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头等舱和高年薪,“高压锅”行业还给了我什么?
12-17 20:27:54 来源:中国青年报微信公号

中国青年报微信公号消息,在高压行业里,努力拼搏的年轻人都具备哪些素质?

大学毕业后,我直接进入高盛 (Goldman Sachs) 投资银行部 (Investment Banking Division) 工作,参与了国内多家顶尖公司在香港和美国的大型股票发行项目。

在这里的两年,辛苦却收获颇丰。用一串数字概括起来可以是:

参加了6个港股和美股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 “首次公开募股上市”)项目,上市公司全部是各自行业的霸主,总融资额超过250亿元人民币;

去过中国的22个省区出差,乘商务舱/头等舱飞行15万公里换来一张国航白金卡,曾在海拔3,800米的拉萨做税务和工商调档,也曾在零下28度的哈尔滨考察业务;

单周最长工作记录:109小时;

熬夜记录:连续3个通宵(外加第4天白天);

搭建了合计1,500张Excel表的逾20个财务预测模型;

完成了120本中文或英文pitchbook(项目介绍文件),最短的6页、最长的150页;

参加了近20,000分钟的项目电话会议;

回复了大约75,000封工作邮件;

不夸张地说,在投行奋战2年,堪比在一般公司工作5年甚至更多。

blob.png

这些可能有点惊人的数字背后,是投行对一个职场新手暴风雨般的、魔鬼式的锻造。

在纽约总部接受入职培训时,高盛总裁布兰克芬曾对我们说:(大意如下)

“高盛会从体力、心力和脑力等各方面磨练你。在这里,你会攀登一个非常陡的学习曲线,这会让你感到很棒。”

我这里的每一天,确实都如布兰克芬说得那样,痛并快乐着。

通宵加班的劳累和完成项目的欣喜都注定会让我永生难忘。不论工作曾经多苦,我都感谢高盛给了自己最好的职场初体验。

在这里获得的技能将让我受益终生,不管我未来在哪里、做什么。

也许你未来不会进投行,但若想在职场上有所作为,我相信下面的4项技能都是不可或缺的 —— 不论你将来会从事什么工作。

blob.png

1、对细节的重视

投行恐怕是我所知道的最“处女座”的地方,对任何工作都较真到极致,毫无妥协余地 —— 

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每个细节均需要充分考虑、滴水不漏。

我实习时的第一个任务,是帮上司修订一篇Word格式的分析报告。彼时,我还没有使用审阅修订的习惯(“审阅修订”,Word里的一项功能)。

在未询问清楚上司要求的情况下,我就擅作主张,决定用红色来标注所有修订。更欠考量的是,我想当然以为只要修改内容和措辞即可,无需考虑其他。

当我把打着一块块红补丁、格式略显杂乱的修订版发给上司后不久,就接到了他的回复。电话里,上司有些不客气地说:

“Leo,你再把自己发来的文件打开看看。首先,我还得手动把你的红色修订一条条改回黑色字体。

第二,修改文件不只是改内容,还得校对格式。这篇报告的格式问题你都没碰。比如,第二段的最后一句话少了句号,第三段中间部分的引号用成了英文引号,最后一段倒数第二行的间距有问题,变成1.5倍行距了……”

听着上司的“教育”,我的脸火辣辣的。这是我投行生涯里第一次、也大概是最后一次因为忽略细节而“被骂”。

大三暑假的实习,让我一次次感受到注重细节这项基本素质的重要性:宏观到工作材料的内容和调性,微观到文件的字号、字体颜色、间距,都必须拿出处女座的那股较真的劲头对待。

滴滴出行总裁柳青在高盛当初级分析师时,曾因为把财务模型里的一种外人看来微不足道的颜色搞错,招致上司批评。我的同级分析师里,也有女生因为忽略了一个难以被察觉的细节而被骂得梨花带雨。

有人吐槽投行这种不近人情到变态的较真:这么纠结细节,有必要吗?至于吗?

其实,投行人不是细节的俘虏,并非为了较真而较真。对精细缜密的崇拜与追求,源于对客户的尊重与责任感。

作为项目乙方,投行团队获得了不菲的服务佣金,理应保证工作质量,不辜负客户的信任。

blob.png

2、多任务处理能力

投行人(尤其是初级分析师)常常需要兼顾多项工作,有时恨不得长出三头六臂十个脑来。

我最忙时曾经同时在四个项目团队上,处理10+项工作。如果不想没觉睡,就必须得管理好工作计划和进度,争取用最短时间完工。

我逐渐摸索出一套自己的门道:每天早上到了办公室,我都会用五分钟在To-do list上列好一天中的所有任务,注明deadline和每个任务对应的上司是谁。

根据这两个信息,我再快速决定好每项任务的优先级——高,中或者低。

为什么要根据上司来定优先级呢?这其实算耍了个小聪明。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总结出了不同上司的风格。

比如,有些上司永远说一不二、不由分说,他让你“今天之内”完成一项工作,那么你就必须在午夜来临前交差,否则就“凶多吉少”了。

而有些上司则是表面“唬人”的纸老虎,布置任务时貌似很强势 —— “很急,明天中午前务必给我”,但实际上并没那么火急火燎,说是“明天中午”交,但也许后天中午前都来得及。

我还碰到过一个有点犯糊涂的上司,经常忘了给分析师定的deadline是什么时候。

所以,如果是说一不二的上司派的急活儿,那就是真急,优先级自然放在“高”档。如果是后一种上司给的任务,有时就能往后排一点。

当定好任务清单和优先级后,就要专心致志开始干活。

有些人“多任务处理”时其实是:边打文件边开会边琢磨项目方案。但我并不推荐这种做法 —— 怎么可能同时干几件事又能保证高正确率呢?如果不是万不得已,我都会努力把工作一件接一件搞定。

比如,9点到10点完成任务A,10点半到12点是任务B,下午2点到4点做任务C……

做一个任务时就心无旁骛,不去想尚未开始的其他任务,将分心可能性降到最低。

同时有好几件事压在心头已经让人容易抓狂了,所以必须要自己把时间分段,每一段对应一件事,屏蔽干扰。

blob.png

3、快速学习能力

如果用几个关键词总结高盛分析师的工作生活,除了“熬夜”“高薪”外,一定还有“学习”。

入职时,分析师们在纽约总部参加六周培训,学习最基本的投行技能(比如估值方法、金融会计知识等)。

入职后,分析师们会接触不同的融资项目、资本市场和客户公司。培训时的所学往往无法完全应付实战场上的所需。

若想成为一个出类拔萃的分析师,不但要不断学习充电,还要拥有快速领悟、学以致用的能力。

我在高盛的两年,不曾有一天中断学习。有因工作需要而“不得不学”,更有为了提高业务水平和竞争力的“主动求知”。

刚进公司时,我就有意识地拜师学艺,找到了两位可以请教的前辈:一位是朝夕相处的小boss;另一位则是在工作上几乎没有交集,但业务能力出众且非常聊得来的执行董事。

因为两个“老师”资历不同,所以我能从他们那儿学到不一样的业务知识,最大化学习半径。

跟着他们学艺的办法就是一个字:问。

我相信新员工最不该顾虑的便是“多问”。初来乍到白纸一张,问什么都不会被人嘲笑。恰恰相反,勤学好问的新手往往受到上级的欢迎。

向小boss请教的问题大多关于我们正在忙的项目:小到一个术语的定义,大到某种复杂的上市法规。

渐渐地,我的知识盲点越来越少。而懂的越多,工作起来就越得心应手、越能帮他分担更多工作。

向执行董事求教的方式略有不同。不像跟小boss能天天见、天天问,我和执行董事每周吃一次饭,吃饭前我会提前在脑子里列好问题,边吃边问、边学。

而求教的东西,不是项目上的鸡毛蒜皮,而是更宏观的金融知识,比如中国投行市场的发展史、华尔街投行的转型,香港和纽约证券市场的对比等。

除了拜师学艺外,我还尽量利用高盛给员工提供的丰富学习资源,为自己加码。

与其说高盛是一个企业,不如说它是一所大学。在这里,有GS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高盛知识管理系统),还有GS University(高盛大学)。

两个平台上有大量可以免费下载的资料,比如成千上万个融资项目的case study(案例分析)和几十种金融估值模型的讲义和模板。

对初出茅庐但求知若渴的新手来说,这些资源无疑是一座座大金矿。工作之余,我给自己制定每周和每月的充电计划,见缝插针学习。比如:

本周任务:研读周大福、普拉达、辉山的香港IPO案例,明白高盛在这些项目中的核心角色与贡献,结合当下资本市场情况对上市时的估值进行思考

本月计划:下载并学习两个在培训时没接触过的Leveraged Buyout模型(简称LBO,“杠杆收购”),尤其要弄懂所有key assumptions(核心假设——做金融模型时很重要的数据)背后的道理;将本周看过的10个IPO案例要点再复习一遍。

因为平日工作实在很忙,我通常不给自己制定高得难以实现的目标。

但任务就是用来完成的,一旦确定好当周、当月的学习计划,我就不再给自己讲条件,坚决咬牙学完。

blob.png

4、一股韧劲

想在高压锅“行业”里生存,就得学会“不娇气自己”。

“对自己狠一点”,不是指全然不顾健康、随意透支身体,而是对工作的强度和压力稍微“钝感”一些、别那么在意和焦虑的意思。

参加红星美凯龙香港IPO项目时我经常出差,最忙时曾经一天两飞,行经三座不同省份的城市。

最折腾的一次,是前一天还在昆明考察,第二天就去了拉萨做税务调档,完全没有机会吃上一片抗高反药,就被因高原气流而颠簸不堪的飞机带上了海拔3800米,而那时正值隆冬,是一年中含氧量最低的时候。

敏感的人可能会有这样的反应:

“怎么办,都没有准备好就上高原,会有缺氧反应的,肯定很难受,好郁闷啊。我最好24小时抱着氧气瓶,不让自己有任何危险……”

因为心里紧张,状态也受到影响,最终导致没法很好地完成工作任务。

但其实很多时候,人真的很有适应能力,也远没有自己想象得那么脆弱。不会淋一次雨就感冒,熬一次夜就神经衰弱,上一次西藏就发生高原反应。

要想在工作中放开手脚干出成果,就不能娇气自己,一会担心A一会又顾虑B。

那次在拉萨,我给自己的暗示是:

没事,我年轻皮实,先好好工作,不去想自己正身处高原。即使有高反也是年轻时难得的体验,大不了去医院吸氧。

可能也正是因为这种“不怕、不care”的气场,什么抗高反药都没吃的我,平安无事地度过了在拉萨的三天。除了偶有头疼外,我大块吃牦牛肉大口喝酥油茶,甚至还到布达拉宫广场上慢跑了两次。

有一位高盛的女性董事总经理以工作时韧性极强而远近闻名。她年近四十才生子,怀胎九月时还奋斗在一线,牵头着两个大项目,日理万机。

传言说,这位女斗士去医院生孩子前的几小时,仍在办公室边修改招股书边和美国总部开电话会。

有下属委婉地提醒女斗士注意身体,“孩子要紧”。她却轻描淡写地说:

“嗨,这都不是什么天大的事儿。工作中哪有这么多唧唧歪歪的顾虑?只要能在该休息的时候好好休息,就问题不大。”

对自己毫不娇气的这位女性大boss,如今已是两个健康漂亮宝宝的母亲。

原标题:悦读 | 除了头等舱和高年薪,“高压锅”行业还给了我什么?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