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舆论场 > 正文
番茄没番茄味,“儿时味道”如何找回?
2022-07-06 10:21:32 来源:人民日报

不知你是否有这样的感觉,西红柿不如过去好吃了?不少人认为,小时候吃的番茄软软沙沙,酸甜多汁,糖拌可以解暑、炒菜也很有滋味。而现在买的番茄,有些虽然颜色鲜艳、果形饱满,却果硬皮厚、缺少汁水、口味不佳,甚至用开水都烫不掉皮,做菜有时还得另加一些番茄酱增味。有人说:就连番茄都“变了心”。今天,我们就从这颗小小的西红柿说起。

西红柿没西红柿味,并非错觉。据一份研究显示,货架上常见的番茄品种中,13种风味化合物的含量明显下降。此外,与传统品种相比,现代粉果番茄、红果番茄的糖酸比和可溶性糖含量也都有所降低。风味物质的丧失,酸度甜度的变化,影响了西红柿的口感。西红柿为什么没那么有味儿了?有人认为是因为反季节种植,有人认为是被催熟,有人则认为农药过多……似是而非的归因背后,很多事实有待澄清。

(图片来源:新华网)

从种植上看,过去西红柿多为露天种植,施用猪粪、鸡粪等农家肥;现在不少西红柿改为大棚种植,在光照、温差上存在不足,影响了糖分积累,而采用化肥影响了西红柿的有机质成分。从运输来看,过去的西红柿多为本地销售,熟了再采摘售卖;而现在为适应长距离运输,不少西红柿未成熟就摘下,影响了有机质沉淀,运输途中的低温贮藏也削弱了西红柿的香气。在多种原因的作用下,西红柿的味道发生了改变。

人们一般认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物应该朝着更美味的方向发展。那么西红柿是否是一个反例呢?事实上,蔬果的好坏,是一项涉及抗病性、产量、外观、硬度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评价。举例而言,我国此前种植的不少传家宝品种西红柿虽然美味,但是产量不稳定、容易遭受病害;而现在市面上常见的多为杂交品种,在抗病性、适应长距离运输等方面具有优势。从这个意义上说,口味不是评价西红柿的唯一因素,餐桌上西红柿的“进化”体现在其他方面。口感变化并不代表西红柿品种选育的失败,而可能恰恰是人为选择的结果。

从传统农业的自种自食、自产自销,到现代农业的区域生产、远途运输,西红柿口味之变折射出生产方式的变化,记录着时代发展的辙痕。在物质匮乏年代,西红柿在一些地方、一些时候甚至算得上是稀罕物,并非什么地方、什么季节都能买到。而时下的超市货架上,来自不同产地的西红柿琳琅满目、任君挑选。西红柿更好保存、更能抗压、产量更高、品质更稳定,得益于物流交通的发达,更得益于品种的不断改良。当看天吃饭的蔬果种植成为精准调控成熟时间、营养成分的“工业生产”,西红柿早已成为各地餐桌上随时可见的常客。而味道的变化,一定程度上正是获得“西红柿自由”的代价。

(图片来源:人民网)

西红柿变味并非孤例。一段时间以来,总有人感叹瓜不甜、果不香、菜没味。事实上,正如一位学者所说:口味和市场是一个相互驯化的过程。纵然需求影响供给,但供给并非完全由买家的口味所决定。种植者要考虑蔬果的商品性和性价比,运输者要考虑蔬果的储存条件,消费者在希望口味好的同时也想兼顾价格低、无污染、易获得。在多种因素的博弈下,市场呈现的蔬果品种,正是各方妥协的最终结果,是艰难求得的平衡点。

吃到一枚好吃的西红柿真那么难吗?事实上,种植老品种的番茄,从技术上没有难度。但正如一位仍在种植老味番茄的农户表示:消费者习惯了硬皮番茄,也开始嫌弃起老品种的果软。这说明:供给也在塑造需求,原封不动的老品种能否适应市场,可能也要打个问号。另一方面,时下一些味美质优的高端品种西红柿已经进入市场,不少人愿意为偶一尝鲜的水果消费承担高溢价,却很难将之作为厨房中随时可用的食材。人们愿意为西红柿付出的价格,直接影响着卖家的供给,这是再朴素不过的经济学道理。

舌尖上的需求,对田间管理、种植方式提出更多要求,更对种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期待。过去,我国西红柿栽培领域一度是“洋柿子”的天下。时下,我国西红柿育种水平不断提高,但与国外相比仍有差距。选育口味、产量、抗病性、货架期等方面都具有优势的品种,应当成为农业科技工作者的重要工作。毕竟,答完“吃与不吃”的选择题后,“吃啥更好”的问答题才刚刚起笔。

这正是:为便储存失本味,鱼和熊掌怎得兼?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

举报
  • 精选
  • 重庆
  • 调查
  • 财富
  • 评论
点击进入频道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网络暴力
获取验证码
请先完成短信验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