书馆做馆员月薪仅50元左右。算下来,他买一本自己出版的小说需要当时一个半月的薪水。

QQ截图20181102065021_副本.png

首期《太平洋杂志》的目录,金庸的《如梦年华》收录其中,笔名是“查理”。

编辑、印刷都在弹子石完成

1943年到1945年,金庸在重庆待过的地方除了小泉的“中央政治学校”外,就是位于两路口长江路的“国立中央图书馆”,但昨天下午,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发现,他在南岸弹子石留下的足迹也不少。

因为《太平洋杂志》的版权页上显示,杂志编辑部位于“弹子石大有巷4号”,印刷着“警声合作社印刷部”的地址也是“弹子石大佛段六十一号”。

那“弹子石大有巷”到底是在今天的哪个位置?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从出版于1980年代的《四川省重庆市南岸区地名录》中查询到,大有巷在该书出版时隶属于弹子石街道。该地名清末就有了,起源是该地设有一家“大有锅厂”而得名。

随后,南岸区地方志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大有巷的隶属有过调整:一度划归过大佛段街道,2001年大佛段街道与弹子石街道合并,它又回到了弹子石街道辖区范围内。该负责人表示,“因为近年周边旧城改造、房屋拆迁很多,我们大致能确定的是,现在弹子石派出所靠南滨路方向,就是原来大有巷的核心位置。”

可惜的是,这本《太平洋杂志》只出了创刊号一期(印数3000余册,全部售完),就因金庸和同伴没筹措到印刷费而夭折。后有报道称,金庸的《如花年华》当时已经写完第二章,但因杂志无法付印,而被他自己中断了。

新闻多一点>>

现状

《金庸小说人文萃取》入选市级精品选修课

重庆市巴蜀中学有一个语文老师团队,4年前集体开发了《金庸小说人文萃取》高中选修课。所以课堂上,高中生们跟老师一起细细品读过金庸。2017年,语文老师们开发出8本相关教材、讲义,如今该课程已入选重庆市精品选修课。

昨天,金庸选修课课程组负责人、语文老师曾艳燕介绍,按照课程设置,这门课程在高一年级开设,一周一节课,共18个学时,分金庸小说武侠概论、人文精神、人性探索、人情冷暖、人格高尚、文化隽永六大板块。

第一学期开设学选课,选修的同学仅有20来人,2017年申报的同学突然爆棚,“原本一个班招收60名同学,最后有70多位同学来申报。”曾艳燕说,一些同学自带小板凳,坐在教室过道上听。

观点

中学生读不读金庸?

鲁能巴蜀中学历史老师刘浪:

金庸先生走完他94年的人生旅程,这一次真正退出“江湖”了。但似乎我们每个人都明白,这个本来就由金庸创造出的文学江湖,它从未褪色,始终都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影响着文学的世界。

起码在零零后之前,大多数中国学生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谁不是在课本下面偷偷放过一本金庸的小说?谁没有一夜之间在昏暗的灯光下如饥似渴地读完过一本金庸的小说?

这种地位,首先来自于金庸的开宗立派。金庸的武侠文学本身成为文学研究中的一个现象,研究金庸,解读金庸小说成为某种经久不衰的潮流。还有就是,金庸文学为我们的文化娱乐提供着强大而稳定的资源,无数根据其作品改编的影视剧、主题歌,也在华人文化圈内传唱不息。缘由只有一个,因为它是经典。

大足城南中学语文老师李联川:

现在中学生当然在读金庸先生的作品。但兴趣减弱,也需要引导,因为武侠小说有积极意义,也有时代和思想局限性。

学校、教师层面,我们学校一直鼓励学生课外阅读,我校图书室就有金庸等四大武侠小说家的作品全套,借阅率也比较高。学生层面,学生喜欢看武侠作品尤其是金庸的作品。但是随着阅读方式的转变和影视节目的普及,加之年代较为久远,学生的兴趣渐渐减弱,逐渐向文学色彩较淡的网络玄幻文学转移。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裘晋奕 聂晶 黄晔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