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悦读 > 正文
这样的朋友,无须太多,两三足矣
07-23 09:08:32 来源:诗词中国公众号

刚上班不久的时候,因为工作往来认识一个朋友。真的是相识恨晚那种,我们俩从兴趣爱好、饮食口味到人生观、价值观,都极其相似,就连喜欢的明星,都是同一个人。很快,我们就确立了闺蜜的关系。

有一次我们俩约逛街吃饭,她足足等了我半个小时我才出现。见了面,说明了原因,她没生气我也没惭愧,反倒是一起哈哈大笑了起来。

原来,通过那段时间的接触我们对彼此已经有了一定了解。我呢,是个十足的急脾气,有一次开会,我是全场近百人中第一个到场的。而她,属于很细致的那种,性子慢些,那次开会领导都开始讲话了她才姗姗来迟。

她不想让我等她,于是加快了速度出门;我不想她太赶,故意拖了十几分钟,于是,就有了她等我半个小时的结局。

这半个小时,是属于我们的幸福时光。

01.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欲醉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山中与幽人对酌》李白

这是李白的朋友,但要从陶渊明的故事开始讲起。

《宋书·陶渊明传》里是这样记载陶渊明的。说陶渊明并不懂音乐,但他却珍藏着一把没有弦的古琴,每每喝酒的时候,总是要将这把无弦琴摆放在旁边,抚摸弄之,用来寄托心意。对于来访之客,无论贫富,只要家里有酒,陶渊明一定会设宴畅饮。若他先喝醉了,就会不客气地对客人说:“我醉了,要去睡觉,你先走吧。”

无独有偶,李白也喜欢以这样的方式来结束与朋友的酒局。

跟陶渊明是一样的,李白饮酒的具体时间、具体对象,人们都无从知晓。只知道在某年某月的某一天,李白在山中与一位世外高人摆下了酒席。世人常把诗的第一句解释为:在烂漫的花丛之中,两人对饮。但我并不这样认为。“两人对酌山花开”,“酌”在先,“开”在后,这分明是在说:在两人开怀畅饮之时,山花竞相开放。花儿为何而开?我猜,一是为一杯复一杯的豪情所感,二是为真挚而率真的友情所动。友情在哪里?当然不仅仅是在一杯复一杯的酒里,更在随性的“我欲醉眠卿且去”中。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邀请朋友喝酒,会对朋友下逐客令吗?如果我们被朋友邀请,正喝到兴头上,朋友突然对我们下逐客令,那么跟这个朋友,还会有以后吗?怕友谊的小船会就此翻了吧!而陶渊明和李白不然,他们都会跟朋友下逐客令,他们的朋友也非凡人,都对此不愠不恼。不然,怎么会“有意抱琴来”呢?

这样的友谊,太让人羡慕,不拘小节、随性自然,是真正的神交。

02.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

不用诉离殇,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南乡子·和杨元素时移密州》

诉说离愁别绪的诗跟春天的花一样多。苏轼这一首纵然娇艳,也不过是万紫千红中的一朵而已。所以真正打动我的,不是他对朋友“云海天涯两渺茫”的不舍,也不是“堕泪羊公却姓杨”的敬重,而是他答应朋友终有一天他会回来与他“醉笑三万场”。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并不令人害怕,怕的是只有合久的分,却没有分久的合。多少曾经浓烈如酒的感情一旦拉开了空间或者时间上的距离,之后就淡薄得如食堂里的汤水一般。

许多年前,我爸爸在工作上有一个很好的合作伙伴。但是后来,那个叔叔因为一些原因要去外地发展。我爸爸非常舍不得他,但同时也知道去外地发展对那个叔叔来说是更好的选择,于是忍痛为他践行。席间,那个叔叔对我爸说“归来,醉笑陪公三万场”,那是我人生第一次听到这句诗。若干年后,那个叔叔算是衣锦还乡了吧,没有忘记他说过的话,给了我爸很多帮助。

真正的友谊,不是离别时的眼泪,而是还有重逢,以及重逢后的笑陪。

03.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聚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为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白居易

这首诗是白居易写给刘禹锡的。如果按照刘禹锡回赠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说法,那么这应该是白居易和刘禹锡的第一次见面。当然,在写这首诗的二十多年前,两人也曾有过同在长安工作的经历,但那时候,白居易跟元稹交好,刘禹锡的老铁则是柳宗元,又工作在不同的部门,所以两人并无交情。再之后不久,刘禹锡就被贬到“巴山楚水”的凄凉之地,一贬,就是二十几年。如此看来,他们俩连熟人都算不上。

那么友谊何来?友谊有时候跟时间的关系并不大,跟三观不符的人终日在一起,也成不了朋友;而俞伯牙和钟子期,无非就是一首曲子的光景,两人就成了知音。

当“永贞革新”宣布失败,跟刘禹锡要好的几个人死的死、贬的贬,刘禹锡就预见到这官场上再也没有他的朋友了,直到二十三年后他遇到白居易。这首诗里,除了第一句算是客套话没什么实际意义之外,之后的每一句,都有说到刘禹锡心坎里的词。“诗称国手”是肯定刘禹锡的才华;“命压人头”是哀叹刘禹锡际遇;“长寂寞”和“独蹉跎”是这些年虽然我们没有生活在一起,但我知道你经历了什么;“才名折”和“折太多”是就算天下人都不懂你,但是我懂。

有时候,“我爱你”不如“我懂你”。爱情如此,友情也如此。

04.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

苦口婆心如杨万里。写这首诗的时候,杨万里已经在时局动荡的南宋朝廷上工作几十载了。论职场经验,是大神级别的。而他的朋友林子方,却显得稚嫩且气盛许多。

林子方当时的官职是直阁秘书,也就是负责给皇帝抄抄写写的工作,他对自己的工作怎么说呢,多多少少是有些不太满意的。他总觉的抄抄写写的工作凡是识文断字的人即可,就算是兢兢业业干一辈子,也无半点成绩可言。不如去当个一方长官,也治他个“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杨万里当时任秘书少监,是林子方的上司。杨万里也很欣赏林子方的才华,两人对抗金强国也主张一致,所以平日里交游甚欢,是要好的朋友。这一回,林子方终于等来了他一直期待的机遇,要连升几级知任福州了。林子方接到调令,欢欣雀跃,但杨万里并不觉得这是好事,所以在送别时写下了这首诗,含蓄地挽留林子方。

六月里西湖的风光与其他时候到底是不同的,因为这是最炙热的季节。太阳照耀的湖面,莲叶才能无穷碧绿,荷花才能格外艳红。如果我们把诗中的个别词语进行替换,如“西湖”换成“朝廷”,“日”换成“皇帝”,就不难看出杨万里的意思了。

杨万里太知道南宋的局势了。你能工作在皇帝身边,你的一切理想、一切抱负也许还有机会,可如果一旦被调离,就真应了那句“山高皇帝远”,将永远不被问津。

能有杨万里这样一个肯为你切实着想的朋友,是一种幸运。

05.

饭颗山头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

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戏赠杜甫》

很多人都说这首诗是李白在调侃,甚至可以说是在讥讽杜甫,笑话他作诗太拘谨,一点不洒脱,把自己都熬瘦了。

我并不这样认为。

作这首诗时,已经是李杜在两年内的第三次见面了。如果李白真的瞧不上杜甫,干嘛要一而再,再而三地跟这个不喜欢的人相聚呢?而且还不是短聚,还要一起游历名山大川,一起拜访世外高人,李白是跟自己过不去吗?还是仅仅给自己找一个供消遣小跟班?应该都不是吧!

李杜的诗歌固然不同,一个豪放飘逸,一个沉郁顿挫,但没人规定好朋友之间必须事事都相同。比如对服装的审美,最好有些差别,这样才不至于撞衫。你精致淑女,我干练中性,这没什么好互相抨击的。我相信李白的格局没那么小,这首诗里,更多的还是李白对杜甫的心疼。

但毕竟有那么多人在这首诗里看出了戏谑的成分,况且李白自己也在题目里用了一个“戏”字,这更坐实了调侃的意思。可我认为,真正的朋友间,该适当有些调侃,也就是所谓的“最佳损友”吧。

要感谢有一个人肯不伤大雅地调侃你,因为这说明了他把你当做真正的朋友,不然,恭恭敬敬地说话谁不会呢?只有跟陌生人说话才会以“您好”做开头。倘若有一天全世界没有人跟我开玩笑了,那我才要紧张。

开得起玩笑,才经得住风雨。

如果这世上有人知你、懂你、心疼你,不怕你的玩笑,也愿意跟你开玩笑,那么,请珍惜。

原标题:这样的朋友,无须太多,两三足矣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