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庆 > 正文
重庆日报评论|从沙县小吃到柳州螺蛳粉的启示
04-28 06:15:06 来源:重庆日报

民以食为天。小吃,是清晨的热气,是夜晚的喧嚣,抚慰着人心,定义着生活,塑造着城市。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广西柳州螺蛳粉生产集聚区,他语重心长地说:“小米粉大产业,做到这么大很不容易。”不久前,总书记还前往福建沙县夏茂镇俞邦村,为沙县小吃支招,鼓励大家“再领风骚”。从沙县小吃到柳州螺蛳粉,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餐饮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小吃很小,“溢出”效应却很大。一碗来自舌尖上的“智慧发明”,可以提升生活品质,发展全链产业,还能打造城市名片。如今,沙县小吃走上了标准化、产业化、连锁化、数字化之路,成为当地支柱产业;柳州螺蛳粉积极引导品牌文化创新,从“小作坊”走向了“工业园”……过去,一个小吃店背后就是一家人的生计;如今,一份美食背后就是一座城市的奋斗史。从“吃得饱”到“吃得好”,美食中的文化属性愈加凸显,产业驱动愈加强劲,小吃业有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从汗水活到技术活,点“食”成金的关键在于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柳州通过完善顶层设计、建立标准体系、搭乘互联网快车、塑造文化属性等措施,将螺蛳粉打造成为颇具规模与发展潜力的产业;沙县更是成立沙县小吃集团,从帮扶支持、加强培训,到推进标准化、连锁化、产业化,坚持把小吃业当作富民强县的重要工作来抓。以美食为媒,推动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规模化,进而推动上下游产业链延伸发展,小吃业就能实现质的飞跃。

柳州螺蛳粉的“爆红”,对重庆也颇有启示。螺蛳粉的发展正是借鉴了制造业转型的思维,在实现规模化的基础上,借力数字化、智能化,扩大规模、提升效率,把地域特色变成标准化产品。目前,重庆小面产业年产值已达400亿元。未来,要继续把这样的“工业思维”根植于发展的基因中,适应市场需求,继续探索创新,推动小面行业抱团发展,进一步补链成群,提升重庆小面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小吃火了,腰包鼓了,乡村振兴有底气,城市发展有动力。从沙县小吃到螺蛳粉,再到重庆小面,把小吃店做成大产业,离不开每一个人奋斗的汗水,更离不开当地政府的精心呵护与培育。变单打独斗为握指成拳,我们就一定能做大做强舌尖上的“城市名片”。

张燕

原标题:从沙县小吃到柳州螺蛳粉的启示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获取验证码
请先完成短信验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