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悦读 > 正文
国学课 | 古人的“名”“字”“号”原来有这么多讲究!
08-06 18:45:35 来源:诗词中国

与人打交道,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称呼对方。在西方人看来,姓名只是一个符号而已,不怎么看重,甚至孩子可以给父母起外号。

中国不然,中国人的称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有姓、名、字、号、室名堂号等,表达了父母对子女的期待,以及自己的志向、情趣等,是个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中国人特别看重自己的名字。认为不尊重自己的名字,就是对自己的侮辱。现实生活中往往有因为称呼不当,而引起不快的现象出现。因此,恰当地、礼貌地称呼别人,是人际交往中最基本的问题。

今天,就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称谓的正确用法。

古人相见称字、称号、称官职、称籍贯,绝对不直呼对方的名。古人非常看重自己的“名”,名是父亲给取的,特别珍贵。

一些名人的子女发表回忆父母的文章,标题往往是:“我的父亲某某某”。不论是生活对话,还是书面表达,直呼自己父亲之名,都是非常犯忌的。

鲁迅给许广平的第一封信中称之为“广平兄”。许广平既是以为女性,年岁也较鲁迅为小。其实,“兄”不过是老师对学生辈的最普通的称呼。

字与号

在中国文化中,姓代表血统。《史记》记载,黄帝有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具体是哪十四姓,学者的说法略有差异,一般认为这十四人得了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儇、衣十二个姓。

随着时间的推移,子孙紧衍,需要对同姓之内的支脉做进一步区别。于是就出现了氏。例如商朝人的祖先是子姓,后来分化成了朱、殿时等氏。所以,姓氏是表示自己血缘关系的。古人同姓不婚。就是因为彼此血缘有联系。

古代男子出生三月,要由父亲起名。女子没有名,只有氏。父亲用哪个字作为孩子的名,一般有这么几种现象,一是蕴含着对孩子的期盼。希望他成为怎样的人,这到今天都是如此。二是对出生地点的纪念,今天还有将在上海出生的孩子名为“沪生”,重庆出生的孩子为“渝生”的。三是以出生的季节或者相应的物候为名,例如“春生”“梅生”等。

古时男孩年满二十岁要举行成年礼,由嘉宾为他取一个“字”。“字”,也叫“表字”。中国人至今喜欢用“名字”这个词,其实名是名、字是字,两者是在不同的年代由不同的人取的。近代以来,由于传统文化的流失,一般的人只有姓、名,而没有字了,但在习惯上则把姓名与名字混为一谈,往往问对方叫什么名字?对方也会自然而然地把姓名当作名字通报出来。

古代文人周礼成人礼仪式

名与字的意思一般有联系,例如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古人用伯、仲、叔、季来表示兄弟排行的顺序。孔子排行第二,故称“仲”;因为生于尼山,故字“尼”。屈原,“原”是高而平的地方,所以字“平”。诸葛亮,“亮”就是明,所以字“孔明”,“孔”是非常的意思。

明白这一点就可以知道,古人见面,或者在文章中称呼对方的时候,每每称呼对方的字,是一种表示尊敬对方的称呼,例如唐代大诗人李白,字太白,人称李太白:白居易字乐天,人称白乐天;清代学者纪昀字晓岚,人称纪晓岚;戴震字东原,人称戴东原等,都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例子。

古代文人除名、字之外还有雅号,以此标榜自己的情趣,故他人往往用雅号来代替他的名字。如陶潜,字渊明,因为住宅旁有五棵柳树。所以作《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号“五柳先生”。苏轼,字子瞻,由于得罪了权贵,被贬滴到湖北的黄州,这里有个小地名叫东坡。他在此筑室,所以自号“东坡居士”。这些文人的雅号人所共知,故能以号行于世。类似的情况很多,如陆游,字务观,号放翁,人称“陆放翁”,他的文集也名之为《陆放翁集》。章炳麟,字枚叔,号太炎,人称“太炎先生”。 

直呼其名是失礼的行为

古人相见称字、称号、称官职、称籍贯,绝对不直呼对方的名。古人非常看重自己的“名”,名是父亲给取的,特别珍贵。《仪礼·士冠礼》说:“冠而字之,敬其名也。”给成年的男子取表字,是因为他从此要有社会交往了,为了交际时对方的方便,就需要有一个可以让别人使用的称呼。在家里,只有父辈、祖辈可以直呼其名。到了社会上,只有国君或者是天子可以直呼其名。其他人没有资格直呼其名,谁那样做了,谁就是严重的失礼,所以自古有“君前臣名,父前子名”的说法。至于其他人,应该称自己的“字”。

师生之间的称谓

在中国人的传统中,师生关系非常特殊,彼此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在情分上略似于父子。父母给了自己血肉之躯,老师传道、授业、解惑,赋予了自己知识和理念,使自己成为了严格意义上的人。所以,自古有“一日为师,则终身为父”的说法。

学生称呼老师,最普通的是“夫子”“函丈”。用“夫子”一词称呼老师,可以追溯到春秋时代,当时人每每以此称呼孔子,所以后世用来作为对老师的通称。“函丈”一词源于《礼记》的“席间函丈”一词。

学生自称生、受业。《诗经》中就有把读书人称为“生”的。《小雅·常棣》说:“虽有兄弟,不如友生。”《史记·儒林传》:“言礼自鲁高堂生。”司马贞《索隐》:“自汉以来,儒者皆号‘生’,亦‘先生’省字呼之耳。”可见西汉以后,“生”成为读书人的通称。在实际使用上,老师称呼弟子为“张生”“李生”;学生也自称“生”“小生”。

古代老师授课,把要讲的内容写在“业”上,“业”字的本义是木版。所以古人称老师为“业师”,称自己为“受业”。

原标题:长知识了:古人的“名”“字”“号”原来有这么多讲究!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