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庆 > 正文
成就展上的“重庆面孔”| 展厅里见证恢复高考历史的准考证,来自这位重庆考生
09-27 14:33:18 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

1977年的冬天,关闭十年的高考考场再次敞开了大门,全国570万学子成为了高考制度恢复后的首批考生,参加了这场意义非凡的考试。

_ZJQ0522(3422131)-20190927142144_副本.jpg

当年23岁的陈治平,便是百万考生之一。他通过这次考试,考上了四川大学,从支边知青变成了大学生。

2019年9月24日,在北京展览馆展出的“伟大历程 辉煌成就——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上,陈治平的准考证、大学毕业证成为了见证高考恢复的展品。

知青时代不忘读书学习

9月26日,在渝中区大坪的一个小区里,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见到了陈治平。说起当年参加高考,这位已经65岁的老人,依旧清晰记得那时的点点滴滴。

“我从小就喜欢读书,那时候的理想就是能上大学,当个工程师。”如果放在现在,陈治平无论小学还是初中,都是班上的“学霸”,各科成绩都在全班名列前茅。在他看来,如果继续读书的话,应该能够顺利考上高中,并一步一步实现自己的理想。

不过,伴随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初中读了一年半的陈治平响应号召,在17岁时写下申请,成为了一名支边知青,在云南省勐海县的一个农场里从事农业生产。

对于陈治平来说,他除了日常工作之外,最喜欢的就是阅读。

“想看点什么了,就去到文书那里找几张《云南日报》,到晚上休息的时候,就凑在煤油灯旁仔细翻看。”

到了1972年,他在营部参加了《共产党宣言》读书班,成为了他当时最幸福的事情。

“那本用来学习的《共产党宣言》,我在上面写满了眉批,几十年来一直陪伴在我身边,直到退休了才把它捐给了重庆市档案馆。”

后来,上海复旦大学为支边知青开办了函授班,陈治平被挑选为学员。通过面授和自学相结合的方式,陈治平学习了语文、历史、哲学、地理等科目,这也为他日后参加高考打下了基础。

云南省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准考证(3422137)-20190927142201_副本.jpg

大学梦被重新唤起

1977年10月21日,一则重大新闻通过国内各大媒体发布,被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正式恢复,一个月后将进行1977年度的高考。

通过广播,陈治平获悉了这个消息。那时的他已经在农场工作了6年,并成为一个连队的党支部书记、指导员。

他心里明白,自己这些年虽然也有读书,但比起上学时的状态完全是两码事,每天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都扑在了工作上。如果以这种状态去报名参加考试,上榜几率不大。

是否报考,让他有些犹豫。

让陈治平纠结的心态发生改变的,是他身边的战友们。这些和陈治平同甘共苦的支边知青,不少都积极备考。大家四处寻找复习资料,互相交流共同进步,整个农场的学习氛围变得空前浓厚。看着大家即使工作多年,依旧为当初理想而继续拼搏的劲头,陈治平不禁想起儿时的理想——上大学。在大家的激励影响下,陈治平决定重拾自己的大学梦,报名参加高考。

废寝忘食冲刺高考

“当年的报考,绝对是史无前例的。”

陈治平回忆,当时在云南报考的时候,是先选填志愿,再参加考试。

在选填志愿时,可以同时填写中专和大学。想到自己有一些文字功底,陈治平选择了文科。

在中专志愿上,陈治平选择了重庆第一师范。大学第一志愿则选择了四川大学经济学系,第二志愿为武汉大学图书馆系,第三志愿为北京大学图书馆系。

完成报考后,陈治平获悉高考将在12月10日举行。此时已经进入11月中下旬,复习的时间变得尤为紧张,看着连队最忙的时间已经过去,陈治平找到连长张忠华,袒露了自己的心声。

“老张啊,我想考大学,考不考得上都要去试试,需要点时间复习。连队的事情,请你和其他领导多费点心。”

张忠华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他让陈治平安心复习。在剩下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陈治平把初中没读完的课本、复旦大学函授教材都翻了出来,每天一下班就直奔宿舍看书做题。

由于学业荒废太久,身边也没有老师辅导,陈治平的复习并不顺利。尤其是数学,很多内容都没有头绪。

时间转眼来到12月1日,高考复习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陈治平的状态就如同如今进入6月的高三考生一样,几乎把一切时间都交给了复习。在那9天的时间里,陈治平除了去食堂打饭,基本上没出过宿舍,甚至都没躺在床上休息过。

“没日没夜地读书做笔记,实在困得不行了,就趴在床边眯一会儿。”

数学险些交出白卷

12月10日,恢复后的首次云南省高考正式开考,文科考试共有四个科目:语文、政治、史地、数学,满分均为100分。

当天清晨,几天没睡好的陈治平鼓足精神,与同伴们骑自行车赶往所在团部的中学考场。一路上,大家都没有说一句话。

首场考试是语文,试题只有两道。第一题是命题作文,从《攻书莫畏难》和《青松赞》任选一题进行写作。第二题为文言文翻译,内容出自《列子·说符》当中“疑邻盗斧”的典故。

“当时选了《攻书莫畏难》,写议论文,一切都比较顺利,按时交了卷。”

接下来,陈治平顺利完成了政治、史地两场考试。但在最后考数学的时候,遇到了极大的麻烦。

“一拿到试卷,我整个人都懵了。”陈治平发现,试卷上的解方程、几何题,此前初中都没读完的他,面对很多符号都看不懂的题目,完全不知所措。

作为恢复高考的首次考试,前来报考的知青众多,同样是“一分压倒几千人”。更为重要的是,按照当年的大学录取条件,参考科目的平均分必须及格,且不能有0分科目。

为次,陈治平必须要想办法从这份数学试卷中得分。在反反复复把试卷看了好几遍后,陈治平发现了一道10分的应用题相对简单,只需要解一个三元一次方程就行,于是认真完成了作答。

_ZJQ0516(3422139)-20190927142209_副本.jpg

人生轨迹就此改变

1978年3月3日,一切都发生了改变。

“这个日子,我记得很清楚。”当天,陈治平被通知去营部取电报,起初还以为家里出什么事了的他,火急火燎赶到营部,结果发现收到大学录取通知。

这封于1978年2月28日从昆明发出的电文告知,陈治平被四川大学录取了。

梦想照进现实,陈治平一时间激动得无以言表。

“指导员考上大学”的消息,也成为当时连队里的喜事。

陈治平带着自己的梦想,与全国同期参加高考被录取的27.3万名考生,踏入了各地的大专院校,开始用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

在大学期间,陈治平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更凭借当知青时丰富的工作经验,在校担任过班长、年级党支部副书记,并多次评为校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

1982年1月,陈治平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国家机械设备成套总局,后调入重庆市统计局工作。期间他主持的“三峡库区区域社会经济环境综合评价系统及其在一期移民中的应用”课题,曾获第六届全国统计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

1990年和2000年,陈治平担任重庆市人口普查办公室主任,组织人口普查大型数据调查和处理,其中重庆市第四次人口普查在中国首创大型数据光电录入技术,使我国进入了运用光电字符识别技术处理人口普查数据的先进国家行列。

2000年,陈治平调重庆市档案局任副局长,致力于重庆市档案信息化建设。2014年退休。工作期间,他将自己当年参加高考的准考证、试卷等资料,全部捐献给了档案局。

这些资料也成为了恢复高考的见证者,在这次“伟大历程 辉煌成就——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上,让观众们也能够一起见证历史。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王梓涵 摄影 张锦旗 刘力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