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节了 八中给孩子家长写了一封信
09-30 21:49:44 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

9月30日,重庆市第八中学发布了“致家长的一封信”。信中建议家长们好好利用这个假期,用仪式感来增强啊传统佳节的文化感和传承感。

现在,不少人都觉得过节真没意思,所有的节日都是一样的。这封信认为:“盛大节日和传统节日的‘仪式感’正在逐渐缺失,而社会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这种现象更加严重。同质化的节日,不是逛逛逛、买买买,就是吃吃吃、睡睡睡,可能也很难让您和孩子提起十足的兴趣。”

重庆市第八中学建议家长们:“我们都知道中秋节要吃月饼,吃月饼时不妨与孩子聊聊中秋佳节的来历、民俗、传说,也可组织一次家庭版的中秋古诗词大会,与孩子一起来一场以‘月’为主题的飞花令!文化唱了主角,节日有了内涵,孩子的精神世界得以丰盈,节俗的魅力也有了归属与认同。”

同时,“节日里的活动,小到家里的清洁打扫,大到家庭聚会的菜肴制作,其实都是可以让孩子参与其中的,做一次家庭集体大扫除,来一次超市集体大采购,做一桌展现全家人厨艺的节日大餐,看一场全家人参与的文化电影……有了参与感,才有了仪式感;有了参与的行为,才有了文化的传承!”


致家长的一封信(节选

犹记得古人看书之前,必要“沐浴更衣”的习俗,对待中秋佳节,对待上桌的美食月饼,我们虽然不必要沐浴焚香,但是却应该记得这个节日的起源。“仪式感”的缺失,让成长中的孩子,正在逐渐失去对节日的兴趣。而重拾传统节日的仪式感,似乎是一件真的需要专心去做的事情。

仪式感犹如生活的调味剂、文化的倍增器,它让平庸的生命懂得庄重,让潦草的生活焕发温馨。仪式感是元宵佳节的灯火辉煌,是清明祭祖的慎终追远,是中秋月圆的千里相思,是重阳登高的健康企盼。因为阖家团圆、遥寄思念、祈盼丰收等仪式感的存在,中秋节成为我们复苏文化记忆、确认精神归属的重要时刻。我们重视传统节日,正是为了温热内心的仪式感,触发文化意义上的深层感念。

“仪式感”的营建需要文化的融入。告别了娱乐匮乏和物质贫瘠的年代,让温润文化生活、慰藉人伦情感的“文化粮食”丰富起来,我们才能进一步告别灵魂信仰的困乏,唤醒人们对于传统节日的“仪式感”。

“仪式感”的获得需要孩子的参与。

孩子的学业越来越繁重,一些家长朋友为孩子考虑,趁着节假日让孩子多一些休息少一些劳动,这种初心也是很好的,只是需要注意不要打击了孩子参与的热情,剥夺了孩子参与的权利。

中秋节这样的文化传统,不是展在戏台之上供人欣赏的热闹大戏,而是我们融入其中、参与经营的真实生活,不是摆在玻璃橱窗里供人参观的出土文物,而是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生活根脉。

诗人说,每逢佳节倍思亲,其实思念的不仅仅是亲人,更是与亲人团聚的温馨时间,留点时间给孩子,让孩子暂时从功课里走出来,走进传统节日的文化课堂,与您一起过一个有仪式感的中秋佳节,收获的不仅仅是一次节日的愉悦,更是亲子关系更进一步的欢欣。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林祺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