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庆 > 正文
重庆珍档丨三峡皮影戏:缘起于李世民妹妹的剪纸 已有上千年历史
12-10 13:48:18 来源:巫山人文地理微信公众号

1.jpg

巫山人文地理微信公众号消息 这是巫山皮影戏《站花墙》中,小姐途遇公子一段人物对话。

巫山皮影戏,又称“影子戏”“灯影戏”,是指民间艺人用灯光照射兽皮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戏剧。在该县的骡坪、楚阳等地,至今仍有皮影戏表演。

巫山皮影戏表演

皮影由剪纸衍生而来,起源于初唐。唐太宗李世民的妹妹剪纸贴于蚊帐上做装饰品,在灯光的映衬下显现出朦胧的投影,借此发挥产生了最初的皮影。后经逐渐演变,到宋初传入三峡地区,并流传到巫山一带,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皮影戏以兽皮刻出人物道具,投影于灯前的帷幕上,配以言乐对话,表现手法夸张浪漫。皮影敷色主要用红、绿、青三色,再加上兽皮本身的黄色和镂空的白色,色彩艳丽,光彩夺目。特别是忠、奸、善、恶等脸谱和喜、怒、哀、乐等表情,让人一目了然。皮影戏是巫山民间喜庆娱乐的一种重要表演形式。

巫山皮影戏表演

巫山皮影戏表演

巫山皮影戏的唱腔吸收了大鼓、秦书、川剧的曲调,与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哼哼等地方戏曲相互影响。其说唱词有比较固定的本子,演出时由艺人临场发挥。内容多为前朝、后汉历代古人的活动以及神话故事和脂粉风流之类,从盘古开天辟地唱到乾隆下江南,尤以唐朝薛家将、北宋杨家将等剧目最受欢迎。常演的剧目有《薛仁贵征西》《杨家将》《穆桂英挂帅》《花木兰》《朱元璋》《孙悟空三调芭蕉扇》《宝莲灯》《哪吒闹海》《站花墙》等。

皮影戏表演一般需要三五人。在一块长2米、宽1米左右的白色纱幕之后,一至二人操作皮影,一人主持说唱剧本,其他人伴唱。在特殊情况下,设专人击打鼓、锣、钹,伴奏京胡、唢呐,并加以伴唱。表演中,有时还由一人担当多个角色,比如那“一口述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的俚语,说得就是一人除开操作皮影外,还要兼顾说唱剧本,也反映了艺人高超的表演技巧。皮影戏唱腔抑扬顿挫、清晰悦耳,皮影动作与唱词协调,变化莫测,活灵活现。

皮影是用刀或剪在经过加工后的牛皮上剪刻所需的人物和道具。皮影的主要特点是人物的头、身、四肢均为单独制作,然后用线把各个部位连成一个完整的人物并能活动的整体。皮影的造型因服装不同而各具风貌,人物形状神态也因人物的不同身份、不同地位而各异,且各具鲜明的特征。皮影制品一般雕刻精美,走刀流畅,色彩鲜艳,形象生动,充分显示出皮影艺人在人物刻画方面的高超技艺。

一台皮影演出,必须拥有一整套的皮影戏箱,包括人物的头部、冠冕、服装、胡须、道具以及结合剧情需要的布景、陈设等等,总数达数千件,而完成时间一般要一两年。道具一般由一人负责起稿和拓画,并主刀雕刻,再由数人辅助完成,比如制皮、熨烫、压干、上色、冷油等。

巫山皮影戏表演后台操演

巫山皮影戏表演后台演奏带唱

巫山皮影戏表演的部分道具

关于皮影的传统雕刻技法和过程,艺人们编成顺口溜:“先刻头帽后刻脸,再刻眉眼鼻子尖,服装发须一身合,最后整装把身安,刻成以后再上色,整个制作就算完。”旁人亦可从中窥其传统雕刻技法和过程之一斑。

皮影戏利用灯光、幕布、背景和皮影演唱故事,这一民间艺术被誉为影视艺术之祖,西方人称之为“东方一绝”。皮影,不仅具有使用价值和欣赏价值,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原标题:文化 ‖ 巫山非遗:三峡皮影戏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