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庆 > 正文
文博会丨精美蚕丝画、精致雕花古床让你大饱眼福
09-08 08:54:36 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

downLoad-20180908085641.jpg

袁祚平正在专心作画。

downLoad-20180908085635.jpg

周小英现场制作竹麻编鞋。

downLoad-20180908085648.jpg

杨姜编织的小动物活灵活现。

downLoad-20180908085655.jpg

金灿灿的拔步床十分惹眼。

downLoad-20180908085622.jpg

N1展馆的秀山展区,竹编的手工艺人正在编制手工艺品。

经巧手编制出的竹麻鞋、竹编手工艺品,用棕编工艺编制而成的小动物,金灿灿的清代黑漆金彩镂雕缠枝花鸟纹拔步床……昨日,在文博会多个展区,多位手工艺人的现场制作以及巴渝民俗博物馆带来的“镇馆之宝”引来不少市民驻足观看,他们纷纷掏出手机拍照留念,并且对手工艺人的精巧技艺赞叹不已,为古代精致遗存叹为观止。

小背篓、小箩筐……

迷你竹编器具引关注

在N1馆的秀山展区,极富民族元素的手工艺品在现场展出,而多位手工艺人的现场制作也引来不少市民的关注。48岁的白建明便是秀山竹编的手工艺人,在文博会现场,他通过灵巧的双手,正让一个小背篓逐渐出现在人们眼前。

“这次带来的和正在编的,不少都很适合小朋友来玩。”白建明说,他正在编的小背篓就是成人背篓的缩小版。由于体积变小了,它看起来十分可爱,也很轻便。据他介绍,编这么一个小背篓,大约需要花费一天的时间。除了小背篓、小箩筐,现场还有土家族人非常喜爱的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用具——竹铃球。“其实整个过程也不算复杂,只要掌握了编制的步骤,顺着编下去就好了。”

白建明从18岁起便开始了自己的竹编生涯。在他看来编制并不难,难的是采竹。“当要进行编制时,我们就会去寻找好的竹篾。”白建明说,最好的竹篾是材质可以轻松弯折,此外还需要保持一定新鲜度。在编制当中,白建明会时不时给竹篾喷水,就是为了方便编制。

在现场,不少小朋友试背小背篓后十分爱不释手,家长也为他们拍照留念。“以前觉得这些竹编制品都是大人们用的,没想到把它们做成孩子们可以使用的尺寸,感觉倒挺有趣。”在现场,观展市民李先生便拍了不少孩子背小背篓的照片,直言充满趣味。

清代雕花床

让现场观众叹为观止

“这是个古董。”昨日,位于渝北区展厅的古床吸引不少市民驻足拍照,金灿灿的床身十分惹人注目。据现场负责人介绍,该古床是渝北巴渝民俗博物馆馆藏的黑漆金彩镂雕缠枝花鸟纹拔步床。

重庆晨报记者注意到,古床由架子床和围廊组成,像是一个套房,顶层传统的金木雕工艺十分精致,在每一层都雕刻了不同的花纹和样式,如凤戏牡丹、蝴蝶、花鸟纹、锦鸡、松鼠、葡萄,还有花鸟图、博古图等,反映了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据悉,拔步床又称八步床,跨八步才能上床,产生于明代晚期,以架子床加围廊组成,呈现室内“房中套房”的现象。拔步床制作异常费时,至少需要三年多的时间才能制作出符合要求的床。

“拔步床内有廊有便所,床前的回廊类比古代房屋前的长廊,四周的立柱围栏等则像房屋的墙壁,虽然看起来不大,却是五脏俱全。”该负责人说,这些设置为严冬里的梳妆、解手提供了便利,十分人性化。

“拔步床延续时间悠久,到民国依旧普遍使用,乃至在如今江浙某些地区仍可寻觅到。”该负责人说,此次展出的黑漆金彩镂雕缠枝花鸟纹拔步床源于清代,以黑漆和朱漆为底,再涂上金彩,整个床工艺有上千道工序。据了解,该古床作为渝北巴渝民俗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也是首次在文博会上亮相。

“原来清代的床这么奢华!”见到古床的观众纷纷发出感叹。

手工竹麻鞋

引得市民赶忙下单

“你这个鞋可以试一下不?帮我找双41码的。”昨日上午,来自大足的左先生走到潼南展厅,见到正在编竹麻鞋的周小英,立马来了兴趣。

“嘿!这不就是我小时候穿的草鞋吗?穿起就是安逸,好多钱?买了!”左先生边感叹边穿好鞋,来回走了几步,就用微信支付了费用。他还留下了老板的微信,说以后可以在网上购买。

与左先生一样好奇的人不少,大家纷纷被周小英编制的草鞋折服了。一个长方形的架子,周小英坐在架子的尾部,面前架着四根线。她拿起竹麻绳在四根线之间缠绕,上下交叉,左右转换,一根绳接一根绳,鞋底就做成了。“这个叫竹麻鞋,是用竹子编的。”周小英告诉记者,竹麻鞋是纯手工制作,她一天最多能做3双鞋。

周小英来自潼南区卧佛镇,专门学习制作竹麻鞋才4年时间。“我嫁到这边来就晓得婆子妈会做,但是一直没学,4年前才跟婆子妈学的。”她说,卧佛竹麻编是潼南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她的婆婆向文秀是第五代传承人,而她现已成为第六代传承人,将继续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

记者了解到,卧佛竹麻编是潼南区卧佛镇一项以竹麻鞋为主要代表产品的传统手工技艺,是利用加工过后的竹纤维为原材料,在保持竹子韧性的同时,使竹麻编制产品拥有更强的舒适性。

“制作过程很繁杂,从砍竹到编制,全由手工完成。”周小英告诉记者,从砍竹子到编,需要经过砍、蒸、扯、拉、晒等8道工序,就算是从事几十年编制的向文秀一天最多也只能做4双,但鞋子的透气性和舒适性都很好。

据了解,近几年该技艺得到传承和保护,已经有300余人从事竹麻编制,年产值达30余万元,产品远销全国各地。

棕编小动物

惹众多粉丝围观赞叹

“这个跟真的也太像了吧!”昨日,在N2馆重庆残疾人工艺品展区,不时传来感叹声。

走进该展区,呈现在眼前的便是通过棕编工艺编制而成的蝴蝶、蜻蜓、蜘蛛、乌龟等平日里常见的小动物。坐在凳子上正在忙着赶工的杨姜说:“刚刚有位女士要一个蚂蚱,还有一个小伙子要一只乌龟。”原来,在文博会上,早就有市民来预订棕编工艺品了。

杨姜将晒干的棕叶从中划开,变成条条细丝,再用铁丝固型,将棕叶编制成不一样的纹路,半小时的功夫,一条活灵活现的蛇就编好了。“好漂亮,我买了一只蜘蛛和一条蛇,这些小玩意都还是小时候见过。今天特意来逛文博会还有意外的收获,不错。”拿着两个小玩意的周眉渝笑得合不拢嘴。

在现场,不少市民还给杨姜提出了建议,“你可以把这些操作步骤写成书,这样就可以卖书和卖工艺品赚钱,还可以制作更多的物种供消费者选择。”一位市民拿着杨姜编好的工艺品说道。而忙着赶工的杨姜也表示,将考虑捋出操作步骤,让更多的人来接触棕编工艺。

你一句,我一句,即使有人询问,也丝毫打扰不了杨姜的思路。半个小时过去了,一只活灵活现的蚂蚱就展现在眼前了。此时,杨姜才抬头回答市民们的提问,他告诉记者,自己从2016年开始参加文博会,对每一届文博会都有不同的收获,“真是一届比一届好了,通过参加文博会,关注棕编的也多了,我们的产品销量也提升了。”

精美蚕丝画

市民争相拍照留念

在N1馆奉节县展区,一群人把展区的一个角落围得严严实实,走近一看,一位女子正在用蚕丝作画。

记者得知,作画的女子便是奉节蚕丝画第五代传承人袁祚平,而在展区另一边挂着的白帝城凤凰图、白帝城竹叶图、明代吴彬五百罗汉图,一幅幅与奉节有关的精美蚕丝画让不少市民赶快掏出手机拍照留念。“摸起来很有质感,每一幅画都很好看。没想到蚕丝还能作画,了不起。”特意来逛展会的郭茗感叹道。

“在哪里可以学,我也想报名。”特意从渝中区赶来逛展的周女士完全被蚕丝画给吸引住了,在奉节展台驻足了近半个多小时。“太考验人的耐心了,制作一幅画至少都要两个月。而这一幅画跟其他的画还不同,我特别喜欢。”

袁祚平表示,目前,全国范围内就她一人在制作蚕丝画。“我从1994年开始跟师傅学,到现在都20多年了。从一开始学习就喜欢上了,工作再忙,我也不会丢掉这门手艺。”

袁祚平说,蚕丝画在制作工艺上比其他的画复杂很多,要先将蚕丝用工具刮成细小泛光的小丝线,然后用一张纸白描好要作的画,再用调好比例的胶水,在丝绸画布上将上好色的蚕丝用镊子一根一根粘上去,最后将画封存装裱,一幅作品的创作过程至少花费3个月。“这一幅白帝城竹叶画,就要用两个月的时间。”

在现场,有市民向袁祚平提出,希望她以后能制作一些较小便于携带的蚕丝画。袁祚平对此表示,参加完本届文博会后,将在小的作品上下功夫,“回去后会制作一些小的作品,装进画框,方便携带、赠送。另外,还可以在斜挎包上作画,做成文创产品,更加适合年轻人群。”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王梓涵 见习记者 王倩 冉长军 摄影报道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