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双城 > 正文
火爆全网的“打工人”到底是个什么梗?
10-27 10:43:48 来源:上游新闻综合

“打工人,打工魂,打工人是人上人!下午好,各位打工人!”

最近,“打工人”这个词火了,不仅有各种段子和表情包在网上流传,就连朋友之间聊天,可能都会先问候一句,“你好,打工人!”

42166d224f4a20a4a84de8d87d55e625720ed06a.jpeg

“打工人”是个新梗。在这里,“打工人”是对所有从事体力劳动或者技术劳动的人的统称。无论是在工地搬砖的工人,还是坐在办公室“996”的白领,亦或是中层领导、创业者,都可以自称“打工人”。就算你不是“打工人”,最近应当也看到过不少围绕“打工人”这个词展开的段子。

e0xqtxb5bqi.png

有个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这样:

2.jpeg

这些有关打工人的笑话多半如此:六分调笑,三分自嘲,再加上一分荒谬。

11.jpg

3.jpeg

4.jpeg

5.jpeg

“打工人”对于打工的态度都非常积极,起早贪黑不怕累,从不迟到不早退,没有假期也无所谓,因为“打工人”有钢铁般的意志、炙热的情怀。

与之类似的,属于劳动者的网络热词爆梗我们都见过不少:例如从日本传来的“社畜”,朴实有力的上班代名词——“搬砖”……这些词精准有力,火得有理有据。

“打工人”也同样是个好词。

“打工”一词最早出现于香港,是指“受雇于人”,为“从事受薪工作”的口语表达,词义中性,不褒不贬。

直到改革开放初期,这词又传到了南方,在以广东省为首的地区开始流行。随着南下打工热潮把全国各地的劳动者送往异乡,“打工”这个说法便全国性地通用了起来。

但它的词义也随之改变——也就是我们现在理解的那个意思:一种临时性的,会被任意解雇,可替代的劳动。

那时也随之诞生了许多新词:打工仔,打工妹,打工皇帝……

而进展到现在,人们用了一个单字“人”来点缀它,合成了一个热词:打工人。

相较其他,打工人三个字,不分性别、地域、年龄,是一种笼统的群体代名词,它显得有力,自豪,且有一种使命感。

很多人这样形容打工人是个怎样的存在:他们早起贪黑,拿着微薄的工资,做着辛苦的工作。平凡中透露着追求,努力表现出倔强。

95eef01f3a292df597112ce25136226735a87302.jpeg

一句“早安打工人”,似乎能激发出人心底的一切动力。

围绕着“打工人”的梗,自嘲是主旋律之一。

其次则是“奥利给”式的鼓励。

在这样一个由段子构建出的打工人世界中,人人都是打工人:付出多,薪水低,啃不动老板的饼,起不了早上的床。

打工人的衍生表情或段子,大多透着那么一丝向上。

人人都不爱打工,但人人都是打工人。

而那句“早安打工人”里,怀着的也还是对新一天的期望。

360截图20201027111825887.jpg

打工人梗里有句话特别有意思: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怨为打工人。

他和你看到的这些梗一样,同样在说明一个现象:人们不再耻于将自己成为打工者。

时间再往回倒十个年头,情况可不是这样。那时人们对“工人”“打工仔”一系列略显朴实的称号避之若浼,选择叫自己为“奋斗者”“某企业的员工”,或是白领、蓝领。

人们都想让自己显得体面点,有前途点。心里不只有诗和大海,还有远大前程和成为CEO的机会。

但随着这几年,年轻人认清了现实,对自我称呼的要求就没那么高了。

最早是“搬砖”一词,从百度贴吧开始传了起来。这词本来是指一些环境差,薪水低的体力劳动。而沿用到现在,人们直接用它代替了“上班”。

如今,“打工人”这个词恐怕也会被劳动者们当成自称,沿用许久。

类似于此的,自我矮化式的身份解读还有不少,也都在说明同一个迹象:大部分人,都开始明白自己就是个打工的“打工人”。

这是自虐式的躺平自嘲。

而之所以能愿意这么自嘲,既是出于认知到事实后的释然,也是出于“看清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人们逐渐意识到,大部分人都同为打工人。出一份力,吃一份饭。分不出高低贵贱,也没有任何不同。

用一句话形容打工人,那可能是:认清现实,放弃幻想,但不停止前进。

360截图20201027111840216.jpg

“打工人”梗的火,在某种程度上,也能称得上是一种轮回。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打工”这个词开始兴起的时候,“打工文学”也随之诞生。

简单来说,“打工文学”就是一种由打工者书写,写打工者或为打工者而写的文学作品,其本质为描述打工者的生存经验。

深圳作为打工者们趋之若鹜的目的地,孕育了这种文学的诞生:一位来到深圳的打工者发表了以打工为主题的短篇小说,让全国各地的打工者开始提起笔,书写自己的文学作品。

诗歌是其中较为受欢迎的一种打工文学的载体。

翻开一本诗集,打工诗人们的作品特征分明:他们大多一半写乡愁,一半写苦痛。

一位名为柳冬妩的著名打工诗人这样评价:流散感、放逐感和认同危机、身份焦虑,几乎是所有背井离乡的打工者的共有情结,也是“打工文学”的一个重要母题。

虽然近年以来,打工文学逐渐没落,但仍然在延续。于2014年自杀身亡的打工诗人许立志,就曾以自己的诗歌打动了无数人的心。

他写过“在路灯下,扛着落日回家”:

而如今的“打工人”段子,或许也可以看成是“打工文学”一次浅薄地回归。

现代“打工人”吃的苦痛,或许和当年的打工者无法比拟,但对如今的人们来说,走进充满未知的钢铁森林,也同样可以称为一种精神层面上的背井离乡。

而打工人段子所含有的价值,或许也仍然不配被称之为“打工文学”:它们是被中文互联网特化的现代诗歌,更浅薄,更大众,更戏谑。但仍然有些许兴观群怨的功能。

360截图20201027111855441.jpg

说到“打工人”,不得不说到打工心态,其大致表现为,我给你打工,你付我工资,工资给得多就多做一点,工资给得少就少做一点。你出一分钱,我做一点工作,多一点工作我不干,多一份责任我不担。

d000baa1cd11728b358550e425fbbdc9c2fd2c5f.jpeg

现实生活中,抱有这种想法的人不在少数。打工心态,成为自我保护、规避职场烦恼的有效麻醉药。但是,久而久之,其副作用也会逐渐显现。

首先,打工心态会逐渐令人失去初心,甘心做一条咸鱼。

《伊索寓言》的“酸葡萄故事”广为人知。有的人得不到葡萄,只有柠檬,就说柠檬是甜的。这种不说自己达不到的目标或得不到的东西不好,却百般强调,凡是自己认定的较低的目标或自己有的东西,都是好的,借此减轻内心的失落和痛苦的心理现象,被称为“甜柠檬”机制。

在工作中,“打工人”所得到的工资、福利等就是“甜柠檬”,得不到的晋升、加薪等就是“酸葡萄”。

这种心理防卫功能有利也有弊,适度是安慰,过于沉湎则只会让你止步不前。抱着“只是打工”的心态,“打工人”很难去提升、改善自己,更难追求更高的目标和理想,以至于“打工”太久,忘了为什么而出发。

正如众多网友吐槽的那样,“慢慢地,我们都变成了自己最不想成为的那种人。”

进一步讲,“打工心态”还有可能让你陷入“破窗”陷阱,难于对职场不合理现象说不。近年来,狼性企业文化不断引起热议,从“996”到“住在公司”,一直处在风口浪尖的加班文化就是典型代表。

久而久之,随叫随到、周末加班、假期工作等成为人们的一种常态化认识,大家逐渐忘了自己有对这些说不的权利,忘了自己如何说不的渠道。

eaf81a4c510fd9f9bf7c0a35db12aa2d2934a4ce.jpeg

“我是一个打工人。”这种自我安慰,反映的也是一种自我遗忘。心理学中有个概念叫“破窗效应”,意指一幢有少许破窗的建筑,如果那些窗不被修理好,可能将会有破坏者破坏更多的窗户。在上下级的关系中,一旦“打工人”接受第一个不合理要求,慢慢就会有更多不合理要求,仿佛温水里的青蛙,逐渐对自己的过劳、加班变得麻木不仁,进一步处于弱势地位。因为“只是一个打工人”,而非“人上人”。“没有困难的工作,只有勇敢的打工人。”但是,面对过于困难、超越底线的工作,我们也可以不那么“勇敢”。

自嘲可以,麻木不行。自称“打工人”,可以作为对生活的的戏谑,可以作为对工作的宣泄,但若是陷入“打工心态”的陷阱,反倒难以自慰,作茧自缚了。

身为打工人的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或许也写不出“在路灯下,扛着落日回家”。

但没关系,至少每天清晨,可以发上一句:

早安,打工人。

f636afc379310a55af219f885b423dae82261057.jpeg

信息来源:中国青年报、河北新闻网、钛媒体、游研社、知乎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获取验证码
请先完成短信验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