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珍藏!原江陵厂的老职工们 带来当年珍贵的老照片
03-29 17:49:32 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

在江北区北滨路旁的大石坝二村,有一大片老式的旧厂房。厂房外是狭窄的小路、老旧的平房,在几个卖豆花烧白的小餐馆外,挂着“拆迁区域”的小牌,唯独这些老厂房将保留下来。

这些旧厂房,就是原江陵厂的车间,共有29处,是江北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9日,原江陵厂的老职工们带来当年珍贵的老照片,回忆起当年的点点滴滴,听他们讲述当年的故事。

“职工医院虽然小,但科室多方便看病”

老照片讲述人:

张安秀,70岁,原江陵厂职工医院护士

TIM图片20180329181005.jpg

“这两张照片,就是在原江陵厂职工医院拍的”,今年70岁的张安秀,拿着照片回忆起当时的情形。

这两张黑白照片有些泛黄,几个年轻女子站在一起,张安秀看了好久才分辨出哪个是自己,“拍的时间太久了,现在眼睛有些花了,差点认不出来。”

张安秀是1966年进的厂,那时她才18岁。最开始,是原江陵厂职工医院的一名卫生员,后来经过努力,成为了护士。

张安秀说,原江陵厂职工医院只有一个两层老式小楼,医院虽然小,但还是设置了比较多的科室,不仅有门诊、还有住院部,每天24小时有医护人员值班,以方便职工看病。

后来,职工医院从两层扩展为三层,都还是不够了,就在旁边修了红砖房,不仅有内科、外科,还有五官科、妇产科、传染科等,还设立了洗衣房、消毒间。后来江陵职工医院搬迁,是重庆三博江陵医院的前身。

“虽然退休多年,老职工还是经常回来聚聚,就像一家人一样”,张安秀说。

“乒乓台正好在家门口,周围的人都喜欢来打球”

老照片讲述人:

袁思秀,55岁,原江陵厂“大集体”江利厂副厂长

TIM图片20180329180957.jpg

今年55岁的袁思秀,是原江陵厂“大集体”江利厂副厂长,年轻时是地道的重庆美女。她的父母就是原江陵厂老职工,因此从小就在厂区长大。

袁思秀有一本老相册,珍藏着很多厂区生活的照片。里面是满满的岁月痕迹,有她最美好的童年,也有她为之奋斗的青春。

她的父亲是江陵厂运输处驾驶员,因此袁思秀对车很有兴趣,很早就学会了开车,那个年代会开车的年轻人不多,会开车的年轻女子更是少。说起这些,袁思秀的脸上满是自豪,“那时还是很‘洋盘’”。

在袁思秀带来的老照片里,有一张是她在打乒乓球,看上去青春飞扬。袁思秀说,那时职工居住区就是几排平房,厂区的乒乓球台正好就在家门口,就常常约上小伙伴去打乒乓,周围的人也喜欢,走很远的路都要来打球。

袁思秀还有一张照片是表演照片,她记得是1982的春节,原江陵厂春节联欢会的表演,有彩船、舞狮、高跷表演等。自己参演了传统的“车幺妹”,当时年仅19岁,演出结束后就和表演的同事一起合了影。

“那时自己就喜欢‘文艺范’,也喜欢拍照,爸爸就买了海鸥120相机,留下了女儿这些珍贵的瞬间”,袁思秀说。

“是厂里的文艺宣传骨干,这样的爱好影响一生”

老照片讲述人:

杨应珍,63岁,原江陵厂31车间配料工人

TIM图片20180329180947.jpg

63岁的杨应珍,现在是渝北区龙山艺术团的团长,大家都喊她“杨团长”。

“龙山艺术团有40多个人,经常到全国各地去演出,我是团长,也是主持、编导”,杨应珍说,“这得感谢在原江陵厂的经历,我曾是厂里的宣传骨干,这样的爱好影响了我一生。”

杨应珍是上世纪70年代进入的原江陵厂,成为了31车间的一名配料工人。那时的31车间是炮弹箱车间,专门做大木箱。

车间里年轻人多,偶尔在周末时会聚会。杨应珍所在的小组有20多个人,有一张老照片就是在聚会后拍下的。

如今的原江陵厂旧址,杨应珍工作过的31车间还保留着,看到仍然觉得亲切。

因为喜欢唱歌跳舞,杨应珍成为了厂里的文艺宣传骨干,有时候排练一次就能上台表演。

在杨应珍珍藏的老照片里,有一张就是表演的剧照,照片中的女演员戴着草帽、脖子上是白毛巾,穿着格子裙,是那个年代的真实写照。

新闻链接>>

原江陵厂将变身文创园 将于今年底开街

江北区大石坝二村,是长安公司的原江陵厂区。如今,原江陵厂旧址将变身“洋炮局1862”文创园,力争年底开街。

长安公司的前身,就是上海洋炮局。1862年,由洋务运动发起人李鸿章授命英国人马格里和中国官员刘佐禹在上海松江城外一所庙宇中创办上海洋炮局。这座名为洋炮局的地方,实为李鸿章在军需供应紧急的情况下所设的一个随军军械所,后更名为金陵兵工厂。

1863年,上海洋炮局迁至苏州,更名为“苏州洋炮局”。后来,“苏州洋炮局”迁至南京,一个全新的金陵制造局拔地而起。我国第一门克鲁森式架退炮和加提林轮回枪(十门连珠炮)均是这里制造出来的,金陵制造局还在全国最先成功仿制一挺马克沁机关枪。

1935年秋,南京国民政府军政府兵工署长俞大维向军事委员会呈文,提出设立炮技处,扩建汉阳炮厂,形成完整炮厂,用以生产野战炮及榴弹炮弹。这项计划很快得到蒋介石的批准。经过兵工署的研究和实地考察,决定把兵工厂的厂址设在湖南株洲董家墩。

1936年3月14日,兵工署派该署的炮兵器材科科长、德国留学生庄权全面负责兵工厂的筹备工作。为了对外保密,兵工厂定名为“兵工署炮兵技术研究处”简称炮技处,由庄权任处长。

1938年4月炮技处奉令迁川,由长江西运。9月,迁移完毕。1940年底在重庆嘉陵江边忠恕沱正式投产。1941年初命名为第10兵工厂。

1951年6月第21兵工厂更名为中央兵工总局第456厂,第10兵工厂更名为第152厂,隶属重工业部兵工总局西南兵工局领导。

1956年,兵器工业军品制式化任务基本完成。由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武器装备业已换装完毕,各兵工企业的生产任务逐渐减少。中央由此确定了国防工业要学会既生产军品又要生产民品两套本领的方针。因民品发展需求,1957年3月,设第152厂第二厂名为国营江陵机器厂,4月定第456厂第二厂名为国营长安机器制造厂。

1995年,江陵厂与曾经并肩作战的“老战友”长安厂合并为长安公司。

目前,“洋炮局1862”就是在原江陵厂的旧址上建设,现存29处文物保护建筑,占地面积21万平方米。将开发文化、旅游、商业等,还将建设兵工主题的博物馆,老照片将作为历史墙的重要元素。

“洋炮局1862”文创园力争年底开街,你可以在这里吃饭、喝咖啡,参加文化沙龙、逛博物馆等。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蒋艳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