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富 > 正文
陆奇的新冒险:在中国寻找10年后的苹果
08-24 09:45:19 来源:腾讯深网

153506985577455700_a580x330.jpg

个头不高、身材瘦削,尽管头上有些许白发,但57岁的陆奇混迹在90后人群为主的创业者中,依然很容易被误当作是一名创业者,而这正是这位曾被外界称为“硅谷最有权势的华人”的新身份。

离开百度总裁和首席运营官一职的陆奇,一周前出人意料地亮相北京,对外宣布了自己的新动作:加入美国创业孵化机构Y Combinator,担任YC中国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并负责YC研究院的工作。

一周后,陆奇来到硅谷YC总部所在地的山景城,参加YC每年最重要的活动—夏季路演日(Demo Day),在两天时间里,134个入选YC的创业项目将迎来“大考”,他们将用最短的时间向投资者介绍自己,争取获得下一阶段发展的资金。

腾讯《深网》在YC Demo Day期间专访了陆奇。

坚定的理性派和技术的信徒

几乎在任何的公开场合,陆奇总是身着宽松的T恤,在微软任职期间,他会穿带有微软Logo的T恤,如今,他的选择多了起来,例如他接受采访当天穿的T恤上面写着“Live Site First“(先让网站上线),例如还有”code is poetry“(代码是诗歌)字样的T恤,各种各样标语的T恤,是他对外表达自己的一种独特方式。

陆奇说,自己的编程习惯保持了许多年,甚至担任雅虎高管期间还在编程,直到有一天,他的上级跟他说,Qi,你这样不利于团队的成长。他才恍然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从此以后放弃了编程,“但我现在依然会看代码“陆奇说。

青年时期的陆奇,最大的理想是做一名造船厂工人,因为那在当时是最有前途、最光鲜的一份职业,然而,50公斤这一体重门槛,让他的这一理想破灭。

接下来,他剩下两份职业选择,一个是学习数学,将来能当一名中学教师,另一个是学习计算机,将来能去收音机厂工作,陆奇觉得收音机厂可能前途更好,于是选择了学习计算机。

多年的职业训练,培养了他高度的理性思维习惯,他的说话方式几乎也是程序化的。这让他或许成为媒体最喜欢的那一类采访对象:回答问题绝不兜圈子,基本都是干货,又习惯性将讲的内容分成几点,将他的讲话整理出来,几乎直接能制作成PPT。

“任何领域如果你要做判断的,如果能够理性化,能够量化,尽可能理性和量化。”陆奇说,“因为这样的话,你有能力,有机会把这个判断能力系统化的提高,把误判率系统化的降低。”

但他同时保持了开放的态度,认为绝对的理性,并不能适用于任何情况,“尤其是在看人方面,因为早期投资很大程度上是看人、看团队,这方面有时候无法用理性去量化。”陆奇说,“我认为适当的应用一些感性的因素也是必须的。对我来讲,这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学习的机会。”

他那句著名的“我把自己看成是软件,今天的版本一定要比昨天的版本好“,不仅是他自己的工作信条,也是他对自己团队成员的要求。

“如果你每天都觉得自己做今天这份工作,觉得很comfortable(舒服),我知道该怎么做,那对我来讲这是一个很危险的信号行为因为你不再快速学习了。“陆奇说。

与YC结缘多年

如果了解陆奇与Y Combinator的渊源,或许对于他的加入便不再那么惊讶。陆奇与YC创始人Paul Graham早年是雅虎的同事,陆奇说,2005年,Paul给他写了一封邮件,大意是自己想创办一个专门教工程师如何成功创业的机构,这就是YC的前身,希望陆奇来做一些分享。

在随后的那次分享上,他认识了目前担任YC总裁的Sam Altman,当时Altman还不到20岁,但陆奇评价对他的第一印象时说,“有才华、思想的高度和胸怀”是“不同凡响”的。

随后,陆奇一路见证了YC的诞生和接下来的发展壮大,这家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创业孵化器,在十几年过程中,已经孵化了1906个项目,创业者人群4109名,总估值超过1000亿美元,其中16家成为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独角兽”,87家估值超过1亿美元。

“我和Paul 以及Sam 的理念100%契合,“陆奇说,”就是技术驱动创新,让最广大的人群受益。“

谈到为何没有自立门户而选择在YC这一大品牌下开启自己一段新的职业生涯时,陆奇说,一个简单的想法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十多年的运营,让YC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经验和做法,陆奇将其称之为方法论。

YC最早期的雏形类似于一个创业夏令营,如今,这样的集中培训方式依然被延续下来,入选YC项目的团队,将经过3个月培训,帮助公司成长,最终接受路演日(Demo Day)的“大考”,“要和100个以上的人聊自己的项目,这是这两天的一个任务。”一位入选今年夏季YC项目的团队成员对《深网》说。

陆奇说,加入YC,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种创业。他目前是YC中国唯一的员工,需要从零开始,打造团队,建立文化,建立新的业务。

谈到他所看重的创业者的特质,陆奇提到的第一点就是“驱动力”。

“以larger than life(超乎寻常)的这种使命为动力,”陆奇说,“我个人认为是很珍贵的一个创业团队素质。”

从事早期创业孵化业务,就意味着陆奇接下来需要和广大的年轻群体打交道,YC方面给出的今年入选项目的一些相关数据,其中创始团队平均年龄为28.8岁,即标准的“90后”,但陆奇表示,自己并不觉得和年轻人打成一片对他来说会是一个挑战。

“实际上我在微软、在百度期间,很多时间与年轻的工程师、创业者有着很多的交流,我也从他们身上汲取了很多年轻人的激情和活力,包括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

中国未来的创业将以技术驱动

尽管陆奇的大部分职业生涯都是在美国度过,但他一直以来都在密切关注着大洋对岸的中国的科技和创业环境。

过去几年,中国经历了几轮创业热潮,从O2O、到虚拟/增强现实、内容创业、以及近年的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陆奇认为这些都是非常激动人心(exciting)的趋势。他认为,这些趋势的背后推动因素都是技术,他保持关注的方法,一方面是阅读大量专业资料书籍,另一方面是直接与最核心的人建立人脉关系。

“对技术的趋向,我自己是比较花时间的。一方面看资料,看书,看文章。另外一方面,建立人脉,特别是重要的领域,我希望是跟这些领域最顶尖的专家有沟通的能力。”陆奇说,“通过沟通当中能够得到重要的信息,能够帮助我来判断技术的趋向,这是挺重要的一点。”

他认为,中国的创业环境有着自己的独特性,源于中国的市场结构、文化背景、政策环境等宏观因素所驱动,而任何全球化的产品或体验,在中国能够真正落地,必须彻彻底底本地化。

“这就是我加入YC所提出的要by China、for China和of China的原则。”陆奇说。

除了独特性以外,他认为有一些因素是全球共通的,比如技术是推动创新最有效、最长久、能量最大的一个手段。

“我认为这些是全球化的,并不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域的存在,”陆奇说,“关键是如何把控住全球化大的趋势方向,能够利用美国一些最好的经验,有效地在中国落地。

陆奇认为,中国的创新生态是处在一个不断成熟的过程当中,过去的驱动因素更多会是商业模式上的创新,用户体验上的创新,产品形式的创新。接下来更多会进入以技术驱动为主的创新。

他认为,这正是YC的优势所在,他相信,YC中国通过完全本地化之后,会在中国有很大用武之地。

“因为相对美国来讲,美国已经走过了更长的路程,它的创新生态,时间更长,然后以技术驱动创新的能力已经累积了很多,“陆奇说,“这是我们的机会,我们可以把它引入到中国,把它落地。”


原标题:陆奇的新冒险:在中国寻找10年后的谷歌、苹果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