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双城 > 正文
一场“戏”她演一辈子: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
12-21 11:55:31 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

一腔一调,一板一眼;一招一式,一悲一喜,全在这方寸舞台间……

12月20日,记者在重庆北碚见到56岁的王素芳,听她讲述她和一场“戏”的故事。

1.png

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

2.png

“我12岁进入北碚川剧团开始学川剧。”王素芳第一次接触川剧,是北碚川剧团的一个川剧演员走亲戚,川剧演员的亲戚家离她家不远,她和家人在一旁看热闹。川剧演员觉得她是个苗子,问她愿不愿意考剧团,想不想学戏,如果愿意就去参加川剧演员选拔。

王素芳从12岁初学川剧,已有44年之久。原北碚川剧团旦角演员的王素芳,退休后依旧从事于川剧教学和川剧义演工作。

3.png

▲王素芳唱戏所戴的川剧头帽

但在12岁那年,由于家里兄弟姐妹多,交学费困难,再加上自己并不喜欢读书,王素芳立马就心动了。王素芳的母亲并不同意,在老一辈心里,“惟有读书高”的观念早已根深蒂固。而唱戏,自古以来都不是一个绝佳选择。

王素芳执拗喜欢川剧,就在大姐的带领下,违背了母亲的意愿,偷偷到解放碑参加了川剧演员选拔,并顺利被选入北碚川剧团。

“学得出来是戏饭,学不出来是气饭。”

4.png

▲王素芳收集的川剧曲目

如愿进了北碚川剧团,学了唱川剧,但王素芳的学戏之路并不那么顺利。

“学得出来是戏饭,学不出来是气饭。”王素芳属于插班生,所以她比别人都要努力:“全靠自己肯钻。”

平时别人演出,王素芳就在旁边看和听,吃饭、睡觉,脑子里都在背“台词”。哪怕有一点空余时间,她都想着多练习:“都知道学戏不易,难就难在能不能吃苦,肯不肯下功夫。”

勤学苦练的王素芳很容易就俘获了剧团老师们的喜爱,有了一个专属外号——“表情的种子”,也成了同一批学员里,唯一留下的那一个。

5.png

7年的学戏生涯,让王素芳成为一个正经的“科班生”。

上妆、卸妆;台前、台后。王素芳跟着北碚川剧团在重庆各地演出,来往穿梭于后台与观众之间。每一次上妆前,当天表演的曲目都要在脑海里逐字逐句过一遍,这是王素芳的底气。

“北碚川剧团拆了两次,我都留在剧团里,也从未放弃唱川剧。”说起这些,王素芳的语气有些许自得:“三天不唱口生,三天不打手生。”

后来,川剧渐渐没落,“商演”的次数也随之减少,王素芳就免费在北碚图书馆表演,这一演就是十几年。

再后来,水土街道陵江社区邀请她去表演,“之前每月演三场,今年开始每月演一场。”

落红也有情,作泥更护花

6.png

今年10月中旬,水土街道陵江社区开设了一个川剧班,请王素芳教班里的学生唱川剧。陵江社区网格员刘永兰是水土川剧班的负责人,她告诉记者:“我们初衷是为了传承川剧,同时繁荣水土的文化事业,让辖区居民有个听川剧的地方。水土发展川剧有30多年历史了,北碚本土的川剧爱好者和北碚川剧团的退休职工给了我们很大的支持。特别是王素芳老师,来陵江社区义务表演川剧近20年了。”

“学生来自磁器口、两路、歌乐山……对川剧也比较陌生,全凭喜爱才聚在一起。”王素芳说起在陵江社区教川剧的事儿,眼神儿如鱼儿在水里自由地游来游去。

7.png

“学习川剧,首要条件就是勤学苦练。不仅在课堂上学,他们还把我教学的视频录下来,再回家练习。”王素芳一边给记者看以前表演时拍的照片,一边说:“现在喜欢川剧的人少了,我要发挥余热,能教多少是多少,尽自己的一份力,让川剧传承下去。”她的语气中难掩落寞。

说起最喜欢川剧中哪一出戏时?王素芳的表情鲜活起来:“《梅龙镇》!最喜欢《梅龙镇》!是一出折子戏。”

与王素芳的交谈中,她的一言一语,一颦一笑,都浸染着川剧的味道。那是只有经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练习,才能在举止间显出与普通人不一样的味道。

采访中,王素芳也摆开架势唱起来:“军爷,酒席都摆好了,请你入席……军爷……请……嘿!你这个才怪得很嘞,你上也把我看着,下也把我看着,看啥子嘛,看啥子嘛。”

8.png

仿佛她不是在演给别人看,而是站在舞台之上,聚光灯之下,台下是看官、是听众、是知己……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张皓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获取验证码
请先完成短信验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