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环球眼 > 正文
拜登悄悄“放松”中企投资禁令,华盛顿舆论场掀波澜,这是怎么回事?
2022-06-09 10:33:34 来源:上观新闻

上观新闻消息,据日经新闻网报道,近日,拜登政府悄悄就中企投资禁令“开绿灯”,允许美国投资者在撤资期限结束后继续“持有”相关中企的股票,并可继续拿到股票分红。此举与特朗普时期的“全面禁止”形成对比,被美国商界视为务实信号,但也遭到华盛顿政界人士的批评。

如今,对华强硬可以说是美国两党较为少有的政治共识,拜登怎么会突然“松油门”了?

悄悄“开绿灯”

美国政府针对中企的投资禁令,其实是特朗普时代的政策“遗产”。

2020年11月12日,特朗普在败选后不久发布行政令,将31家所谓与军方关联的中企列入投资“黑名单”,禁止美国投资公司、养老基金和其他机构“购买或出售”这些企业的股票。此项措施于2021年1月11日生效,撤资交易的最晚期限为2021年11月11日。

拜登政府上台后“萧规曹随”。去年6月3日,拜登签署行政令,以“应对中国军工企业威胁”为由,将投资“黑名单”扩充至59家中企(华为、中芯国际等榜上有名),禁止美国投资者与这些企业进行股票交易,于去年8月2日生效。撤资交易的最晚期限为今年6月3日。美国财政部还声称,将滚动更新上述名单。

不过,与特朗普时期比,外界发现,拜登政府的新版政策删除一条措辞——在最晚期限后,禁止继续持有相关中企股票。

这让美国投资者不解:必须在截止期限前清空手头股票,还是可以保留此前已持有部分?此外,拜登行政令中没有说明违反规定将受到何种处罚,只是笼统地赋予美国财政部动用基于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的“一切权力”。

随着时间推移,很多美国金融机构敦促美国当局就上述“漏洞”作出解释,以免投资者在敏感问题上犯错。但美国财政部一直没有动静,直到今年6月1日。

距离撤资期限还剩两天,美国财政部海外资产控制办公室在官网毫不起眼的位置——有关“对华制裁”问答栏目里更新3条信息,低调回应上述政策争论。

首先,美国人不需要在365天期限内完全剥离其持有证券,可在撤资期满后继续持有该等证券。其次,美国人可继续获得与上述证券相关的现金股利和股票分割,但不允许股息再投资;美国金融机构可继续处理该等交易。再者,美国人可在撤资期后继续为非美国人分配股息再投资提供便利。

不可否认,最新政策与特朗普时期的“严格禁止”形成对比,可以说是拜登政府悄悄向投资者“开绿灯”。

“完全弄错了”

消息传出,舆论意见不一。

一方面,美国商界人士表示欢迎,认为这是拜登政府释放信号,对投资者较为友好,或将缓解中美围绕贸易和投资的激烈冲突。

“部分投资人因为某些原因无法提前撤出投资,这些声音或许被听见了。”美国律师事务所Steptoe & Johnson合伙人阿里·伯尔尼说。

“这种政策变化,加上可能取消特朗普时代对中国商品加征的部分关税,或许表明拜登政府采取了更有针对性、更务实的做法。”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发言人巴里称,也可能表明,拜登愿听取美国商界的批评意见。

其实,早在拜登上台前,美国投资者就对此项制裁措施是否会被调整、能在多大程度上严格执行保持观望。有消息称,一些投资者此前押注会出现利好政策,比如他们投资的中企会从“黑名单”上划掉。

另一方面,美国政界人士表达不满,批评拜登政府政策混乱、行动迟缓。

“美国财政部完全弄错了,应该要求投资者减持,而不是继续从这些对美国利益构成威胁的公司中获利。”美中经济与安全审查委员会的民主党成员韦塞尔表示。

美国国会“对华强硬派”指责拜登再次淡化和削弱对付中国的“关键工具”。“如果不要求撤资,那么强制撤资期的意义何在?”共和党参议员卢比奥指出。

影响有多大?

拨开舆论纷纷扰扰,如何看待拜登此次政策微调?

总的来说,在中美关系紧张的背景下,特朗普政府出于政治目的,泛化国家安全概念,出台对华投资禁令,本身就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打击中国企业的同时,也破坏了正常的市场秩序,伤害了美国投资者的利益。正因如此,美国国内一直都有不同声音。商界人士警告称,在贸易政策上轻举妄动会造成附带损害。市场人士认为,美国基金持有相关中企的股票看起来规模不小,但所持股份往往很少,投资禁令的制裁效果让人怀疑。

如今,拜登政府为投资禁令“留门缝”,可以说是照顾了一些投资者的利益,但影响可能较为有限。一来,美国主流媒体对此事鲜有报道,反倒是日本媒体持续关注。二来,撤资最后期限只剩两天,还会有多少投资者手中仍持有相关中企股票?一些美国政客渲染此举负面影响,恐怕也是借题发挥,继续就中国话题向拜登施压而已。

正如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就投资禁令所言,美方应尊重法治、尊重市场,纠正错误,停止采取损害全球金融市场秩序和投资者合法权益的行径。中方将采取必要措施,坚决维护中国企业的正当合法权益,坚决支持中国企业依法维护自身权益。

原标题:拜登悄悄“放松”中企投资禁令,华盛顿舆论场掀波澜,这是怎么回事?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

举报
  • 精选
  • 重庆
  • 调查
  • 财富
  • 评论
点击进入频道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网络暴力
获取验证码
请先完成短信验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