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庆 > 正文
杨骅的精神和情怀 将成为更多党员干部“信仰的力量”
11-14 06:10:20 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

12日、13日,本报连续两天推出了《信仰的力量——优秀党员干部杨骅系列报道》,这种信仰,是对党的忠诚,是对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信仰。

这是一位扶贫一线基层党员干部的故事,也是一个充分体现领导干部讲政德的鲜活故事。

故事刊发后,在社会上引发了强烈的反响:

“杨骅走了,他的精神和情怀将激励更多党员干部。”

“读完这个故事,虽然泪流满面,但是内心激荡,进一步点燃了我干事的热情。”

“他走了,但扶贫工作没有停。行动是对他最好的学习。”

继任者董世军:

“把他没做完的事情继续做到底”

downLoad-20181114062203_副本.jpg

“骅哥是踏实、友好、助人为乐的人。作为他的继任者,我的想法就是把他的精神发扬下去,把他没做完的事情继续做到底,我觉得这是我应该做的事情。”

董世军,忠县安全生产监察执法大队大队长,接过了杨骅的接力棒,现任金鸡镇傅坝村“第一书记”、扶贫驻村工作队队长。

董世军和杨骅是安监局的老同事。他印象最深的就是杨骅的耐心和好脾气。

在董世军看来,杨骅的好脾气,其实就是对工作的一种执着,“你看起他脾气好,但如果他没有对这份工作的热爱,他肯定不会有这么好的耐心。谁都想早点回家,他为什么要天天加班加到晚上八九点钟,就是要把事情处理完,当日事当日毕,他的习惯就是这样。”

如今,董世军成为金鸡镇傅坝村“第一书记”、扶贫驻村工作队队长,接过了杨骅的接力棒。

“关于傅坝村的脱贫规划,我们一定要实现。”

董世军说,在与杨骅生前的交流中,他发现杨骅对于智慧乡村建设也有很多自己的想法。“但是他还没来得及。”

如今,傅坝村已申请了一个微信公众号,就叫“我们的傅坝村”。

“它的功能是传递致富信息,宣传扶贫政策,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还有就是联络傅坝村乡亲们的感情,把外面务工的、经商的、工作的关注度吸引过来,助推傅坝村脱贫致富。”

嘉西村社区院坝会干部群众一起忆杨骅

“老百姓需要这样的好干部”

downLoad-20181114062212_副本.jpg

杨骅的感人故事,在渝中区上清寺街道嘉西村社区引起热烈反响,感染了社区干部和居民。

嘉西村社区党委书记吴中兰说,民心是杆秤,是称得出轻与重的,杨骅一家的故事值得广大党员干部学习:工作在基层,就是要靠腿勤,从小事做起,帮助和带动群众一起解决实际问题。

今年8月底以来,嘉西村社区就杨骅同志的感人故事,组织了三次集体学习。除了党员干部还有居民参与。居民们说,这家人清廉,48岁的杨骅愿意扎根农村工作,让人感动,老百姓就是要这样的干部。

嘉西村社区的三次集体学习,分别在社区干部、社区党员以及社区居民中开展。

吴中兰说,学习过程主要以阅读新闻报道、谈感悟来进行。在10月的院坝会上,有30多位社区居民参与了学习。

当时居民们就说,杨骅48岁了还愿意在农村的扶贫岗位上工作,很不容易。他在农村的吃住条件都不好,仍能定下心来帮困难群众解决实际问题。而且杨骅的父亲以前也是副县长,没有为儿子跑官要官、谋个清闲的岗位,说明家风很正,这家人很清廉。

吴中兰说,当时不少居民都发了言,大家表示,社区干部应该多向杨骅学习,老百姓需要这样的好干部。

“杨骅走在最基层,他的精神和情怀没有倒下。”综合几次学习的感悟,吴中兰说,干好基层工作不仅能感动群众,还能带动群众一起解决实际问题。而感动群众、带动群众要靠腿勤,要从小事做起。

云阳县泥溪镇泥溪社区“第一书记”杨剑:

“我们失去了同一个战壕的战友”

downLoad-20181114062143_副本.jpg

47岁的杨剑是市救助管理站财务科科长,去年9月,他与市政协扶贫集团的其他7人一起到达我市深度贫困乡镇之一——云阳县泥溪镇,任泥溪镇泥溪社区“第一书记”。

记者联系上杨剑时,他刚刚回主城汇报完了工作,已坐上返回扶贫工作队的火车。

“杨骅的事迹让人感动,他的家国大爱、公仆情怀,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杨剑说,“杨骅的离去,感觉像失去了同一个战壕的战友,他没走完的路我们接着走。”

和杨骅一样,杨剑也是远离家人,到了一个偏远的贫困乡镇。组织上的信任,给了杨剑莫大的鼓励,“干好组织交给的精准脱贫任务,才不辜负党和国家的认可。”

在杨骅的事迹中,让杨剑感受最深的,还有父子俩的微信“聊天记录”。

“很多内容就是我们驻村扶贫干部的写照,让人感同身受。不管再难再苦我们也要坚持,大家接棒干下去,让贫困户脱贫,让贫困乡镇‘摘帽’。”

“通过向杨骅学习,发挥自身专长和行业优势,从帮助贫困人口入手,解决他们最直接、最现实、最迫切的问题。利用行业资源全方位地支持泥溪镇脱贫攻坚工作,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杨剑说。

石柱县中益乡平坝村驻村第一书记韦永胜:

“老百姓认可你,才能把你当亲人”

downLoad-20181114062127_副本.jpg

韦永胜是石柱县中益乡平坝村驻村第一书记,2017年9月开始驻村。驻村已一年多的他深有体会,“老百姓认可你了,才能把你当亲人。”他说,杨骅的帮扶对象叫他“杨爸爸”,就是对杨骅工作最大的肯定。

韦永胜说,自己得知杨骅牺牲在扶贫工作岗位上的消息,是微信群里。

韦永胜给驻村队员说了这个消息的同时,“我还告诉他们,在努力工作的同时,身体健康一定要注意,身体好,才能更好地为老百姓做事。”

对于杨骅的牺牲,韦永胜坦言,“扶贫工作真的不容易,有时候为群众办实事,也会遇到不理解的,但还是得坚持。”

他说,扶贫工作,要得到老百姓的认可和理解,需要一个过程,“真正做实事,做好事,老百姓才会认可。像杨骅,如果他不带着心、带着爱去扶贫,张琼会叫他‘杨爸爸’吗?杨骅不仅给她姐姐的名字在系统里改正确了,还帮她妈妈找了工作,并在生活和学习上关心他们,这样的关心,他们体会到了,才会真真正正地感谢杨骅。”

“老百姓是纯朴善良的,以心相待,才能建立起朋友般的关系。杨骅不仅和帮扶对象建立起了朋友般的关系,还有亲人般的关系。”韦永胜说,也正是这些点点滴滴,让驻村“第一书记”们感到特别温暖,“再辛苦也值得。”

垫江县澄溪镇文化站干部李庆:

“行动,是最好的学习”

downLoad-20181114062155_副本.jpg

这段时间,在垫江县澄溪镇的各个乡村里,镇文化站的工作人员带来的一批最新创作的节目,成为了村民们农闲时的文化盛宴。在这些节目中,孝善文化成为了主题。

“这代表着一个家庭的家风,家风建设很重要。”澄溪镇文化站干部李庆告诉记者,在学习了杨骅的先进事迹后,了解到杨骅和父亲杨志刚所一直保持的优良家风,让他们这些基层文化工作者感慨万千,也激励着他们进一步去进行创作。

今年43岁的李庆在基层工作已22年,上个月镇上组织了杨骅同志优秀事迹专题学习会议。“从父子之间沟通交流的信息,可以看见一个又一个‘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故事,值得我们所有基层干部去学习。”

李庆告诉记者,杨骅父亲是一位好县长,从未利用自己的职务和人际关系为子女谋利益,言传身教,影响着杨骅。而儿子则不炫耀父亲的光环,不在父亲的庇护下工作,而是始终默默无闻,在扶贫岗位上任劳任怨,忘我工作。

“他们都有着低调务实、勇于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李庆说,杨志刚杨骅父子俩的故事值得基层干部学习,学习的最好方式就是行动。

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蔡敏: 

系列报道于细微处见精神 于细节处动人心

这是一组优秀的人物报道,在立意和创意上做得好,开辟了重庆晨报典型人物报道的一个新境界。为推动重庆政治生态持续向好、整体向好,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报道在版面上呈现出朴实、真实的原生态,于细微处见精神,于细节处动人心;

在报道主题上,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参加重庆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提炼,凸显了优秀党员干部杨骅及家庭常修政德,饱含家国大爱、公仆情怀,坚守优良家风的感人故事。

整组报道很重视细节,叙事朴实、清晰。在版面呈现上,朴实、真诚、原生态。

报道文本朴实,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刻意渲染,让读者更多通过自己的感知去得结论,去收获心灵洗涤,去感受先进人物的内在世界。新闻把杨骅工作和家庭两个方面的内容结合得好,互相强化映衬,报道的文风也体现了“走转改”的作风。

报道的真实体现在细节,不真不诚不能动人。

细节让新闻更有深度和厚度,更生动和灵气。整组报道把杨骅的工作细节、生活细节表现得很好,比如杨骅的遗愿、家谱以及扶贫工作的接力等,这些让人物更加丰满,有血有肉。

此外,报道还十分重视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我注意到,6个版面均是风格统一的版式设计,杨骅与父亲、群众的通信聊天记录“原封不动”地呈现在了报纸上。同时,12日的头版加粗了部分文内文字,让版面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更强。

报道站位高、角度准,以讲政德、立政德切入;围绕立政德就是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来安排版面。整组报道一以贯之,逻辑清晰,是一组十分优秀的人物报道。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王淳 蒋艳 王梓涵 陈翔 受访者供图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