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正文
“这是一部莫言去除‘诺奖魔咒’的作品!”文坛大咖热议莫言新小说《晚熟的人》
10-26 18:05:15 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

1.jpg

莫言近作研讨会现场

发布将近4个月,莫言斩获诺贝尔文学奖后的首部小说《晚熟的人》依然热度不减。近日,出版方人民文学出版社联合《文艺报》和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协作中心举办了一场名为“本土、现实、小说的回归”的莫言近作研讨会。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文学批评家李敬泽,茅盾文学奖得主、著名作家格非、李洱、徐则臣,以及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编辑应红等均亲临现场,围绕莫言的《晚熟的人》等近年的新作展开了热议。

在研讨会现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敬泽最先发言。在他看来,透过本次《晚熟的人》可以发现莫言一个很重要的变化。他认为在莫言以前的小说中,家乡对于他来说并非一个回的地方,他是站在那里的。但到了《晚熟的人》,可以说系统性地体现了一个姿态——他是从外面回去的,这与鲁迅式的回乡主题一脉相承,但莫言又写出了这个时代的特点。李敬泽表示,无论在学术意义上,在文学创作的脉络里,还是在我们当下的时代变革、世道人心里,这部书都值得我们严肃、认真、深入地去进行探讨。

2.jpg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敬泽

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编辑应红觉得,《晚熟的人》在莫言的创作中有着非常特殊的地位,莫言这部作品中有很多人物仿佛就生活在我们身边,因此许多读者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会感到非常亲切。“莫言还是那个莫言,《晚熟的人》带来的还是我们熟悉的那个讲故事的人。”只不过这个讲故事的人现在不仅讲历史,也讲当下,而且在他讲的故事里,把自己也作为一个人物放进了故事当中。

3.jpg

著名作家、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格非

著名作家、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格非在发言时候,首先提到的就是自己在读《晚熟的人》的时候,强烈感受到了他的“诚”。他说,《晚熟的人》里面有改造的自传性和传奇性,但又非常克制,以历史事件和童年经验为主干完成了对记忆的重组。格非认为作家和批评家需要打破城乡观念的对立,在一个更高的意义上来把握中国不同的地域文化以及我们自己的生存。

《小说选刊》主编徐坤则直截了当地表达了他对《晚熟的人》的感受,一是这本书对于莫言来说,是一本去除“诺奖魔咒”的书。二是认为莫言的写作保持了冷静的姿态,所有故事都是贴着现实而来。

茅盾文学奖得主、著名作家、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李洱认为,莫言近年小说叙述人称的变化是比较明显的,从“我爷爷”变成了“诺奖之后的莫言”,这个变化导致他的小说叙述人称从复数到单数,小说从虚构到非虚构。第二个变化是小说的故事从传奇到日常,从天马行空到天地飞翔。第三个变化是从叙述来讲,他的小说从呐喊到彷徨,从热烈到安详。

4.jpg

《人民文学》副主编徐则臣

同样是茅奖得主的《人民文学》副主编徐则臣从小说文体上评论了莫言近期的短篇小说创作,认为他的短篇小说有一个非常辽阔的时间和空间跨度,所谓发现新人新事在莫言的小说里表现为在旧人身上发现新人,在旧事身上发现新事,具体表现为他把很多要素引入进来,加以巨大时空的跳跃。徐则臣认为这本小说集整个践行的就是莫言个人的对短篇小说的理解,是水到渠成的结果。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裘晋奕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获取验证码
请先完成短信验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