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庆 > 正文
重庆珍档 | 贺龙率红三军在石柱猫圈坡休整7天 留下一口“红军井”
04-26 07:51:49 来源:五彩石柱

五彩石柱消息,从石柱县城城北南宾街道红井社区居委会出发,沿着蜿蜒曲折的青石板路拾级而上,一个叫猫圈坡的坡地上,刻有“红三军休整地”“红军井”字样的两座石碑分别矗立在路边和一座院子旁。

1934年1月9日(农历冬月二十四),贺龙率领红三军军部及红九师全体指战员,从湖北省利川县鱼泉口进入石柱县境内,途经双河乡(今属枫木镇)、黄水坝、古城坝(今属悦崃镇新城村),于1月11日抵达石柱县城附近的猫圈坡一带。

猫圈坡地势高险,可俯瞰石柱县城,便于隐蔽和观察敌情,且民风古朴,红三军决定在此地休整。

休整期间,贺龙部署好警戒、侦察工作后,安排政治部组织宣传队,深入到各个院落,向群众宣传红军的主张、任务和纪律,宣讲土地革命政策,在农户房屋墙壁上书写“穷人不还富人债,佃户不交地课(租)”“红军是穷苦人的队伍”“打倒国民党反动派”“打倒官僚地主阶级”等宣传标语。

部队组织红军战士一边开展政治学习、军事训练,一边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困难,帮助当地老百姓挑水、打柴、打扫院坝,深得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红井社区党支部副书记崔渝在“红军井”打扫环境卫生

猫圈坡有位年逾花甲的马大爷患病严重,生活非常困难。红军战士们给他送去柴禾,每天从较远的地方给他挑水并帮忙烧饭。贺龙还派卫生员为他看病,上山采药为他精心治疗,使他很快康复。

一天深夜,马大爷3岁的孙子患急病,贺龙亲自带着卫生员和一位姓冯的排长冒雪上山采来草药,救回了马大爷3岁孙子的生命。

马大爷感动得热泪盈眶。经贺龙同意,小孩家人让小孩认冯排长为义父,冯排长赠铜碗一只作留念。深受感动的马大爷逢人便说:“红军是好人,从来没见过这样好的军队!”。

红三军将士在猫圈坡休整时,正值冬季,接连40多天未下雨,地处山坡的猫圈坡一带井水干涸,严重缺水,群众饮水非常困难。

为解决村民的饮水难问题,贺龙亲自带领战士四处寻找水源。不久,红军在清理原村民水井的淤泥时,发现离此井数步之地,有水滴渗出。于是,战士们连夜挖地4米多深,挖出了一股泉水,然后用石头砌成一口水井,解决了当地群众的饮水难问题。

红三军将士在猫圈坡休整7天后,于1934年1月18日离开,由沙子向川鄂边区进发。

红军离开猫圈坡后,这口井长年不干、取之不尽,被群众称之为“仙井”“龙井”。当地群众为表达对红军的深情,自编了一首脍炙人口的歌谣流传至今:“昔日喝水贵如油,下山挑水就发愁。自从贺龙挖了井,龙水流进锅里头”。

为铭记红军的恩情,1982年12月,石柱县政府对这口水井进行了修缮。该井占地45平方米,由井眼、内井台、石碑、外井台、屏风照壁、四周栏杆组成,并竖碑刻文,命名为“红军井”,列为县级重点保护文物。

80多年来,享誉四方的“红军井”井水如甘露,终年不涸,至今仍在泽惠当地村民,被用作灌溉和饮用。每年,不少单位都要组织党员干部来这里开展革命传统和党史学习教育,领悟初心、淬炼党性。南宾街道红井社区也专门安排人员经常对“红军井”及其周边的环境卫生进行打扫,让这一红色教育基地长期保持干净整洁,从而将红色基因永远传承下去。

记者 隆太良 王睿

原标题:解密!“红军井”为何被称为“红军井”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获取验证码
请先完成短信验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