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庆 > 正文
“巴渝巧姐”指尖有多巧?看看这些花鸟鱼虫就知道了
09-25 22:25:16 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

△市民目不转睛地观看单大琼绣猫咪

一份专注,一辈子的坚守,她们恪守匠心,成了“巴渝巧姐”!9月25日,重庆市妇联“巴渝巧姐”沙坪坝区专场非遗手工作品展主题活动在巾帼园正式启幕。据悉,该活动为期5天,每天有一场主题交流分享会,将邀请蜀绣传承人单大琼、乱针绣传承人闫永霞、传统漆器技艺传承人陈奇志等现场分享,为市民带来一场民俗文化盛宴,聆听匠人匠心故事。

“琼缘刺绣”走上世界舞台

单大琼,44岁,重庆市工艺美术大师、国家一级/高级刺绣师、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比头发还细的丝线绣出最细腻的局部

△旗袍刺绣

一针一线,指尖灵动,艺术创造赋予了蜀绣无尽魅力,出身于刺绣世家的单大琼,就是这样用针线,将古老的技艺传承,也绣出了自己美丽的人生。日前,“中国印象·秀美重庆”文化艺术国际巡游首战活动在法国巴黎落下帷幕。单大琼带着2016年被列入重庆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琼缘刺绣”走上了世界舞台,向外国友人展示了蜀绣技艺的魅力。

“牡丹的艳丽,鲤鱼的灵动,花猫的可爱......”当天,单大琼也在非遗手工作品展上,把一件件精美的刺绣作品展示,传播弘扬着中华传统文化,让观展的市民大饱眼福。

“蜀绣是妇女们把精心设计的图案绣在嫁妆衣物和馈赠品上,寄托对美的追求和对幸福的向往。”单大琼介绍,蜀绣有五彩缤纷的衣锦纹满绣、绣画合一的线条绣、精巧细腻的双面绣,以及晕针、纱针、点针等有一百多种刺绣方法,她用了近20年的时间才逐渐学会,熟能生巧,才能如今这般灵活使用不同针法,给个图案,就能“绣出朵花儿来”。

△精致的熊猫团扇

△画鸟刺绣跃然于扇中

△精致的刺绣围脖

“我们的作品卖价最高是60万元,一幅宽1米、高2米的牡丹图。”每次陪同参展,负责后勤工作的丈夫杨兴元骄傲地说,妻子最擅长将刺绣针法的许多技巧完美地应用于中国传统水墨画和油画的再创作。她的刺绣作品《长江三峡夔门红叶》《重庆吊脚楼》《三峡》先后获得重庆市工艺美展金奖。

打造“绣香缘书屋”传承文化

闫永霞,39岁,现代女刺绣工艺家,重庆工艺美术大师,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沙磁乱针绣

△传承人现场教授市民刺绣

在活动现场,还有一位传承刺绣的“巴渝巧姐”,她灵动唯美的刺绣作品——乱针绣,让不少市民驻足观赏,她将自己的故事娓娓道来。

家住磁器口的闫永霞是沙磁乱针绣传承人,她自小跟随母亲做日用刺绣,老虎鞋是她的第一件作品。1999年与丈夫罗守军结婚,婆婆把家里珍藏了几十年的绣花图册,传承给了会日用刺绣的她。这本书帮助闫永霞走上刺绣路,见证了这个家族近百年来的刺绣历史。

△乱针绣《重庆吊脚楼》

△乱针绣《古镇》

△鲤鱼逐落花

△农家一角,精致细腻

△传统中国龙围巾

△银杏锦鲤小屏风

“最初学习乱针绣时,还没有被定为‘非遗’,那时就四处拜师学艺,丈夫在网上帮忙下载一些与刺绣相关的资料,打印成册学习。”闫永霞回忆说,后来购买到了旧的《苏绣技法》和《乱针绣技法》,这两本书极大的提升了她的刺绣技艺水平和理论知识。

就这样,闫永霞的先生也经常看这些刺绣书籍,慢慢地养成了帮闫永霞搜集刺绣书籍的习惯,每一个月家里专门拿出一部分钱来购买刺绣书籍,慢慢的家庭刺绣书籍就多了起来。一直到2009年,当闫永霞开设刺绣工作室,这时候家庭刺绣藏书已经达到500多本,包括刺绣针法、刺绣文化常识、刺绣图册和挂历等,这是她们家的“绣香缘书屋”应运而生。

“当时,不少刺绣同行都逐渐知道了我家有很多刺绣书籍。”丈夫罗守军说,主城从事刺绣的朋友,几乎都会到家里去看刺绣书,吸取刺绣知识。家庭的刺绣书香氛围,也影响到了闫永霞的孩子罗泽霖,从小学二年级开始跟随妈妈学习刺绣,看刺绣图册,学习素描,现在是重庆兼善中学美术特长班学生,也立志传承乱针绣,把刺绣做得更好。

经过近10年的寻找和收集,家庭刺绣针法、常识和图案等书籍资料达到2000多册,包括稀有和绝版的一些书籍。闫永霞说:“书屋的打造,是为了把刺绣文化分享给更多人,更好地传承非遗文化的魅力。”

“冷门手工”漆艺成非遗

陈奇志,48岁,重庆市工艺美术大师,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漆器传承人认真拼理蛋壳

△蛋壳的排布跟拼图一样,需要严丝合缝。

这是什么做的?什么是漆器?在活动现场,不少参观的市民发出来了这样的疑问。

原来,这是重庆漆器髹饰技艺,漆艺是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工艺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几千年前就以生活实用品出现在人们生活中,有花瓶、首饰盒、工艺品等。

陈奇志谈及与漆艺结缘,她告诉记者:“高中学习的就是美术,偶然参观过一次漆艺作品,觉得很漂亮,便对此产生了兴趣。1988年毕业后,她便进入重庆美术漆器厂上班,跟着师傅学习基础制作手法。2000年该厂停产后,便到四川美术学院进修了2年,便再次进入公司创作。

△各种精美漆器

△玉兰漆器古朴富有层次

△蛋壳漆器每块细密的蛋壳都是用手慢慢贴上

漆器的温润光泽,来自最稳定的手、最沉静的心。陈奇志介绍,漆艺制作采用中国传统工艺技法,取材于天然材料,其工艺的独特之处是在制好的胚胎上描金、绘彩、研磨、推光。由于在装饰手法上结合使用彩绘、镶嵌、雕填、遍涂、堆漆、拼贴等多种传统工艺技法并配以各种宝石、螺钿、蛋壳、银箔(丝)、金箔(丝)等特殊材料,经过制漆、制胎、髹漆、装饰、打磨、推光等几十道工艺精心制作而成。

2006年,陈奇志开始做自己的工作室,她了解到的重庆漆艺的现状,大多以2-3人的小工作室为主。她直言说:“这门工艺是比较‘冷门’的工艺,今天来参观的市民,就有很多人不知道,早在2006年就申请纳入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至今,陈奇志成立工作室已经有12年,她一直在创作一些重庆旅游产品,既能代表重庆,又能代表民族文化的东西。她坦言:“未来,她走的这条传承巴渝文化路,还很长很长,更需要坚守和传承。”

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记者  陈英 摄影 李野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