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庆 > 正文
上游深阅读丨从杀猪匠到石雕大师,他花了近40年
11-16 06:46:00 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

刘能风和他的石雕作品。

11月7日,大足区城南街道金星村一个杂乱的四合院里,61岁的刘能风坐在小凳子上,左手拿錾子,右手拿着小铁锤,神情专注地对着一块30厘米高的石头叮叮当当地敲。

錾子之下,石头碎屑四处飞溅,一个模样调皮、笑容可掬的圆头小沙弥呼之欲出。刘能风身后不远处,徒弟周刚戴着防尘口罩,正用尖锐的电钻轻轻打磨一个千手观音石雕的指甲盖。千手观音石雕大部分已经完工,几十只形态各异的巨手在一个正方形的石盘上呈扇形展开,而这个指甲盖足有常人的五倍那么大。

在院子里,类似的各种石雕俯拾皆是,高的有四五米高,矮的几十厘米,造像有各种佛教人物,也有现代雕塑,品类繁多,每个造像都栩栩如生,让人目不暇接。

这里是刘能风的工作室,也是大足石刻艺术品公司的工作场地。30多年前,刘能风从这里起步,由一个杀猪的农民转行变身雕刻石头的匠人,到今天成为全国工艺美术石雕大师。

半路转行的“异类”

“石雕是一个考技术和耐心的行业,慢工出细活。”刘能风停下錾子说,雕刻一个30厘米高的小沙弥,一个成熟的石雕师傅最快也需要30天才能完成,卖价可以达到一万元以上。

年逾六旬的刘能风身形高大瘦削,艺术家气质的长发自然向后梳拢,半盖住耳朵,两鬓已经开始斑白。作为大足石刻艺术品公司的总经理,刘能风现在更多的是提供技术指导,雕刻一般都是几个得力高徒动手:“他们都很不错,现在都是市级石雕大师了,比我当年起步时强了不知多少倍。”

的确,当初闯入石雕行业的刘能风是一个对石雕一无所知的异类。

饥饿少年成了杀猪匠

刘能风1957年出生在大足,是家中长子。他的少年时代是在饥饿中度过的,小学读到三年级又遭遇“文革”,学业中断。13岁开始,为了生活,刘能风开始学做生意。

16岁因继父去世,他开始支撑起整个家。为了养家,刘能风特别能吃苦耐劳,尝试过养羊、养鸡、养猪,后来为了吃肉,跟随当地杀猪匠打杂一年,学会了杀猪,成了一名乡下杀猪匠。

改革开放带来旅游热

1981年3月,大足石刻(宝顶、北山)旅游区正式对外开放,湮没无闻近千年的大足石刻终于走出“深闺”,精美的雕塑、神奇的文明一下吸引和倾倒了中外客人,每年数万港澳台同胞和外国友人来到大足参观。

伴随着越来越多参观者的到来,旅游成了一个热门行业。那年秋天,北碚一位民间雕刻艺人来到大足北山,利用当地的白沙石仿制大足石刻佛像出售,“一个小小石像竟能卖30块,这可是几百斤粮食的价钱!”看到石像比杀猪赚钱,刘能风心动了。家境极端贫困的他不顾家人反对,果断放下杀猪刀,拿起雕刻刀,悄悄学起了雕刻。

刘能风说,虽然自己从未学过美术和雕刻,但家就在北山石刻风景区旁边,小时候和小伙伴玩耍都在石刻景区,里面的每一个石刻塑像几乎烂熟于心。

尽管如此,刘能风的第一批石雕作品依然失败了。他痛下决心,将自己关在屋内一个月不出门,刻苦钻研雕刻技术,又四处拜师学艺。1983年,刘能风通过学习和摸索,终于成了景区附近民间石雕艺人中的佼佼者。

外地卖石雕遇贵人

1984年7月,趁着大足石刻旅游淡季,刘能风和两位同行商量,带上各自的石雕作品出去闯荡一下。三人第一站来到了天下闻名的旅游胜地杭州。

半个月过去了,三人一件作品都没有卖出去,同行先行回家,刘能风不信邪,决定去广西桂林看看。在桂林,刘能风时来运转,他的石雕作品大受欢迎,还幸运地遇到了重庆市城市雕塑办公室主任袁友河和四川美院雕塑工厂厂长舒湘渝。两人在桂林出差,闲逛偶遇重庆口音的刘能风在卖石雕。两人发现刘能风对石雕很有天赋,当即决定让刘能风到四川美院的雕塑工厂上班,。

1984年国庆节,曾经的大足农民、杀猪匠刘能风告别妻儿,正式到四川美院雕塑工厂上班,成了一名石雕技工,翻开了人生的新篇章。与他同时报到的,还有雕塑工厂从全国各地物色来的13名石雕高手,刘能风是文化最低、基础最差,但最努力的一个。

在高手云集、名家荟萃的雕塑工厂,刘能风如鱼得水,在名师指导下迅速成长,这一干就是6年。6年里,刘能风跟随川美院长叶毓山等雕塑大师奔赴全国各地,先后参加了重庆市《歌乐山烈士纪念碑》、两路口《贺龙同志与运动员》《江竹筠烈士像》以及广西、云南、黑龙江、四川等地的大中型城市雕塑的制作。刘能风以其娴熟的技法、精湛的技艺受到专家和同行的好评。

艺成受邀返乡创业

1992年,大足为了发展旅游,创办了一家大足石刻艺术品公司,准备大力发展石刻旅游工艺品,于是家乡领导盛情邀请刘能风回家乡发展,把大足石刻的技艺发扬光大。

刘能风说:“是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给了我机会,让我从一个杀猪匠成为了石雕技师,我理所当然要回报家乡。”刘能风辞别四川美院,回到了大足。当年10月,刘能风以每年上交4000元的价格,对属于集体性质的大足石刻艺术品公司实行了承包经营。此时,大足石雕工艺品经过10多年的发展,规模不断壮大,鼎盛时期,全县从事雕刻的工匠、经销商达到2万多人,但技术一直提高缓慢,作品并不精细,只能充当纪念品,不能成为工艺品。

刘能风回大足后,立即招募了10多名有石工基础的农民,专门租用了一块场地供大家训练,将自己在四川美院雕塑工厂学到的知识毫无保留地倾囊传授。

在他的严格要求下,工人们的第一批产品出炉,他随后将这批石雕作品送到重庆各大宾馆、商场和工艺品店代销,结果不到一个月,就销售一空。

独创紫袍玉石雕,享誉世界

刘能风还创新发现了一种专门用于雕刻的石材——紫袍玉。1993年,由刘能风首先开发、研制、生产的紫袍玉石雕,因为纯手工精雕细琢,成为独特的旅游纪念品、珍稀的收藏工艺品、高品位的馈赠礼品,远销美国、日本、新加坡、韩国及台湾、香港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刘能风的带领下,大足专营紫袍玉工艺品的公司、合作社、专卖店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从事石雕的人员最顶峰时达到10万人。1994年,刘能风因精湛的石雕技艺和为发展石雕生产做出的独特贡献,被重庆市文化局授予“民间艺术家”称号。

依托大足石刻巨大的艺术创作资源,刘能风的作品开始崭露头角。2000年,在首届重庆市旅游商品新产品设计开发大赛上,刘能风选送的紫袍玉石雕获得一等奖;2002年,在首届中国旅游纪念品设计大赛上,刘能风的作品荣获金奖;2006年,在第三届中华民间艺术精品博览会上荣获金奖,并多次被重庆市委、市政府作为礼品,赠送给国际友人。

随着大足石雕艺术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也反过来促进了大足石刻的旅游发展。1999年12月1日,大足石刻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大型石雕代表重庆屡获殊荣

除了小型的石雕,刘能风还涉足大型石雕。1999年,世界园艺博览会首次在中国的昆明举行,刘能风1∶1原样仿刻的文殊、普贤、媚态观音三尊大型石雕代表重庆参展,结果获得室外单项设计制作大奖,一举全国出名。

2006年的沈阳园博会、2010年的上海园博会,刘能风的大型石雕均代表重庆民间工艺品参展。2001年,刘能风还曾两度应邀到美国西雅图表演石刻技艺。

刘能风的作品不仅在国内声名远扬,他创作或指导雕刻的作品还“漂洋过海”到了40多个国家和地区。

获评全国工艺美术大师

伴随着技术和产品的成熟,荣誉也接踵而至。2004年,他被表彰为全市十大杰出技术能手,获得了国家农业部授予的“农民高级技师”职称,重庆市民间艺术大师等称号,还先后被评为重庆工艺美术大师、联合国教科委民间工艺美术家。

2009年,大足石雕被重庆市政府列入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刘能风被正式命名为大足石雕第十六代非遗传承人;2010年,刘能风设计制作的汉白玉佛头在“第三届中华民族艺术珍品节”上被国家文物局、中华民族艺术珍品馆评为“中华民族艺术珍品”;2016年,被中国工艺美术协会评选为第一届中国工艺美术行业大师;2017年10月,刘能风应邀参加了第十八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手工艺术精品博览会。刘能风亲自设计和制作的紫袍玉——观音系列作品,经过专家组层层评选,最终获得2017“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

去年11月,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基金会主办、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承办的首批“大国非遗工匠”认定申报工作正式启动。经过一个月的公开报名和严格审核,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正式公布首批“大国非遗工匠”认定名单,刘能风获此殊荣。

在刘能风的院子里,重庆晨报记者看到这件获得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的千手观音复制品,只见一块一米见方的紫袍玉石板上,刘能风完整地复刻了大足石刻的瑰宝“千手观音佛像”,作品精细美观,层次清晰,石头天然的紫色和褐色设计精巧,各个细节丰富得惊人。

如今,公司每年的营业额基本稳定在300万左右,在他的培养下,弟子中已经有多位获评为石雕大师,弟子蒋根华更是成了他的接班人,也是大足石刻第十七代非遗传承人。“我会把我所有的技术和经验传承给他们,让大足石刻的石雕技术代代相传下去。”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范永松 摄影报道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