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 > 正文
作家叶永烈的“反盗版”往事:8年没抓到过一个盗版者
05-16 17:22:20 来源:法治周末报微信公号

作家叶永烈。资料图

法治周末报微信公号消息,5月15日,很多人的朋友圈被一张 “小人书”封面图刷了屏。图中,圆脑袋“小灵通”背着黑色相机、站在汽车中向“未来”挥手,封面上方泛黄的字体写着《小灵通漫游未来》,下面还有一行几乎看不清的小字:叶永烈 著。

《小灵通漫游未来》封面。资料图

《小灵通漫游未来》曾经创下当年科幻作品的销售记录,在上世纪80年代有轰动性的影响。在其封面重归公众视线的这天上午,叶永烈于上海长海医院病逝,享年80岁。

叶永烈,1940年8月生,浙江温州人,著名小说家、历史学家、报告文学作家。

众网友用这种方式致敬、悼念叶永烈先生,有人说:“小灵通终于去了未来。”更多的人说:“《小灵通漫游未来》是我上小学时阅读到的第一本科幻小说”“《十万个为什么》是我美好的幼时记忆,厚厚的几本书还在书架上”。

还有人写道:“说起叶永烈先生,《十万个为什么》自然无人不知,但对我影响最深的,是他严肃地研究那段红色历史,写出的一部部纪实长篇作品。”

据媒体报道,叶永烈将多年来积攒的手稿、文献都捐赠给了上海图书馆,后者以“叶永烈专藏”的名义予以收藏。他曾对媒体表示:“在我故世之后,在墓碑上可以书写:请到上海图书馆找我。”

01

以诚信与尊重采访政治人物

以著名作家闻名,却是“理工男”出身。1963年,叶永烈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

12年前,68岁的叶永烈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父亲(当年)听说我考化学系很高兴,说将来可以做雪花膏、做肥皂什么的,总有一碗饭吃。”

“后来我才体会到,这是‘曲线救国’。我要是上中文系,就写不了《十万个为什么》,也写不了《小灵通漫游未来》。化学是一种实验性很强的科学,事实是最高法庭,我现在写纪实文学,追寻的也是事实真相,我会在写作中自觉进行科学的推演。” 叶永烈说。

自11岁起发表诗作的叶永烈,19岁就创作了科学小品集《碳的一家》。20岁时,他参与主要撰稿工作的“十万个为什么”系列,被比他只小几岁的读者广泛阅读、传诵。21岁时,他又写出了代表作《小灵通漫游未来》。

叶永烈生前签售照片。资料图

1963年大学毕业后,叶永烈被分配到上海一家科研所工作。然而,文学创作一直吸引着他,他下定决心改行。

当时,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欲把《十万个为什么》改编成电影《知识老人》。作为此书主要作者,叶永烈顺利调到该厂担任电影编导。

自此,学化学的科普科幻作家叶永烈实现了第一次成功“跨界”,并在制片厂一干就是18年。

这期间,叶永烈编导了许多广有影响的科教片,其中《红绿灯下》还在1980年荣获第三届电影百花奖。

1979年3月12日,因科普创作成绩突出,文化部和中国科协授予叶永烈“先进科学普及工作者”称号,并奖励1000元。这在当时是十分轰动的新闻。

上世纪80年代,叶永烈开始由科普和科幻作品创作转向纪实文学的创作。

 叶永烈所撰写的“红色三部曲”(《红色的起点》《历史选择了毛泽东》《国共风云———毛泽东与蒋介石》)、“‘四人帮’全传”以及《反右派始末》等一大批纪实文学作品深受广大读者青睐。这背后,叶永烈付出了巨大的艰辛和努力。 在他笔下,“红色起点”这个生动、形象而准确的概括,向全世界告知了上海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作用与意义。

叶永烈曾说:“采访科学名人、体育明星、文化名人,一般都不难。政治人物的采访,尤其是政治敏感人物的采访,相当艰难。正因为艰难,我才以为更值得采访。我要以作家的诚信、以充分的尊重,获得对方的认可。”

叶永烈对自己的创作做过一次数字总结:“前段时间我整理了我的科普作品,叫作《叶永烈科普全集》,有28卷,1400万字;我的纪实文学作品是1500万字;还有行走文学,《叶永烈看世界》21本,现在已经全部出版,500万字。”

2015年开始,75岁的叶永烈再次“跨界”——从纪实文学转向长篇都市小说的创作。经过三年努力,他完成了135万字的“上海三部曲”。这三部长篇小说,并无故事上的联系,而是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不同历史时期的上海。

02

与“童话大王”的信件往来

气垫船、飘行汽车、机器人、环幕立体电影、人造蛋白……不少现代或未来的科技成果出现在《小灵通畅游未来》中。可以说,叶永烈的科幻写作、科普写作影响了一代人。

时间倒回1979年。24岁的青年工人郑渊洁处于迷茫之中,他给《十万个为什么》编者、作家叶永烈写了一封信,倾述心怀。后来,这封信还登上了中央电视台《见字如面》节目。

1979年郑渊洁给叶永烈写的信。网络图

叶永烈曾在《新民晚报》上刊登了一篇文章,回忆了与作家郑渊洁的通信——

“(当年)郑渊洁这位关注报刊的青年工人,他的信,一气呵成,行文流畅,无一字圈改。郑渊洁在信中说,他最初喜欢写诗,立志要当个诗人。他在报纸上发表了几首小诗,‘许多人说我想成名成家,拿双工资,不务正业’,他仍坚持写作。‘后来我发现孩子们对听诗不太喜欢,倒很喜欢科学幻想小说’。于是他尝试创作科幻小说。他问我:一,学习科学知识应该从什么地方开始呢?学到什么程度呢?一般了解行吗?二,需要懂外语吗?”

“我从郑渊洁的信中看到了他的努力与好学,于1979年2月18日给他写了回信,还送了一本《小灵通漫游未来》,叶永烈说。

后来,郑渊洁成为北京《儿童文学》《东方少年》的编辑。如今,郑渊洁是孩子们熟悉的“童话大王”。

03

曾称盗版是“中国出版界的肿瘤”

小灵通之父、中国少儿科普界泰斗、著名作家……在这些名号之外,叶永烈生前还是一位 “反盗版”战士。

曾与叶永烈有过深入交往的科普作家、中国科普作协常务副秘书长尹传红对叶永烈创作多有研究。

5月15日,尹传红在文中提到:就像今天的孩子几乎没有谁不知道超人、奥特曼一样,在上世纪80年代,也几乎没有哪个孩子不知道“小灵通”——那个圆脑袋、大耳朵且聪明好奇、消息灵通的小记者。叶永烈曾有这样的感慨:幸亏当时中国还没有盗版,不然,这本书马上就会遭殃。

数字时代,打击盗版的艰巨程度尤甚。一方面,互联网为文学、艺术作品的传播打通了渠道;另一方面,作品在网络上的易得,降低了不法分子的违法成本。盗版作品在网络上畅通无阻,灰色利益链条在网络空间盘踞生根,加大了治理难度。

早在1994年,叶永烈第一次读到自己的盗版书。热心的读者也经常提供线索,他就用自己的正版书与之交换。

几年下来,这位知名作家的战果是几箱子的盗版书、冒名书。这些书纸质低劣、封面粗糙、错字连篇,一些不明真相的读者还给叶永烈写了不少勘误信,纷纷劝他换个出版社发表。

从2000年开始,叶永烈发现了盗版“新花样”:一系列冒名顶替的“李鬼”之作在书市上风行一时,有的是盗印香港作家的作品,有的则由无名氏捉刀。

这些书籍既冒作家之名,还冒出版社之名,居然在版权页上堂而皇之地印着“版权所有,严禁盗版”。

“一些黄色小说、下流小说,不但冒充我的名义,还印上了我的照片和简介!”当时,叶永烈激愤坦言,“盗版是中国出版界的恶性肿瘤,一定要痛加整治!”

2002年,叶永烈的法律顾问曾向媒体记者介绍,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47条第8款已将“制作、出售假冒他人署名的作品”行为规定为侵权行为,从法律角度上加强了正版图书的保护力度。但要使打击落到实处,需要司法保护、行政保护和权利人自我保护三方面结合起来。

这个消息应该一度让叶永烈感到安慰——据报道,尽管当年冒名者铺天盖地,但在叶永烈8年的 “反盗版” 时间中,竟然没抓到过一个盗版者。

冒用“叶永烈”署名的书目涉及重要政治人物。网络图

原标题:作家叶永烈的“反盗版”往事:8年没抓到过一个盗版者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获取验证码
请先完成短信验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