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数学泰斗与重庆的故事都在这里了
01-26 22:43:59 来源: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消息,他是第一位将西洋数学引入中国的学者,是中国近代数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用半个世纪的耕耘,培养了严济慈、华罗庚、吴有训、钱三强等物理学家、数学家,可谓桃李遍天下。

他就是中国数学泰斗、著名教育家——何鲁。

令人称奇的是,这位以数学研究为主的学者,其诗书造诣也非常高。

何鲁与重庆有着很深的渊源,在山城生活了20多年。他1932年来到重庆,在这里度过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艰苦岁月,曾任重庆大学第五任校长。

1月25日-3月4日, “落纸云烟——何鲁诗书艺术展”在王琦美术博物馆开展。展览展出的作品类别包括中堂、对联、书信、书谱、扇面、手卷等,书法涵盖了小楷、中楷、行书、草书,共计82件诗书作品。

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窥见何鲁的求学之路和诗书成就。

审阅无人能审的巨著

华罗庚以师视之

何鲁

何鲁1894年生于四川广安,15岁时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从成都机器学堂保送进入上海中国公学,1910年考入清华学堂(清华大学前身),1912年成为我国第一批赴法勤工俭学的留学生。

1929年,四川军阀刘湘组建重庆大学,经人推荐委任何鲁为理学院院长,但刘湘态度十分傲慢。

何鲁接到委任状后,立即退回并附函刘湘:“你称我一声先生都如此吝啬,却极力夸耀你官大。”

刘湘后来多次赔礼道歉,何鲁遂来渝赴任。在重庆的岁月里,何鲁有一件事一直为人津津乐道。

1938年的盛夏,何鲁栖身在重庆一幢小楼上,挥汗审阅华罗庚巨著《堆垒素数论》。

《堆垒素数论》原稿是送到中央研究院,但苦于无人能审,这才送到教育部,交由何鲁主审。

何鲁审阅后,对华罗庚的《堆垒素数论》大加赞赏,称此文为“天才所做”,不仅长篇作序,还坚持请国民政府破天荒地给华罗庚颁发了数学奖。

因此,华罗庚一直对何鲁心怀感恩,以师视之。

“中华第一笔记”

数学大师刻苦学习的见证

“中华第一笔记”——《微积分学理解》

24开,143页,工整、流利的法文手抄体......这是何鲁1915年在法国里昂大学的数学笔记。

这本笔记,“如刻似印”,犹如一本法文字帖,一笔不苟,一字未改;几乎全部几何图形均未用圆规直尺,皆是徒手所画,十分精准,仿若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作品,让现场观众叹为观止。

这本被誉为“中华第一笔记”的《微积分学理解》,是中国知识分子最早向西方学习科学文化的历史见证。

当年,作为中国第一批64人留法勤工俭学学生之一,何鲁考上了法国里昂大学数学系。

由于法文不如英文好,何鲁在学习中遇到了困难,常被提问回答不上来。

“中华第一笔记”——《微积分学理解》

但何鲁没有气馁,他一有空就进图书馆、自修室,通宵达旦刻苦用功。

春假后复课,何鲁的惊人进步震惊了教授。教授用一句不太标准的中国话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何鲁从此越学越起劲,笔记也越记越多。这本《微积分学理解》凝聚了何鲁勤奋刻苦和严谨的治学精神。

现在这件珍贵的历史文物已由何鲁后人捐赠给重庆大学,成为重大档案馆的“镇馆之宝”。

此次展览主办方专门从重庆大学档案馆借出了这本笔记,数学泰斗的用功努力,由此可见一斑。

何鲁与刘伯承诗歌唱和

《盛节纪燕图》首度亮相

《盛节纪燕图》

何鲁的诗书造诣非常高,他从小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其书法博采众长,而又别开生面。

何鲁与刘伯承元帅之间深厚情谊的见证物,横幅长卷《盛节纪燕图》在此次展览首度亮相。

《盛节纪燕图》

1919年,何鲁在里昂大学获得数学硕士学位后毅然回国,回国途经广州时结识了刘伯承,两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

1950年的“五一”劳动节,重庆举行解放后的第一次大庆典。

何鲁和刘伯承元帅在盛典后的晚宴上相遇。二人自1919年在广州相识后,已经31年未曾见面。

久别重逢,刘伯承元帅甚是欣喜,微笑着对何鲁说:“奎垣先生,今逢盛事相见,你是诗人,不可无诗啊。”

于是,何鲁一气呵成,写就两首诗:“历史翻新页,将军百战余……”众人争相传看,最后刘伯承元帅高兴地将诗稿叠好放于口袋中。

没想到,第二天刘伯承让人送来了两首诗。何鲁接过诗稿,不大的一张纸上写着“和何鲁先生五一赋诗”。

原来,当晚刘伯承元帅回家后,将何鲁的诗吟诵再三,诗性大发,当即和了两首:“中华新纪元,胜利歌有余……”

自此后,刘伯承元帅的这张和诗稿便珍藏于何鲁先生左右,几经搬迁,依然完好。

后来,何鲁在张伯驹、潘素夫妇家做客时,拿出了与刘伯承元帅的诗词唱和稿,并说出希望将其精裱为长卷,以流传后世的想法。

一听到何鲁的提议,张伯驹十分赞成,便命夫人作画《盛节纪燕图》,自己则赋词一首:“将军豪兴笔如椽,一酹飞挥拥倚筵……”

二人的佳作为长卷《盛节纪燕图》增色不少。马识途等名人更是相继在长卷上题诗,最终形成了如今看到的横幅长卷《盛节纪燕图》。

《讴歌三峡 百韵联句》

船行三峡的高手过招

何鲁被称作“十岁神童”,王云凡则有“四川才子”的美誉。

本次展览中展出的《讴歌三峡 百韵联句》是“神童”与“才子”于长江三峡舟中吟诵三峡的百韵联句。

1957年四月初的一天,春色撩人,何鲁与王云凡在驶往重庆的客轮“民众”号相遇了。

两位国学底蕴深厚的名士目睹眼前美景,诗兴大发,以联句形式,一抒胸臆,吟咏三峡壮美的全貌及厚重的历史积淀。

“夜过夷陵道,朝亲峡口烟。”

“风调平善垻,云稳卧牛巅。”......

二人你来我往,时而会心相顾,击案大笑,时而似口吐莲花字字珠玑,不多时已积有十余联句。

不知何时,同船游客发现二人之举,颇感兴趣,围观的人越来越多。

“民众”轮驶进三峡深处,百里画廊扑面而来,两岸奇险雄伟,二人佳句不断,妙语迭出。

由宜昌起接连两日航程中,除去用餐时间,何鲁与王云凡白天都在餐厅,一面饱览沿江风光,一面吟诗联句,一面怀古论今,二人共赋得整一百联(韵)。

“《讴歌三峡 百韵联句》也体现了父亲对重庆的深厚感情。”何鲁的幼子何培炎说。 

何培炎告诉重庆日报记者,何鲁一生挚爱书法,出差都要随身携带笔墨纸砚,他写给儿子的信,也几乎全部用毛笔完成。

1973年,何鲁书写了《毛泽东诗词三十七首》,将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念奴娇·昆仑》《西江月·井冈山》等诗词进行书法创作。

10天之后,何鲁因病与世长辞,这件书法作品也成为他的绝笔之作。

上图为展览现场

下图为何鲁所书写的《毛泽东诗词三十七首》

挽陈毅元帅

漱玉词扇面

何鲁连句整体

原标题:这位数学泰斗与重庆的故事都在这里了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