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 > 正文
毫无瓜葛的李诚儒与郭敬明,为什么要针锋相对?
10-28 14:35:08 来源: 国家人文历史微信公众号

李诚儒和郭敬明,因为一个综艺节目再次上了热搜。

1

迥异童年

在最新一期节目中,李诚儒因为对电影《无极》的不认可,仿佛触碰到了陈凯歌心中的刺,引得陈凯歌夹枪带棒地回怼了李诚儒,其中提到了李诚儒明天要去杭州蛐蛐儿——

《演员请就位2》截图

李诚儒的确是老北京了。1954年,李诚儒出生于北京东城,家里排第11,上面有4个姐姐、6个哥哥。他们家在当地也算大户人家,他父亲曾用2块大洋买一个蛐蛐罐来玩,那年头2块大洋可以买一袋洋面。

李诚儒两岁时父亲去世,家道由此中落。

为了维持家庭,他的母亲去扛一二百斤的铁路枕木、砸过硬币粗细的路钉,一天下来满手都伤痕,就这样他们依旧是吃了上顿没下顿,有两个孩子不幸夭折。

李诚儒回忆说,全北京城就没有他没吃过的野菜,真饿极了,就跟哥哥们跑去跟驴抢豆饼吃。有一次,为了和别的孩子争吃的,不到10岁的李诚儒被打得头破血流。

纵使家境如此艰难,母亲还是送几个大孩子去学京剧,大概也是出于为孩子长大了能多条出路的考虑。哥哥姐姐们学好后回来再教弟弟妹妹。在咿咿呀呀的戏曲氛围里,李诚儒的文艺细胞被慢慢培养出来,甚至在择偶时,也以此为标准。他的第二任妻子史依弘,就是中国内地著名的京剧女演员。即使到现在,66岁的李诚儒依然是北京城有名的“票友”。

相比较而言,1983年出生的郭敬明的确幸福了很多。他的父母都是四川自贡的工薪阶层,物质上虽不说多充裕,但至少也没让郭敬明受过什么委屈。郭敬明找他们要钱买课外书,他们也从来不会拒绝。他攒零花钱,买喜欢的《少年文艺》,还有安徒生、丹麦童话故事。

郭敬明

在郭敬明读课外书的年纪,李诚儒早已步入社会。1970年,中学毕业后的李诚儒被分配到北京一家服装厂工作,负责车间熨衣服。在单位里,他的文艺天分有了用武之地,说相声、跳舞说来就来,工作之余还会参加工人俱乐部的话剧演出。

为了提高自己的表演水平,少年李诚儒一心想拜师学艺。1972年,他在民族宫剧场门口拦住了人艺著名演员董行佶,上来就说:“我爱看你的戏,想向您学习,您能收下我吗?”

董行佶倒是很爽快,直接答应了。就这样,李诚儒成了董行佶唯一的入室弟子,一教就是十年,并且分文未收。这应该是李诚儒演艺之路上的一位贵人,正是在董行佶的指导下,他考入北京电影学院第一届业余演员进修班,和赵宝刚、张光北等人成了同学。这些人在李诚儒之后的演艺之路上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年轻时的李诚儒

郭敬明则几乎与全中国同龄段的孩子一样,按部就班地从小学到中学,再到高中。如果说有什么特别之处的话,那就是他很小就在展示自己的写作能力,语文和作文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997年读初中二年级时,郭敬明在全国公开发行的刊物《人生十六七》上发表了处女诗作《孤独》。郭敬明自己回忆道:“那时候觉得写诗简单,当然现在知道不简单了,那时候就觉得诗歌短,而且也比较流行。”

这边,一颗文坛新星冉冉升起;

那边,经历了投资失败的李诚儒正在努力地回归演艺圈。

2

拜金体验

李诚儒在演员身份之前,曾经是一名商人。

20世纪80年代中期,李诚儒下海经商,利用之前在服装厂上班的经验,成立了贸易公司,主要经营服装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到90年代初,生意越来越顺的李诚儒,在北京西单的黄金地段开了北京第一家服装自选商场——“特别特”。

90年代初期的特别特商场

他在《北京晚报》登报招聘,开出5到6千的高薪工资,按照演员和空姐的水准全城海选美女导购员。这在当时平均月薪不到百元的年代,无异于石破天惊,前来应聘的美女多达7000人,李诚儒从中挑了100多位,集训了三个月。三个月后,特别特商场开业,100多位美女导购员打破了以往商场的古板与沉闷,为商场带来了新意与特点,仅仅一个月,“特别特”就在北京火起来了,日营业额高达60万。到了90年代初,李诚儒的身家已经过亿。

李诚儒曾经接受采访的截图

随着财富的迅速积累,李诚儒飘了起来,据他在访谈节目中透露,当时奔驰560刚上市,他就已经开着招摇过市了,用了八万美金买下来。他穿的西装不能低于1万5,袜子不能低于100美元,小费出手就是100美元。

即使放到今天,这个数字依然令人咋舌。正如他后来他在电影《大碗》中所表演的那样——

电影《大腕》截图

这或许就是他当时所理解的成功。这样过于显摆的消费方式,与他小时候物质极度匮乏的状况不无关联。

与李诚儒不同的是,郭敬明对物质的追逐,是缘于成年之后所受的刺激。至少在走出西南小镇之前,郭敬明对于金钱和物质的追求并没有特别的表现。一切,都发生在他上大学之后。

高中毕业后,郭敬明考入上海大学影视艺术工程专业。据他说,当时班里就他一个人是外地的,其他都是上海本地学生。同学们用的是最新款手机,穿各种新衣服,一起去外面的餐厅吃饭,说着他如听天书的上海方言,就连班上的授课老师都讲着上海话。一无所有的郭敬明被现实排挤到一个孤单的角落里,他的自尊心被深深刺痛,所以,他后来还称上海大学是一个“非常变态”的大学。

郭敬明参加访谈节目截图

敏感的郭敬明,开始努力地写作赚钱,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随着《幻城》《小时代》等作品的成功,财源滚滚而来。

电影《小时代》的华美剧照

知名度有所提升的郭敬明,很快又受到了一个更强烈的刺激。有一次他受邀参加一个活动,他穿上了自认为最好的服装,结果在活动现场还是受到工作人员的鄙视。残酷的现实告诉他,有些圈子,门面同样重要。

基于这样的深刻体验,他不光在作品里肆无忌惮地展现对物质的崇拜和追逐,在日常生活中也同样如此,比如,他在微博晒出各种奢侈品,他家冰箱里装了“无数的哈根达斯”,喝一瓶价值68元的水,家里摆着上千块的玻璃杯却纯粹用于装饰——

郭敬明家里的各种玻璃杯

后来,李诚儒投资失败,赚的钱基本都赔进去了。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李诚儒大彻大悟,重归演艺圈,对金钱的态度从此超然。

郭敬明倒还没有经历商业上的滑铁卢,只不过,拜金、抄袭的批评,与他歇斯底里的证明也从未中断过。

重新当上演员的李诚儒,就这样在一档网络综艺中,不得不去面对一个饱受争议的郭敬明,两代人的价值观冲突一览无遗。

3

价值冲撞

在年过花甲的李诚儒看来,演员以演技说话,作品有一定的教育作用,这才是事物本来该有的样子。当年,跟着董行佶先生学艺,每天早上6点到8点,在景山的前门和故宫的后门练台词,10年时间,不管风雨雷电,一日不间断,有时老先生为了一句话,能让他练上数个小时。所以,他在综艺节目现场张口就问演员:“念过十年台词吗,念过一年、两年、三年吗?”别说这些小演员,拍《清明上河图》时,就因为郑少秋普通话说不好,对戏的时候数数字,李诚儒照样拂袖而去,一点面子都不给。

李诚儒在节目现场犀利点评

郭敬明与李诚儒的首次交锋,是在该档综艺第一季,李诚儒对郭敬明的作品《悲伤逆流成河》提出了质疑。在此之前,按李的说法,他并不太知道郭敬明其人,大概也没看过郭的小说。李诚儒感慨道:有那么多家国情怀、忠人义士不写,却关注高中生谈恋爱,他甚至直言郭敬明是在以廉价的笔触来引起共鸣,年轻人看这种书不利于成长。

用今天的话说,这份评价可谓“爹味”十足,有网友批评他倚老卖老。在今天强调多元、崇尚个性的社会语境下,郭敬明的“你可以不喜欢,但请允许它的存在;自己讨厌东西,但请允许别人对它的喜欢”理念,是更容易引起当代年轻人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

但李诚儒犀利的批评背后所隐藏的,是老一辈对年轻人的殷切期望。要知道,即使是对自己的儿子李大海,他批评起来也是毫不留情。在一档访谈节目中,他对着镜头认为儿子没有能力、人模狗样。但私底下,他还是关注儿子的成长,有一些好的机会也会帮衬儿子。在他主演的经典刑侦剧《重案六组》中,他就让儿子客串了一个角色。

李诚儒与儿子李大海

基于阅历和认识的不同,过来人与年轻人存在观念上的分歧并非新鲜事。古往今来,一次观念的碰撞如若能激起一番讨论,都是社会活力的象征。而除了价值观,他们之间的争论,也折射出当今影视市场的一些现象。

4

市场迷思

李诚儒踏入影视圈,是从86版《西游记》开始的。

李诚儒从北京电影学院业余演员进修班毕业后,刚好赶上电视剧《西游记》的筹备。李诚儒也报名过,但导演杨洁以不是剧团出身为由拒绝了他。但李诚儒脑子活泛、能说会道,杨洁便让他做了场记。

李诚儒在老版《西游记》中任场记

电视剧拍完了,李诚儒也离开了这个行当,转投商海。尽管后来的生意越做越大,但他心里始终有个演员梦。经同学赵宝刚介绍,他曾在《编辑部的故事》里客串了一个骗子角色。没想到引起王朔、冯小刚的一致称赞。

炒外汇破产后,李诚儒经过一年的思考,决定还是当演员,陆续出演了《过把瘾》《东边日出西边雨》《大腕》等作品。特别是在《大腕》中,他在扮演一位精神病人,结果1分26秒,328字,一条过。这段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表演,也成就了他演技的高光时刻——

2001年,李诚儒主演的《重案六组》火遍全国,李诚儒的知名度也大幅提升。

电视剧《重案六组》截图,李诚儒(左)饰演曾克强

随着影视剧市场的发展繁荣,李诚儒经历了从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的全过程。但市场发展变化速度之快,远远超过了李诚儒的想象和心理接受度。在《演员请就位》的最后一期里,李成儒再现了《大腕》里的名场面,原片中1分26秒的经典桥段替换成了讽刺当今娱乐圈怪现状的台词——

尽管大多数人承认李诚儒怼得有道理,尽管郭敬明的拜金、抄袭标签如此清晰,但郭敬明导演的电影《爵迹》在票房惨败后,依然有大量资本支持他拍摄《爵迹2》。而李诚儒付出大量心血,以弘扬历史文化传统为题材的电视剧《红墙绿瓦》被各大卫视冷落。

电影《爵迹》剧照

资本是市场的主要力量,他们支持郭敬明,自然看重其商业价值,也就是他背后粉丝的力量。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一些年轻人选择了“颓丧”。就像郭敬明在接受采访时说的, 逃避现实、不愿意出去找工作、不愿意面对很复杂的成长世界、不去面对成长是当下很多年轻女孩子的问题,是年轻人很普遍的一个状态,他只是用文字把这些状态来表现出来。这是郭敬明依然存在的社会基础。

另一方面,我们要知道,以追求流量、收视率为目标的综艺节目,“制造话题”的能力非常重要。这样一档所谓讨论“演技”的专业性综艺,依然不会脱离这个模式。两季节目不仅继续留住了李诚儒与郭敬明,还增加了怼人程度不亚于李诚儒的尔冬升。可以说,你们的交锋越激烈,市场评价、社会评价都会越成功。

这也无可厚非,节目中的辩论双方在按照各自的剧本完成任务、借机表达观点,节目外的观众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些认识。节目一结束,观众终归要回到自己的人生中,那些纷纷扰扰的争论,权当看戏就好。

原标题:毫无瓜葛的李诚儒与郭敬明,为什么要针锋相对?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获取验证码
请先完成短信验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