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庆 > 正文
文博会丨千锤百炼出过人的石雕技艺 他的作品进入大雅之堂,销往40多国
09-06 06:23:15 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

downLoad-20180906062132.jpg

刘能风雕刻的佛像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很少有人能够想象,59岁的刘能风曾经是一名靠杀猪卖肉谋生的农家子弟。“这是一个好的时代,重视技能人才、倡导工匠精神,不仅能推动供给侧改革,还将为当代青年提供更多元的成长路径选择。”他说,成为技能人才的关键是用心。

作为大足石刻第16代传人,明天刘能风将带着他的精美石雕现身文博会。

终生受用的人生哲学

“一定要有一门能安身立命的手艺”

刘能风出生在匮乏、封闭的上世纪50年代。13岁就开始独立生活的他,提心吊胆地跟着人在乡村买红薯渣、米糠,再到县城倒卖,获利后贩羊。在更多的时间里,他买来猪,屠宰后用背篼背着,零散地卖,以免被发现没收。

20多岁时,刘能风远赴云南学习烧砖。可是,连日下雨,让他无法开工,幸好同行者中有兽医,于是靠着医治牲畜维系一群人的基本生活。这名兽医告诉他,“一定要有一门可以安身立命的手艺,在最困难的时候,能维持生计。”这也成为刘能风终生受用的人生哲学。

从云南铩羽而归的1980年,刘能风回到老家,正好赶上大足石刻开始对外开放。彼时,大足石刻的第一位外宾——加拿大语言学家司徒尔特偕夫人参观大足北山、宝顶山石刻后,惊奇地称赞“这是一座未开发的金矿”。此后,大足石刻跻身世界八大石窟之列,入选世界文化遗产,海内外游客纷至沓来。

刘能风开了个小杂货店,赚了第一桶金。但他意识到,这种没有技术含量的小买卖和当初的杀猪卖肉并没有根本的不同。他依然希望自己成为“有一门真正的手艺”的人。

偶然改变的人生际遇

曲折经历、造型天赋打动两行家

downLoad-20180906062136.jpg

他制作的观音像。

刘能风很快就找到了那门“手艺”——随着大足石刻旅游的兴盛,很多大足人采用本地的石料雕刻一些简单的纪念品出售,他也卷入了这股风潮。

刘能风住进了岩洞里,参照大足石刻的造像,用雕刀雕刻石头、雕刻时光、雕刻梦想。他还参加了政府组织的培训班,掌握了基本的石雕技术。

1984年,趁着旅游淡季,刘能风和两个同村石雕匠人带着作品外出闯荡。他带着石雕转赴桂林寻找机会。正当他蹲在桥上守着自己的石雕,为久未开张而烦闷时,几个老外走过来,对着他的石雕不停拍照,毫不犹豫地给了他50元“外汇券”,买走了他的一对石狮。

过了几天,来了两个人,拿起刘能风的石雕仔细琢磨。攀谈中,他得知对方原来是出差路过此地的重庆市城市雕塑办公室主任袁友河和四川美术学院雕塑工厂厂长舒湘渝。刘能风的曲折经历和造型天赋打动了两位行家,给了他一张介绍信。

刘能风幸运地成为名家荟萃的四川美术学院雕塑工厂的一名工人。在这里,他甚至有机会得到著名雕塑家、四川美术学院时任院长叶毓山的指点。

淬炼出来的人生技能

作品进入大雅之堂,销往40多国

在工厂,刘能风潜心学习、练习,被挑选参与制作南宁市革命烈士纪念碑;此后前往牡丹江市制作《八女投江》雕塑;在重庆,他投入《贺龙同志与运动员》等雕塑的制作。

1988年,刘能风获得了从业者梦寐以求的大好机会:参与制作红军长征纪念碑,在高原地区对着红色花岗石精雕细琢。几年下来,他已经锤炼出过人的技艺。

1992年,大足为了发展旅游成立了石刻艺术品公司,家乡领导想到了在业界已经声名远扬的刘能风。

于是,刘能风从工厂辞职,领着一群人开始了面向市场的石雕之路。经历很多跌宕起伏之后,2004年,他用自己首先开发出的紫袍玉所制作的观音像获得“首届中国旅游纪念品设计大赛”金奖,“玉印观音头像”荣获迎奥运“中国农民艺术展”精品奖;“数珠手观音”在第三届中华民间艺术精品博览会上获得金奖……

如今,刘能风和他的团队创作的作品已进入大雅之堂,销往美日韩等40多个国家。同时,他也赢得了大足石刻第16代传人称号。

洗尽铅华的人生感悟

“敬畏和热爱才能成就技能的大师”

“虽然我年纪大了,却越搞越有兴趣。”刘能风说,自己越来越觉得有责任和义务把石雕技艺发扬光大。

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出过硬技能?在刘能风看来,首先是内心热爱,其次是坚持练习,然后是心态平和,最后是创新发展。“我们一定要对自己严格要求,尽最大努力做到美、雅、趣。”他说,比如创作罗汉,就要按照现代人的审美趣味去创造其神态、动作。

“只要做了这一行,每一次琢剁都应该想着如何更好地传递自己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

“老师一辈子都在按这些理念做事。”刘能风的徒弟介绍说,为雕一尊罗汉像,刘能风曾把自己关在屋里三天三夜。第一个作品完成,大伙觉得不错,他却感觉不好,砸了。又过了10多天,雕完第二件作品,大家觉得比第一件好了不少,但他还是觉得在眉眼、肢体、表情上缺少一点神韵,又砸了。“他这辈子就着迷这点事,每个细节都舍不得放过。”

在模仿雕刻北山石刻中的日月观音时,创作难度极大,首先要找到一块10吨左右的可雕之材,石料必须是“糍粑石”,必须是中间没有裂缝、斑点、杂质的整块石头。

为了寻找理想中的石材,刘能风走遍大足每一个石场。皇天不负有心人,最终在一个偏僻的小石场,寻觅到所需要的石材。

然后,刘能风组织工匠闭关6个月,雕刻出了他理想中的作品。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李晟 实习生 翁艾可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