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大足新闻 > 正文
土法榨油有讲究
01-16 15:05:27 来源:大足日报

在20世纪的70年代初,每个乡场都有传统的榨油坊,后来,由于机器榨油替代了人工榨油,传统的人工榨油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在很多人的记忆里,土法人工榨出来的油却有着独特的味道,除了乡愁,土法榨油的讲究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吧。

记者在季家镇油坊村找到了榨油师傅秦登现,满头银发的他为我们讲述了他的榨油生活和当年传统榨油的场景。

1937年出生的秦师傅,从小务农,很快就成了种田耕地的能手和全家的主心骨。一家人尽管日子过得清苦,但其乐融融地在一起不失为一种恬静的生活。

1967年春天,大队书记安排他去大队集体榨油坊上班,意外的惊喜让他难以言表。他告诉记者,那个榨油坊在铁山老街原农村合作信用社的隔壁,是唐家大地主的财产,土改后被没收。唐家是当地的大地主,偌大的院子仿佛飘着当年榨油的气息。

榨油坊是临街大瓦房,有两个门面宽,进深10多米。站在门口,一股浓郁的菜油香扑鼻而来。榨油坊有5个工人,他拜唐永兴为师。在那个计划经济时代,榨油坊只能给当地粮站加工菜油。

榨菜油的5道工序,秦师傅娓娓道来。首先,炒籽。在大铁锅里炒菜籽,既是体力活,又有技术含量。一锅有90斤,用铁铲不停地翻动。烧的煤炭,一定要细火煎炒,若是猛火就会炒煳。炒籽有冬夏之分,在冬天要炒成高粱色,夏天则要炒成淡黄色。如在夏天炒老了的话,放在地上摊起都有煳味。其次,碾籽。将炒好了的菜籽放进地面的圆盘石槽里,黄牛拉着圆形的石碾子转,一天能碾细400多斤。第三,蒸面。将碾好的籽面放入大甑子,上面铺上谷草,猛火蒸10多分钟。第四,踩饼。取出籽粉倒入套盆铁圈子里面,上面放谷草,以免烫伤,双脚踩饼。踩出的饼子有4厘米厚,直径13厘米,20斤左右。第五,进榨。一次放20来个饼子入木槽,前头固定,后面用木榫卡死。一根碗口粗的檬子棒(特别硬特别重)前段套上铁套,一根粗麻绳把檬子棒吊在屋梁上,4人齐心协力将檬子棒往后拉,再喊“嘿着!嘿着!”的口令,对准卡油饼的木板猛击,发出“当”的巨响,房上的瓦片与地皮都在震动,犹如小型地震。菜油顺着槽子流进下方的油缸。顿时,满屋生香,赶场的社员挤在门口用鼻孔深深吸入,过一把“油荤”瘾,饥肠辘辘的肠胃得到安慰。双河老街本来就不长,只要开榨,菜油的香味在老街上空弥漫。

油枯是最好的肥料,由粮站和公社支配。有的社员拿自家的油菜籽到粮站去换菜油。当时,100斤菜籽能榨33斤油,最高可榨35斤。

后来,土榨改为“95”型机器榨油了,炒、榨都是机械化操作,减少了繁重的体力劳动,功效也提高了,3个人每天就可打2000斤籽,出600多斤菜油。奇怪的是,籽还是那些籽,人还是那几个人,但味道发生了奇妙的变化:机械化榨出的油,远不如土法榨的香。在1975年的冬天,他离开了榨油坊,回家务农,如今儿孙满堂,在家享受天伦之乐,人生最好的状态莫过于此。

越是传统的工艺,越弥久留香。本报记者王尚英通讯员曾广洪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