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庆 > 正文
归来下半城 半城记忆半城新
11-12 20:52:08 来源:微渝中微信公众号

老城、老街、老巷子,新面貌、新生活、新故事。

曾经记忆里总是斑驳的画面,如今迎来了靓丽转身,与城市共生共鸣,“老”得各有韵味。

图片

在城市更新复兴之路上,老街巷如何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在新旧碰撞中,又如何把握新与老的关系,展现出勃勃生机,赋予城市更多个性和风采?

唤醒:统筹留改拆,因地制宜各不同

图片

“会不会站在十八梯,怀念十八梯?”

国庆前夕,听到这个问题,曾在十八梯住了40多年的老居民赵华明下意识地想了想,笑了。“我站在哪里都怀念十八梯。我怀念街坊邻居住在一起打平伙;夏天晚上屋头热得住不下人,都出来歇凉摆龙门阵;娃儿滚铁环、拍糖画,大中午的闹麻了……”他想了想,又补充了一句,“重庆人,想念十八梯,不就是在想念自己曾经的旧生活吗?”

9月30日,十八梯开街,赵华明顺着人流一路下到曾位于月台坝的家,兴奋地伸出手反复摩挲当年亲手种下的三棵黄葛树。“在,真的还在,这十年你们又长高啦……”

图片

渝中半岛两江环绕、丘陵起伏的地貌赋予了山水之城独特魅力,却没有给母城保护“坛坛罐罐”足够的腾挪空间。历史的积淀,市井的拥挤,都市的繁华,聚集在渝中半岛就像鸳鸯火锅,而十八梯就是中间那条隔断,红汤不搅清汤。

作为重庆“旧城”,下半城的鲜明个性让剧组、画家、游客纷至沓来,寻找各自想要的片段,十八梯的改造也一直接受着外界的审视与议论。

赵华明以一个老居民身份提问:“如果让你一家人去住那种十几个平方米,不是漏雨就是漏电,还随时担心起火的房子,干不干?”

赵华明一家六口,当时两间狭长的房子加起来不到50平方米,砖混结构,而大多数居民则住在穿斗房、捆绑房、竹木房、油毡房等条件更差的老式房屋中。在岁月变迁里,这些老宅屋被加层扩建,层层转租,又由于火灾、地灾、抗战期间日机轰炸等原因,屡建屡毁,屡毁屡建,绝大多数已成为D级危房。

图片

十八梯的居民以极大的隐忍与岁月相厮磨,家里大多没有卫生间、天然气、厨房,不敢用大功率电器,每遇大风大雨,就害怕屋顶垮塌,几代人挤在仄逼的空间起居,眼见一梯之隔的解放碑正以惊人的速度生长,繁华与困顿咫尺天涯。

历史文化街区和传统风貌街区是城市“活着”的记忆,一座人文化的现代化都市,在留住文化底色和乡愁的同时,更应处理好政治经济、社会民生、历史文脉、城市生态之间的关系,通过城市有机更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优秀的历史文化融入城市肌理。活在当下、服务当代。

如何统筹把握、平衡留改拆?渝中区坚持以保障和改善群众的生活条件为要义,因地制宜,持续、渐进式推进。十八梯的未来,居民用投票做出了决定。

图片

从宣布实施改造更新,渝中区便同期启动了前期工作,设计规划几易其稿,思路不断调整。政府拿出巨大的勇气,以一个兼顾开发和保护的方案,在这片百年老区上谱写新章。

针对重庆母城文化展示区,则先后完成了对山城巷、白象街、湖广会馆及东水门、老鼓楼衙署遗址、印制一厂等历史文化街区、传统风貌区、遗迹遗址、产业园区等历史文化资源普查评定,在此基础上建立名录,完成建筑和街区历史、文化价值认定,保留、保护的范围和尺度,划定保护、建设控制地带等,渐进式推进。

在发展上,各街区和风貌区按照其历史渊源、区位风貌及周边环境、功能定位及发展方向,挖掘植入文化元素,引入相适应和匹配的文创旅游产业,形成独有气质。

生长:错位发展,个性气质各不同

图片

“醒”来的十八梯,活力四射。

城是一座山,山是一座城,地形制约着街巷生长,却成就了十八梯的魅力。它照顾了老重庆人对过去生存空间的朴素情感,木构穿斗吊脚楼、青瓦顶竹木夹壁,红砖灰瓦石础木楼,层层叠叠,高低错落,每一栋房子都设计巧妙,展现具有山地特色的传统建筑特征。从较场口到凤凰台,起伏跌宕的地势,给予了吊脚楼发展的营养。花木绿化在保留原有的黄葛树之上,结合坡地建筑的特性,曲径通幽,柳暗花明。

同样是以梯为街、主打“山城牌”,十八梯的市井热闹气息和临近的山城巷的闲适安逸大相径庭。

图片

从依崖而建的悬浮步道往下,沿着蜿蜒曲折的街巷,来到改造后的山城巷子,各式各样的商店在这里聚集。老一辈人口中的老重庆有“三多”:城门多、庙子多、茶馆多,坐落于山城巷11号的山城坝坝茶馆,就延续了老重庆露天茶馆特色,沱茶、花茶、普洱茶、老荫茶任君品味。拿一把蒲扇,喝一杯沱茶,优哉游哉。

位于山城巷13号的巷巷步道老火锅是山城巷的“原住民”,在山城巷未改造前,街坊邻居常来这里“下馆子”。现在,店铺利用其天然优势——院坝,将桌椅不规则地摆放,菜品用粉笔写在门口小黑板上,墙壁上挂着老式生活器具,食客进来吃火锅,老板还是一样,不时跟顾客摆摆龙门阵。

图片

曾“出圈”的仁爱堂旧址被称为“废墟里长出的花园”,它是改造者清除了近千吨的垃圾后,遵循“微改造”理念,在较完好地保存原有建筑的基础上,将残缺不齐的百年青砖一块块重新堆砌而成。

“莫看游客满街,但他们不一定是你的客群。要改变只赚吆喝不赚钱的现状,关键还要看定位。”“背包十年”青年旅舍重庆店落户在山城巷,现在已经营一年多。该店依托畅销100多万本的旅游类书籍——《背包十年》的文化IP于2014年创建,目前已在丽江、香格里拉、成都、长沙等地开了10家店,采取“住宿+书吧+活动”等跨界融合方式经营,主要客群为喜欢旅游的年轻人。

创始人兼总经理崔岩曾在接受《重庆日报》采访时说,当初选择落户重庆,就是看到重庆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势头,以及年轻游客占比较大,但在具体选址上,他们十分慎重,“人山人海”“餐饮小吃”的地方,他们不选,因为与目标客群的调性不相符。

崔岩称,目前,重庆店在他们全国10家店中,客单价和综合入住率最高。

图片

保留建筑肌理和脉络,建成新老巷民社区委员会,山城巷通过多方“共建”、各自“共情”,在有机更新的道路上形成了自己的个性和吸引力,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有机更新之路。

还有更多的街区和风貌区正在不疾不徐生长。

图片

印制一厂产业园独辟蹊径,在承载休闲文旅功能的同时,朝着建成以影视产业、自媒体产业、直播平台和物联网驱动为产业核心的文化创意产业高地发展,已集聚成都开心麻花、虎牙直播等知名IP。白象街手握重庆开埠历史文化以及修缮后的9栋百年遗址建筑群资源,引入重庆·西泠书房艺术综合体,致力要打造重庆文化新高地……

未来:故事未完待续

图片

国庆节前夕,十八梯传统风貌区ABC区开街,你也许已经看过了十八梯的石梯、黄葛树、吊脚楼,也许并不知道的是,十八梯和下半城的故事,还在不断生长。

比如,被列为重庆市第一批优秀历史建筑名录的重庆火柴坊,已经被精心保护了下来,修缮一新。“更新者”国浩地产(中国)董事总经理韩德明说,火柴难做,木棒的长度半径、红磷的占比、防焯的处理,步步精细。

民国时期,制作工艺一度被洋人垄断的火柴因而被称为“洋火”。当“火柴大王”刘鸿生突破国外的技术壁垒,以火柴实业振兴民族经济时,才为人称道。战时,刘鸿生来到重庆,在十八梯创立了中国火柴原料厂,即“重庆火柴坊”。

“在处理老建筑的问题上,我们要对上一代尊重,对下一代负责。”韩德明表示。如何去尊重、负责,一组数字足以说明:重庆火柴坊保留下来的青砖有1475块,国浩全部用于复原火柴坊;墙体的每一块青砖之间的缝隙保持在8-10毫米,做到“砖块泡澡不吸水”;屋顶的每一片瓦露出1/3,做到有效防潮,就像“火柴红磷防潮一样”;用18根琉璃柱做装饰,代表十八梯……

最能折射态度的事情,是“慢”,在以规模为王、速度第一为行业生存法则的当下,沉下心来,耐着性子,耗时1031天精雕细琢、精益求精修缮一栋建筑,足以说明国浩对待十八梯的“特别”。

图片

还有更多前人留下的遗产都在被用心对待。据渝中区文化旅游委梳理,十八梯片区主要包括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法国领事馆旧址;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六·五”隧道惨案遗址;4处未定级保护单位:十八梯171号民居、大观平石刻、鸟游於云石刻、凤凰台33号朝门。在主要历史建筑方面,厚慈街95号为二级历史建筑,位于解放西路158号的火柴原料厂旧址为一级历史建筑,善果巷35号为二级历史建筑。未来,它们都将随着十八梯片区的逐步更新、开放,重新回到世人眼前。

“城市的更新不是一次性能够完成的事,它是持续的、长期的,渐进式的。”区历史街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说,当前,品质化、个性化、多样化、体验化已成为游客消费新诉求,或是改造一新的大门,或是可以让人歇歇脚、聊聊天的长椅,或是文创有机生态圈的形成,都构成城市更新的要素——由空间伸展走向空间生长,从拟物到共情,如春风化雨般,深入至每一个城市空间的内核,让更多人捕捉到其中的内涵和美好。

图片

“城市有机更新、持续更新、深入更新的目的不在于打造‘网红’,而是将人引得来、留下来,打动人心,变成‘长红’。”在未来的组团和后续运营中,母城文化展示区还有很多时间和这座城市一点一滴生长,成为更好的自己。

未来,它将依托长滨路、解放东西路产业聚集带串联沿线风貌景观、业态功能,通过对在地文化的进一步挖掘、提炼,进行创意化、商品化的呈现,给游客提供全新的生活体验,实现情感及文化认同,焕发持久的生命力。

原标题:寻城记 | 归来下半城 半城记忆半城新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

举报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获取验证码
请先完成短信验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