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风景,曙暮光中稍纵即逝
01-30 07:41:05 来源:中国国家地理微信公号

中国国家地理微信公号消息,黎明与黄昏,是风光摄影师最为钟情的黄金时间段。

若天气晴朗,太阳即将升起,或者刚刚落到地平线下的几分钟内,蓝色的天空穹顶与西方地平线之间会浮现出金色至红色的光泽,气象学上称之为“曙暮光”。

何时是黄昏?

何时是夜晚?

黄昏这两个字,生活中几乎每天都会用到,但很少有人能够说出它的真实含义。

若是翻开一本气象学词典,就会发现黄昏所对应的时间并非太阳西垂时分,

而是专指:太阳落到地平线下至高度角位于地平线下6°的这段时间。

太阳落下地平线并不意味着夜幕的降临,

当太阳高度角位于地平线下0°—18°之间时,西方的天边仍可以看到靓丽的曙暮光,这段时间是昼夜交替的过渡时段。

太阳高度角低至地平线下18°以下,天际的亮色完全退去之时,夜晚才真正到来。

民用、航海、天文曙暮光,气象学上,黎明与黄昏时段的天际光,叫做“民用曙暮光”。

当太阳位于地平线下6°至12°之间,以及地平线下12°至18°之间时,

曙暮光分别被称作“航海曙暮光”与“天文曙暮光”。

北京东部的城景一览无余,黄昏时分的光线温暖而柔和,太阳刚刚落下地平线,但天空依然明亮。

这时天际浮现的曙暮光被称作民用曙暮光。

初春的大连老虎滩

黎明前的海岸一派寂静,太阳的高度角逐渐升至地平线下6°—12°之间,漫天的星辰逐渐隐没在晨光中,此时海天相接处界线清晰。

在曾经的大航海时代,这段时间正是航海测量的黄金时段,此时天际的曙光被称作航海曙暮光。

如果有早起的习惯,那么你一定会注意到东方那颗明亮的金星,也就是黎明时分的启明星。

这幅照片不仅记录下耀眼的启明星,还捕捉到了沐浴在晨光中的银河。

这时太阳高度角大约在地平线下12°—18°之间,东方的天际刚刚有一点点亮色,此时的曙暮光被称作天文曙暮光。

当然要看到如此梦幻的景象,仅仅靠早起是不够的,因为城市的灯光和雾霾会将星光遮盖,你还需要找一座足够高的山。

夜幕降临,城星光闪现,然而在飞机上透过舷窗,却仍然能看到西方一抹余晖。

对于飞行高度超过海拔万米的飞机而言,机舱中的乘客看到日落的时间,比地面上的人至少要晚10分钟以上。

相应地,在飞机上看到曙暮光的时间也要向后推迟,即便太阳已经落到比地平面下18°更低的位置,从高空中仍然能看见西方天际的些许亮色。

为什么色彩由红到蓝过渡?

用曙暮光、航海曙暮光、天文曙暮光,从大众的角度来看,这只是一个天色逐渐变暗的过程。

然而对于海员和天文观测者来说,每种曙暮光分工明确,用途截然不同。

专业人员并非不解风情,航海手、天文学家与气象学家,有些时候对于发现风景更加敏感和准确,太阳下落过程中曙暮光的种种复杂变化,在他们看来,如果只是用上述三类来划分,显得过于粗略。

借助现代物理学上的解读,天色的万千变化,都可以归结为地球大气中不同高度的微粒组成,霾水汽等较大颗粒会聚集在低空,较小的分子会在高空,而大气层顶部的物质甚至是更加微小的原子组成,这是因为外太空的辐射会将分子打碎。

难以捕捉的分子和原子将太阳光散射让天空变得湛蓝——

越是小的颗粒,越容易散射蓝光,越是大颗粒,越容易散射红光。

这在光学上被称作“瑞利散射定律”。

太阳落山后,阳光从地平线下方反向穿过大气层,饱含颗粒的底层大气将红色的光波充分散射,营造出天边的温暖红色,阳光中剩余的光波照射到高层大气也被散射,呈现出日落后头顶墨蓝色的天空。

东方的维纳斯带

从北京西北边的高楼向东望去,奥林匹克公园内的观光塔与远处高高低低的楼群一起构成了城市起伏的天际线,天际线上方浮现出典型的维纳斯带。

如光谱分析所示:

最接近地平线的地方稍暗,呈现偏冷的蓝紫色,那是地球自身的影子,上方有金黄色与粉红色的过渡带,这是光线受到空气中细小颗粒散射后映出的美妙色彩,再往上则是深蓝色的夜空。

维纳斯带是在大气透明度较好的情况下,日落时分呈现于东方天际的美景,面对绮丽的色彩与多变的层次,无怪乎人们会赋予它“维纳斯”之名。

新月抱旧月


太阳已经落下地平线,一颗名为“泛星彗星”的明亮彗星,在傍晚绚丽的暮色中清晰可辨。

彗星的上方,弯弯新月悬挂在湛蓝的天穹,像大海中漂荡的扁舟,新月怀抱中隐约可见暗灰色的光。

这种天象被称作“新月抱旧月”,究其原因是地球反射的太阳光照射到月球表面,之后又折回地球而形成的。

站在京西的一处山顶向西望去,天空到地平线的颜色,从深蓝渐变到粉红、玫瑰红,如此色调的曙暮光让人终生难忘。

日照“红”山


“日照金山”是被无数摄影师所热衷、痴迷的拍摄题材。

其实东方或许会有更难得的美景

——如若气象条件足够好

从地平线下射来的阳光,经过云层反射与底层大气的散射,会将东方的雪山染上可遇而不可求的粉红色“染山霞”,威严的神山一瞬间变成了害羞的小姑娘。

青白路

青藏高原独特的大气条件,是欣赏各种气象学和天文学现象的绝佳之地。

图片摄于西藏海拔4600米的佩枯错湖畔,太阳已经落山,依旧明亮的天空中,呈现出明暗交替的辐射状光带,这就是被称作“青白路”的大气现象。

“青白路”也被叫做“耶稣光”,它往往预示着第二天的好天气。

七彩祥云

在接近极地的高纬度地区有时会在天空中看到珠贝云,珠贝云形态如丝绸般飘逸。

最引人注目的是,它们有着珠母贝内壁一般夺目的七彩光泽,这种奇云多形成于距离地面20—30公里的平流层间最佳观赏位置一般在南北向山脉的背风面。

由于高度比较高,在日落后很久云层仍然能反射出艳丽的色彩,有时甚至可以维持数日。

在极地

曙暮光不再是稍纵即逝的景色


晨昏圈又称曙暮光区,这是一条虚拟的区域,它在地球表面划出了白天和黑夜的交界带,日出之前或者日落之后的曙暮光,持续的时间和观测者的纬度位置有密切的关联。

在赤道,日夜转换间的曙暮光,持续时间只有20分钟左右。

而在北极和南极,除了冬至前后的各一个月,曙暮光通常可以持续数小时甚至终日。

日柱

(太阳处在地平面之上,此时不是曙暮光)


除曙暮光之外,当太阳正好升起或落下时,还会有一些更为难得一见的大气现象,比如日柱。

若天气寒冷,空气中的冰晶会折射和反射阳光并产生一道罕见的光柱,光柱沿太阳正上或正下方垂直延伸,持续时间最长不超过2分钟。

古时,人们曾给曙暮光起过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叫做“薄明”。

对于城市中的人而言,早起享受黎明的风景或许不现实,但是黄昏的曙暮光,却是每个人每天都会经历的。

每至傍晚,天际的色彩时刻变化,从绚丽到凝重,直至暮色完全降临而消散。

忙碌了一天之后,天际线上壮丽的曙暮光足以温暖人心,抬头看一看远方天空,倾城的暮光,或许会让我们感受到片刻的温暖与宁静。

原标题:有些风景,曙暮光中稍纵即逝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