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学术盛会助力川渝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川渝专家学者互动更频繁交流更密切合作更深入
11-21 07:23:28 来源: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消息,11月20日,2021川渝科技学术大会在重庆举行。作为川渝两地的综合性、跨学科、开放性科技学术盛会,大会旨在促进川渝两地学术繁荣和科技创新,为成渝地区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贡献力量。

去年,川渝科协携手全面战略合作,共同创立川渝科技学术大会,并在成都举办了首届大会,开启了川渝科技学术交流、双城协同创新发展的新篇章。

此次在重庆举办的是第二届。重庆日报记者在现场采访了解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加快建设,川渝两地的专家学者互动更频繁、交流更密切、合作更深入。

四川农业大学教授钦鹏一直致力于高温天气下水稻高产优质机制的研究,以及选育耐高温的新品种。

“有数据统计,全球气候每升高1℃,粮食产量将平均下降6%。因此,我们从世界各地收集了2000多种水稻种质资源,希望能破解高温奥秘,让水稻在高温天气下也能产量高、品质好。”他说。

三四年前,钦鹏的团队就和重庆市农业科学院特色作物研究所进行了相关合作,得益于川渝创新联合基金,合作进一步加强,如今,他们的研究试验已经在重庆永川展开。

要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必须有与之相配合的、世界一流的科技期刊。近年来,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

据了解,今年的川渝科技学术大会,在去年评选大会优秀论文、年度川渝最具影响力学术活动、川渝一流学会的基础上,增加了川渝一流科技期刊的评选,20家川渝两地的科技期刊获奖。

“这既是对川渝两地优秀期刊的褒奖,更是对川渝两省市期刊人的鞭策。”作为获奖代表,《第三军医大学报》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副理事长冷怀明感慨说。

谈及川渝两地科技期刊如何更好地发展,他表示,四川、重庆期刊数量在全国处于中等水平,办刊领军人才相对缺乏,迫切需要更多的政策、资金和人才支持。“我们从2012年开始,每年拨出专项资金支持期刊发展。我们相信,川渝的期刊将借助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的有利条件,实现更好的发展,助力科技创新中国的建设。”

高规格的科技学术盛宴,为川渝两地的年轻人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

郑玉棒是电子科技大学2019级博士研究生。他说,很感谢有这样一个学术交流平台,让川渝两地的科技工作者加强互动,尤其是让他这样的年轻人能够有机会与学术“大牛”对话,不断提升自己,在科研的道路上更好地成长。在2021川渝科技学术大会上,他们团队的论文获得了优秀论文一等奖。

“科学研究要着眼长远,不能急功近利。作为一名博士研究生,未来我一定秉持初心,努力做出更有价值的原创性突破,为成渝地区共建科技创新中心、国家科技自立自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他说。

院士观点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鲸:

理解大数据价值要采用“蜜蜂模型”

陈鲸。记者 谢智强 摄\视觉重庆

大数据时代将给我们带来哪些变革?我们如何勇敢应对大数据时代带来的机遇和挑战?11月20日,在2021川渝科技学术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通信与信息系统专家陈鲸作了题为《大数据深化应用的新需求新机遇新挑战新思考(在数字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的主旨报告。

在他看来,大数据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它的驱动效应,即带动有关的科研和产业发展,提高各行各业通过数据分析解决困难问题和增值的能力。也就是说,数据本身不产生价值,如何分析和利用大数据对业务产生帮助才是关键。

“大数据是典型的通用技术,理解通用技术要采用‘蜜蜂模型’。蜜蜂的效益主要不是自己酿的蜂蜜,而是蜜蜂传粉对农业的贡献。”对此,他认为,大数据研究和应用,要改变过去各部门和各学科互相分割、独立发展的传统思路,重点不是支持单项技术和单个方法的发展,而是强调不同部门、不同学科的协作。

陈鲸表示,在全球范围内,研究发展大数据技术,运用大数据推动经济发展、完善社会治理、提升政府服务和监管能力正成为一种趋势。推动当前大数据产业深化发展,更好地应对大数据时代的机遇与挑战,应当从应用、治理、技术三个方面提高认识与理解。

首先,当前大数据应用尚处于成长阶段,根据大数据分析预测未来、指导实践的深层次应用将成为发展重点。其次,大数据治理体系远未形成,特别是隐私保护、数据安全与数据共享效率之间尚存在明显矛盾,成为制约大数据发展的重要短板。再次,尽管数据规模高速增长,但现有技术体系还难以满足大数据应用的需求,未来信息技术体系将需要颠覆式创新和变革。

“未来,随着应用领域的拓展、技术的提升、数据共享开放机制的完善,以及产业生态的成熟,具有更大潜在价值的预测性和指导性应用将是发展的重点。”陈鲸说。

中国科学院院士卞修武: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推动诊断病理学的发展

卞修武。记者 谢智强 摄\视觉重庆

“医疗大数据往往是不容易被共享的,是不容易被看到的,但又是必须要应用的。比如病理医生做的研究,要产生大数据,而这样的大数据会涉及到未来的智慧医疗。”11月20日,在2021川渝科技学术大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主任卞修武作了题为《病理大数据与智慧诊疗》的主旨报告。

他表示,病人到医院看病,最关心的就是病能不能治好。治好病的前提是能不能诊断清楚,而诊断的标准就是病理诊断。比如甲状腺微小癌,有的长得快,有的长得慢,绝大多数病人一旦发现了就要手术,然而绝大部分是不需要手术的。那怎么知道该不该手术呢?这就需要精准诊断,需要对超出人的智慧以外的所有信息进行整合,最后才能形成精准的治疗方案。

在卞修武看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推动了诊断病理学的发展,疾病资源和诊疗信息奠定了医疗大数据基础,数字病理信息奠定了计算病理学基础。计算病理学的存在使病理、影像、检验、人工智能、生物信息等各学科融合,这样形成的医疗大数据,让以后病人去医院做检查,最后拿到的不单是一份检验报告,而是一个整合信息的报告,还会附上智慧诊断的信息。

再比如,免疫治疗近年来成为医疗行业的热门话题,但是免疫治疗很昂贵,有的病人对这种治疗方式敏感,有的病人却不敏感,那么到底该不该用?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可以借助人工智能的方法,去分析免疫微环境,也叫做“微生态”,更精准地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

“目前,西部(重庆)科学城正在聚焦生命健康打造金凤实验室,我们也将参与其中,开展重大疾病精准医学创新基础理论研究、智慧诊断新技术研究和建设疾病生物样本库、病理大数据中心等,希望更多创新人才和团队能够加入。”他说。

重庆日报记者 张亦筑

原标题:科技学术盛会助力川渝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川渝专家学者互动更频繁交流更密切合作更深入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

举报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获取验证码
请先完成短信验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