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慢新闻 > 正文
慢新闻·人物丨“你为国捐躯 我替你尽孝” ,她带着准婆婆出嫁奉养40年
12-11 11:06:33 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晚报

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记者 周荞 文/图/视频 部分图片来源于万州宣传部供图  作者 冉劲松

40年前,50岁的袁和菊痛失牺牲在战场上的独子。她把儿子的遗像摆在了枕头边,暴瘦30斤,整日以泪洗面。继丧女、丧夫后,她不得不接受丧子的残忍现实。

40年后,90岁的老人面色红润,身体算硬朗。会噘嘴孩子气般地挑剔,说雪地靴没有拉链不好穿,然后一笑就透出慈祥。从她身上,似乎已很难窥见从前痛苦和绝望残留下的影子。

在当年,把伤痛留给时间,以此抵抗痛苦的方法其实并不奏效。

那个让老人幸福感洋溢在脸上,如今随时把“我享福嘞”挂在嘴边的功臣,是儿子的未婚妻。精心奉养烈士母亲不输亲生,一句“妈妈”一喊就是40年的袁玉兰。

微信图片_20191211112201.jpg

▲袁玉兰为老人剪指甲 冉劲松 摄

投票失败的懊恼

重庆万州区武陵镇,因入围2019年度“感动重庆十大人物”提名,66岁的袁玉兰成了小镇上家喻户晓的名人。得知昨(9)日慢新闻记者要来采访,将军路57号,临街的袁家门口,足足围了两圈街坊四邻。

这个面积80.7平方公里的小镇常住人口2.2万人,多数老人留守在家,用的是老年机,不具备上网功能。就算有,老人们也并不会用——这个事实,最近让大伙儿很懊恼。

本月3号-9号,2019“感动重庆十大人物”进入社会公示投票阶段。“我们想给袁大姐投票呀,但是不晓得该怎么投。”“记者老师,你们可要好好给袁玉兰宣传,我没投出去的票,别人看了肯定会替我补上。”“打心底里佩服。我心中这票早就投给了她!”

你一言我一语,朴素的村民拿出了十二分的热情。他们拉着我,期望着能再说两句,再讲一讲她们眼中的袁玉兰。夸赞滔滔不绝,事例源源不断,那个轻飘飘的提名者名字在此刻被拼凑得如此清晰,也被还原得如此有分量。

假媳妇真母女

旁人不遗余力地讲,而主角袁玉兰则有点忙。近来寒意渐生,前几天替袁和菊洗的围巾晾干了,她正要往衣柜里收。

说忙,是因为围巾的数量。它们整齐地搭满了两个衣架,材质从羊毛到绒料,颜色从紫到红,甚至还有新潮的黑白豹纹,足足有16条之多。“全都是袁婆婆的吗?”袁玉兰有些好笑地点点头,“老太太臭美着呢,还挑。有些是我给她织的,有些是我买的,还有些孙女给她买的。”

微信图片_20191211111956.jpg

▲老人的围巾足足有16条 袁玉兰洗好了准备放进衣柜 

90岁高龄的袁和菊耳背,当年没日没夜的哭泣让她的左眼雾蒙蒙的一片,至今不太能视物。 “喊她吃饭听不见,原来我爱拉她,她佯装生气,说我怎么敢‘打’她?我就换了个方式。”吃饭,袁玉兰拿着饭碗跑到袁和菊耳边叮叮咚咚地用筷子敲;这边袁和菊刚低哑地咳了一声,那头袁玉兰就赶紧端来了垃圾桶,果然老人想吐痰了。

同一个屋檐下,40年的共同生活让二人表现得默契十足。不知情的人,定会认为这是一对再亲不过的母女。

同姓“袁”,也是“缘”。袁玉兰把其归结为前世就结下的母女缘分。当年那一句“你为国捐躯,我替你尽孝”的承诺背后,是跨越血缘的动人大爱。

微信图片_20191211112211.jpg

▲家里有规矩,老人每顿都吃新饭 冉劲松 摄

“嫁人可以,我得带着妈!”

上个世纪70年代,忠县石宝镇姑娘袁玉兰和小学同学,同村小伙张宜华确定了恋爱关系。1975年,20岁的张宜华应征入伍。两个年轻人那时许下爱的诺言——退伍之时,便是成家之日。

悲剧,将美好撕碎给人看。4年后,张宜华在对越边境自卫反击战壮烈牺牲的消息传回。两个女人流不尽的眼泪,体重暴瘦。“去开追悼会,妈饭也不吃,把遗像放在枕头边,醒了就坐那儿,呆呆地哭。”

临别时会替未婚夫照顾好张母的承诺犹在耳边。不顾所有人反对,袁玉兰顶着闲言碎语的压力,毅然搬去和袁和菊同住。“他为国家奉献了生命,是英雄。他的母亲,是英雄母亲,我也该承担起我的责任,奉献我的力量。”

两个女人的家,袁玉兰是唯一的顶梁柱。操持家务,忙里忙外,袁玉兰没叫一声苦,“我就是袁和菊的女儿,张宜华的孝,我来尽!”她的付出,最先看不下去的,是袁和菊的亲弟弟,张宜华的亲舅舅, “玉兰才26岁,给她找个好婆家吧,莫耽误了别个姑娘大好的青春。”

微信图片_20191211112226.jpg

▲袁和菊拿着儿子的遗像,仔细地瞧 冉劲松 摄

袁玉兰极力反对。“我嫁人了,妈怎么办?”自袁和菊加入劝说队伍,袁玉兰终于松口,也提出了唯一的要求。“嫁人可以,我得带着我妈。”这个条件近乎苛刻,但万州武陵镇的彭国政却欣然同意。

彭国政老实本分,至今说起和妻子的相知相遇,他憨厚一笑,认为是自己的福气。“她是个有情有义的好女子,当年就被她的善心和孝心打动。”

微信图片_20191211113443_副本.jpg

▲彭国政凑近袁和菊的耳朵 ,大声地同老人讲话她才能听到  

日子再艰难 也不让她操劳

袁和菊自己也不知道,究竟是多了女婿,还是多了个儿子。但夫妻二人的付出,她却看在眼里。彭国政在武陵镇当搬运工,最初袁彭二人忠县万州两地分居。彭国政往返走4个小时山路,想方设法回家。“我多做点家里的农活,她们俩就少做一点。”1980年,女儿彭燕出生,次年儿子彭波出生,彭国政指着袁和菊反反复复教孩子:叫奶奶。

内心的伤痛渐渐地被家长里短的温暖抚平。1984年,夫妻俩结束分居生活回到武陵镇。回忆起当年的日子,彭国政只说辛苦。袁玉兰一旁快言快语地补充,“是你们想象不到的,实在是太苦。”

一家五口挤在20多平米的小土屋内,老人带着孙女睡一张床,夫妻俩搂着儿子睡另一张床。家里的灶屋(厨房)是夫妻二人捡的断砖垒成的,上有老下有小的负担甚至让一个女人,在水码头扛起一百多斤中的包袱,做起和丈夫一样的搬运的工作。

家中的农活夫妻俩很少让袁和菊插手,洗衣做饭更是一并揽下——老人当时身体状况堪忧,袁玉兰说,“况且接她过来,就没想再让她操劳。”

后没后悔过?这次彭国政答得很快,只是多一副筷子。如果后悔,我当初根本就不会接妈回武陵。袁玉兰和丈夫相视一笑,只轻轻地说了一句,“所以我说,‘军功章’绝对有他的一份。”

微信图片_20191211111952.jpg

▲合影

细节处的孝心

采访期间,老人静静地坐在床上。她听不见,就爱目不转睛地盯着人瞧。这是她频率最高的表情,但散发出来的安详慈和并不会让人觉得冒犯。

袁和菊像个被宠爱的孩子。

我轻轻地握了握她的手,没有想象中农村妇女该有的粗粝,掌心手指尚很柔软;冬日,家中十几只鸡产蛋量急剧降低,每天仅有的一两个鸡蛋却照例进了袁和菊的肚子,早上爱吃白水煮的,下面条时爱吃煎的;不管夫妻俩谁做饭,为了照顾老人,一日三餐每一餐都得做新饭。

“今年90岁了,牙不好了。” 袁玉兰笑言鸡蛋没有白吃,“你看我妈这个红润的脸色,皮肤上连老年斑都没长几个!”

“我自己也有婆婆妈,洗脚洗澡,做饭洗衣,扪心自问我都做不到他们这样好。”68岁的向立珍是袁玉兰40多年的老邻居,“我没听过这家人吵过架,对老人,那是这个。”向立珍比出大拇指,不住地夸赞袁玉兰两口子的孝心、孝行。

微信图片_20191211112221.jpg

▲袁玉兰和袁和菊  冉劲松 摄

久病床前也有孝子

袁和菊脾气好,袁玉兰两口子也是耐性人。大家和和气气了处了四十年,老人表面上虽从未道过谢,但背地里,却不止一次地夸赞二人的孝道。她会得意地给自己的老姐妹炫耀。“吃的穿的用的,我女和女婿对我,那简直不说了。”

生活中桩桩件件的细节,都有夫妻二人精心照料的影子。

冬天到了怕老人冷,又担心电热毯不安全,袁和菊取暖装备堪称齐全。加绒睡衣三套,孙女送的;白天用彭国政买的木制取暖器烘脚,袁玉兰还准备了两个电热水袋用途分明,一个白天暖手,一个晚上烤脚。

“老人家能这么长寿,真的多亏两口子照料得好!”椅城社区书记周青琼告诉记者,她们印象中,袁和菊唯一一次生大病,是四年前去街上看戏时不小心摔断了股骨。住院20多天,一直是袁玉兰陪侍病床前,老人喊疼,她耐心哄,擦拭身体,喂饭复健从不假手他人。

彭国政也没有闲着,他负责做饭。老母鸡、鲫鱼换着花样给老人补身体,连主治医生邓红平都惊讶于老人的恢复速度。听到医生建议家属尝试让老人多动,利于复健。彭国政便日日把袁和菊背出病房,再搀着她一步一步慢慢地走。

直至出院,同房的病友谁都没有怀疑过,这对为老人忙到脚不沾地的夫妻,其实和老人没有任何血缘关系。

微信图片_20191211112207.jpg

▲袁玉兰和袁和菊 

最大的心愿:能带母亲扫次墓

五口人的小家三次迁移,才搬到如今镇上的将军路。但不管搬到哪里,除了始终被带在身边的袁和菊,墙上张宜华烈士遗像仿佛也约定俗成,一直被挂在家中进门最显眼的位置。

微信图片_20191211111948.jpg

▲张宜华烈士遗像挂在家里最显眼的位置

因腿脚不太方便,以前爱四处溜达的老太太,如今活动范围缩小到了家里。平日,老人爱颤颤巍巍地踱步到照片下,仰头看看儿子的戎装照笑。“你,你啷个爬到墙上去了啊 ?”听到袁和菊说这话,袁玉兰忍不住眼眶发红。“原来妈一看到照片就哭,现在,她至少笑得出来了。”袁玉兰靠着丈夫的肩膀,喃喃道,“我们对得起他。”

前年,战友带来了张宜华的墓碑照片。38年后,烈士母亲总算知道儿子的归处,那个曾经模糊的埋骨地点也终于清晰到陵园具体位置:云南屏边。“我现在唯一的心愿,是希望能在有生之年,带我妈去云南为张宜华扫一次墓。”袁玉兰告诉我,她们母女二人相处,老人从不跟她见外。考虑到路途遥远和身体问题,这一次的要求,袁和菊却从未开口提过,但袁玉兰懂。

“她永远是我的亲人,她需要我,我也需要她。”袁玉兰并不善言辞,如果没有40年前的那场意外,她的人生轨迹,原本十有八九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农村劳动妇女。煽情的话,她说不出口。

微信图片_20191211112040.jpg

▲战友寄来的照片 张宜华的墓在云南屏边,袁玉兰想带着母亲有生之年去祭拜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可在这片热土上,却总有人在用自己的行动告慰英灵:热血仍在,魂不灭。

“她是英雄的母亲,也是我的母亲。”袁玉兰紧紧地握着袁和菊的手,“照顾她是应该的,我们要为她养老送终,让她享受天伦,让她长命百岁。”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