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沸点 > 正文
陈露敲诈霍尊事件折射网络“小作文”之恶:分分钟社死,就问你怕不怕?
12-24 15:05:57 来源:上游新闻综合

昨(23)日晚间,霍尊前女友陈露因敲诈勒索被采取取保候审的刑事强制措施登上热搜。而这一天,距离陈露以网络“小作文”方式爆料霍尊私生活及负面信息,已经过去4个多月了。

近年来,发表小作文来维权、控诉以及求助,已经成为网络一大现象:其中既有王力宏前妻李靓蕾、霍尊前女友陈露这些涉及公众人物的,也有实习生爆料三只松鼠总监猥亵、阿里女员工周某爆料遭上司性侵等社会事件。

其中,部分事件接连出现反转,也引发公众思考:此类行为是否有引导及利用公众情绪之嫌?此外,网络“小作文”对于当事人私人信息的泄露,是否存在侵犯隐私权的问题?如果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轻易将他人推上风口浪尖,并最终“社死”,其始作俑者又该承担怎样的责任?

微信图片_20211224144749.png

新闻截图

复盘陈露“小作文”事件

一社死一被拘两败俱伤

8月10号晚上,与霍尊相恋9年的陈露,在微博上发布了一篇小作文,揭露霍尊出轨、冷暴力,甚至自残、暴力的行为。

在小作文中,陈露也讲述了自己与霍尊长达9年的感情经历。从2012年相识相恋,到2021年闹掰分手,在这段感情中,付出更多的,一直是陈露。其中还有不少截图“实锤”。一时间霍尊“社死”,暂别娱乐圈。

12月23日警方通报称陈露因涉嫌敲诈勒索,已于12月22日对陈某采取取保候审的刑事强制措施。此前,网上还传出一段短视频,疑似女方和闺蜜一起与男方谈判,女方称没钱可以借可以抵押。网友评论也开始出现分化,从一开始的一边倒大骂霍尊,到有人认为自己当时的冲动,成为女方要挟男方的一把刀;还有人认为男女双方都应该各打50大板。

有网友评论,不知从何起,小作文开始悄然流行,靠着小作文公然宣判一个人的社会性死亡,网络断案小作文定罪。当然不能否定小作文的价值和作用,但是并不是每一篇小作文都是可信的,也不是每一篇小作文都是为了所谓的公平正义。这种观点也引出了一些对小作文的质疑:现在的明星都瑟瑟发抖吧,只要“受害者”小作文一出,你不能立即反转锤死,等待你的就是社死。

当普通人遭遇“小作文”

自证清白不易,名誉损失难挽回

不仅明星,普通人遭遇“小作文”,面临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

今年11月,深圳大学一名女生在“深大帮帮”公众号投稿,称某位男同学在食堂对她做不雅动作。随即拍下男生照片,后在朋友帮助下得知该男生真实身份。

c8b1cd0a9bc3e6297445dcfbea77dea.jpg

该事件发酵后,照片中男生立即澄清,事发当天自己在宿舍吃外卖并附上了证据截图,用洋洋洒洒几千字,图文并茂自证清白。

12月16日,深圳大学官微发布情况说明,称发布信息的同学于12月16日凌晨主动联系学院老师,承认发布的是不实消息,主动承认错误并获得当事人谅解。学校已要求学院在相关部门指导下继续调查,按照校规校纪严肃处理,同时加强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和引导。

网友不禁捏了一把冷汗:“如果那天被指控的男生去了食堂,该怎么自证清白?”

11111111111.jpg

深圳大学回应

网络“小作文”的恐怖之处在于,“被控诉”一方在多数情况下不得不自证清白,且难以弥补已经造成的形象和名誉损失。以去年一度在网上引起激烈讨论的“清华学姐”事件为例。2020年11月,清华大学某女生在朋友圈指责某学弟在食堂对其有猥亵行为,并在朋友圈和院系群曝光该男生的个人信息。后者直到调出监控才洗脱嫌疑,但其个人信息已经在网上广泛传播,还一度遭到网络暴力。

该男生在网上发帖称,已收到很多讽刺和挖苦的信息,对其精神造成了困扰,他甚至想过以自杀证清白。此事最终随着学姐的一句道歉而不了了之。

网络“小作文”的法律边界何在?

应依法严惩造谣传谣者,维护网络安全心理底线

11月,南方周末曾撰文《整治虚假诉讼捍卫公平正义,“网络小作文”诬陷不应无本万利》。文中称,日前,最高法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了《关于深入开展虚假诉讼整治工作的意见》和10起整治虚假诉讼的典型案例,显示了法院系统加大对虚假诉讼打击力度的决心。当然,除了虚假诉讼,还有很多网络大字报、小作文形式的虚假指控,同样会严重侵犯当事人的权益,也应该依法严惩。

本月12日,法制网舆情中心公众号转载了一篇刊登于《政法舆情》第32期的文章,分析师认为,“小作文”不断引爆舆情事件并屡次反转,带来的网络效应值得警惕。

一是不良效仿或将加剧舆论场乱象。用一篇“小作文”搞臭对方、让公众人物“社死”的案例,甚至将“小作文”贴上“以小博大”的“功臣”标签,让部分人看到了利用舆情要挟、敲诈公众人物的可能性。

另外虚假指控、网络造谣衍生法律责任问题也值得关注。随着事件真相水落石出,那些弄虚作假的“小作文”被推翻,涉事者也遭受“舆论反噬”,舆论焦点迅速转为要求严惩造谣诬告行为。只有去伪存真,让那些借网络“小作文”实现个人目的,或对他人发表不负责言论的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才能维护公众的网络安全心理底线。

综合自澎湃新闻、南方周末、法制网舆情中心公众号、深圳大学官微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

举报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获取验证码
请先完成短信验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