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庆 > 正文
重庆珍档 | 80年前徐悲鸿来到重庆 中国现代美术史上一个高峰随之诞生
08-06 21:13:36 来源:文化渝中

文化渝中消息,今年是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81周年。7月31日~10月31日,《回望归鸿——徐悲鸿抗战时期绘画作品展》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推出,这是三峡博物馆“十三五”期间策划推出的《中国画·绘画大师抗战时期作品系列展》的一部分,也是徐悲鸿抗战时期经典之作在重庆的首次集中展示。藉此,我们回望大师在重庆的十年岁月,感受一代绘画大师将个人情感与民族命运紧紧相连的人格魅力,在战乱岁月为中国现代美术事业奠基做出的巨大贡献。

▷抗战期间徐悲鸿在重庆

巅峰之作:《巴人汲水图》

▷《新蜀报》1937.11.02报道徐悲鸿来重庆

1937年11月,徐悲鸿随国立中央大学从南京迁到了陪都重庆,执教于中央大学艺术系,落户在重庆大学松林坡。1942年,受抗战时期重庆市商会会长、川东慈善会主席石荣廷之邀,徐悲鸿搬到了江北盘溪“石家花园”落脚,一住四年多,直到1946年离开重庆。从1937年到1946年,成为徐悲鸿艺术生涯中最重要的十年。

▷位于江北区大石坝渝江村1号的石家花园(徐悲鸿旧居陈列馆) 图片来源:中新网

嘉陵江,是徐悲鸿常常深思徘徊的地方。在这里,每天都能看到溯水而居的百姓的疾苦与勤劳。纤夫、石工、挑水工、洗衣妇、放牛童……众多平凡的劳动者纷纷走进他的画卷。挑水汉子那吃力的步履和被水桶压弯的扁担,更使徐悲鸿深刻感受到生活的艰辛和重庆人世代相传的勤劳和抗争。

▷旧时重庆挑水工的生活 图片来源:网络

徐悲鸿连草稿都没打,叫两个学生牵着画纸,一气呵成了《巴人汲水图》。这幅高300厘米、宽仅62厘米的画卷,悬挂起来更显嘉陵江岸的陡峭峻险。大师以高度概括的手法,将巴人传统汲水的场面分解为舀水、让路、登高前行3个段落,描绘了男女老幼不同动作的7个人物。他在画上题跋:忍看巴人惯担挑,汲登百丈路迢迢,盘中粒粒皆辛苦,辛苦还添血汗熬。

▷巴人汲水图,国画,1937年(徐悲鸿纪念馆藏)作品

这幅画1938年在香港展出时,即被评论家誉为“五百年来罕见之作”。归来后,徐悲鸿又在重庆大学防空洞里的煤油灯下,按原稿重新绘制了一幅。画到站立在让路石上穿长袍青年的头部时,竟绘上了自画像。画家把个人、民族、时代、艺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甚至把自己融于民众之中,画外之意隽永深长。画作落款:“二十七年晚秋,随中央大学入蜀即写沙坪坝所见。”

▷多方专家考证认为,《巴人汲水图》取景地位于磁器口金碧正街附近的嘉陵江畔  图片来源:重庆日报

如今,第一幅《巴人汲水图》收藏于徐悲鸿纪念馆,第二幅曾于2010年拍出1.7亿天价。《巴人汲水图》成为中国美术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被视为“徐悲鸿最具人民性和时代精神的代表作”,是徐悲鸿艺术生命中国画写生创作的巅峰之作,具有里程碑式重要意义的作品,也被视为中国现代艺术写生创作的最佳范本,“是任何中国美术教材不可省略的作品”。   

以画作励抗战

▷负伤之狮,徐悲鸿1938年作

战时重庆的日子是艰苦的。在坊间,还流传着徐悲鸿每月三张画抵房租的传说。曾引起收藏界轰动的名画《狮图》,据传就是当年抵押给房东的作品之一。画作以若干怒吼的雄狮来暗喻中国人民的苏醒。在重庆期间,徐悲鸿创作出300多幅国宝级作品,达到艺术生涯巅峰。

▷徐悲鸿作品《风雨鸡鸣》

在重庆,徐悲鸿创作了大量抗战主题的作品:《风雨鸡鸣》意欲唤起人民奋起抗战,也是对抗日将士的高度颂扬;《愚公移山》表达了抗日民众的决心和毅力;《群马》表达了抗战必胜的信念……这些画作,从不同角度表现了抗战的时代印迹,对鼓舞人民斗志、打击敌人发挥了重要作用,徐悲鸿因此成为抗战时期爱国主义画家的典型代表。

▷徐悲鸿作品《群马》

收获爱情

“不要再谈过去的事吧!静,我只渴求你留在我身边。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生活得更温暖,工作得更有力量了。”“先生,我也有同样的感觉。我非常非常依恋着您了。”——摘自廖静文《徐悲鸿的一生》

在重庆,徐悲鸿经历了他人生中最刻骨铭心的悲欢离合——1945年,他以现款100万元、古画40幅、自己的作品100幅及每月收入的一半,作为儿女抚养费的“代价”,与前妻蒋碧微离婚,并于1946年1月与比他小28岁的廖静文结婚。

▷1943年,徐悲鸿与廖静文摄于四川青城山

在七星岗的中苏文化协会,在郭沫若和沈钧儒证婚下,徐悲鸿和廖静文举行了婚礼。郭沫若还写了一首诗祝贺:“嘉陵江水碧于茶,松竹青青胜似花。别是一番新气象,磐溪风月画人家。”

▷徐悲鸿在江北盘溪

新婚后,徐悲鸿不止一次地对廖静文说:“我真正找到了我所爱的人!除了你,没有人能对我有这样真诚、坚定、纯洁、无私的爱情,我用什么来报答你呢?”“我欠着你的情分,我要把我最珍爱的东西都送给你。”徐悲鸿把他十分珍爱且比较满意的作品,写上“静文爱妻保存”全部送给了廖静文。后来,廖静文将这些作品全部捐献给了国家。

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奠基

石家花园的小小地下石屋,是徐悲鸿绘画的地方,这里也成为了当时重庆地下党及民主人士的聚会场所。刘厚生、方倌德、郭沫若等文化进步人士,经常在此议政、策划活动,推动陪都文化的发展。在重庆,徐悲鸿筹建了美术研究机构“中国美术学院”(与今天的中国美术学院没有历史渊源关系),聘请在国内美术界有一定影响的画家为研究员,潜心研究、探讨技法、推出力作,影响了不少在渝的美术骨干及教育工作者,他们后来很多人成为新中国美术教育事业的奠基者。

▷徐悲鸿在沙坪坝

在中国美术教育陈旧落后的现实面前,他认为一个画家画得再好、成就再大,不过是一个人努力的结果;如果培养一大批画家,那才是国家的成就和荣誉。他主张艺术走民族化、大众化的道路,把反映民生疾苦的现实主义画派推到了美术革命的前沿,同时还致力于建构中西融合的中国美术教学体系,培养了不少美术人才。

他爱才、惜才,对学生或素不相识的美术爱好者,都由衷爱护并尊重。课堂上,他总要在每个人的画前看一遍,遇上出众的便喜形于色,轻声念道“蛮好,蛮好的”;有画面处理不恰当的,他改动几笔,立刻就变了样。他甚至会用自已的画与学生交换,以此鼓励学生上进。

▷徐悲鸿作品《飞鹰》

在徐悲鸿之子徐庆平的印象中,徐悲鸿在生活上对自己近乎苛刻,一生不穿绸衣,夏天总是一件蓝布长衫,冬天则是一领深色棉袍,家里吃的是大米与小米混蒸的“二米饭”,他的钱就用在两个地方:帮助穷学生和买字画。他曾卖了两匹“马”,用画酬资助一位叫陈汝言的素昧平生的流亡人士办出版社,出版了很多世界名著和进步书籍。而他在战火连天的岁月里买下的大量书画珍品,在他去世后,也全部捐给了国家。

▷徐悲鸿 泰戈尔像

徐悲鸿,这位擅长人物、走兽、花鸟,尤以奔马享名于世,所作国画彩墨浑成的绘画大师,被尊称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者。2003年,为了纪念和弘扬他对中国美术事业的巨大贡献,以大师之名设立了全国书画院系统最高美术奖项“徐悲鸿美术奖”。

一场大展致敬大师

▼ 

展览时间:2018年7月31日~10月31日

展出地点: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四楼临展厅D

此次在重庆举办的“回望归鸿——徐悲鸿抗战时期绘画作品展”,展品来自徐悲鸿纪念馆和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珍藏的徐悲鸿抗战时期具有时代标志性和历史价值的绘画作品75件套,包括《巴人汲水图》、《会师东京》、《奔马》、《泰戈尔像》和《喜马拉雅山之林》等绘画巨作,涵盖国画、油画、水彩画、素描和书法等多种类型,其中,国家一级文物4件。

回望归鸿,让我们走进展览,回望一代绘画大师探索的足迹和深远的影响,感怀大师的执著与担当。徐悲鸿曾说:“一个画家的生活、生命和绘画是相终始的,画停止了,画家的生命和生活也停止了”。他是一位把生命活成艺术、又把艺术活成信仰的人!

原标题:回望归鸿——抗战期间,他在重庆创造了中国现代美术史上一个高峰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