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庆 > 正文
重庆珍档丨“交通规划师”冯鸿珊烈士
08-03 14:37:28 来源:红岩联线微信公众号

红岩联线微信公众号消息,“位卑未敢忘忧国”,即使身陷绝境也要为国家,为民族贡献出自己最大的智慧和力量!

冯鸿珊(1922—1949)  山东阳谷人。国立六中学生。1941年3月与同学一起从璧山来渝,准备经三峡去解放区,在磁器口被军统逮捕。辗转关押于贵州息烽监狱、重庆白公馆看守所,狱中受革命者影响,积极参加狱中斗争,努力学习。1949年11月27日被杀害于白公馆。

在《红岩》小说中,描写了四个抗战期间因路过集中营特区的边沿地带就遭到长期拘禁的中学生。小说还从那四个学生中,着力塑造了一个突出人物——胡浩。当然,这都是文学描写。但在真实的历史上,国民党军统重庆集中营里,确实关押和屠杀过四个“误入禁区”的学生,他们是冯鸿珊、陈河镇、李仲达、石作圣。四人中,也确实有一个较突出的人物,他就是冯鸿珊。四个学生都是山东籍,而冯鸿珊是其中唯一得以确认县乡籍贯的殉难者。

冯鸿珊是山东阳谷后刘湾人,生于1922年。抗战初期,1938年,他入读山东菏泽中学,后随校南迁,途中辗转一年多,最后到达四川绵阳,编入绵阳县国立六中三分校读书。在学校里,他受地下党同学的影响,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对国民党前线战场的节节败退痛心疾首,更加憧憬家乡共产党、八路军领导下的敌后抗日斗争和生活。1941年春,冯鸿珊和李仲达等人相约离开了学校,名为要到重庆报考重庆大学,实则打算经重庆投奔共产党而去延安。但是,由于无人引导,到重庆以后,他们找不到去解放区的妥善方法,于是准备出三峡进湖北到鄂豫边沿地区的解放区去。不幸的是,走到歌乐山下的磁器口时,因被守卡的军统特务检查出带有“禁书”而被捕。军统特务发现冯鸿珊等人是从山东过来的,怀疑他们是共产党派来的“特工”。随后,通过特务情报网调查冯鸿珊在山东家乡的情况,反馈回来的情报又是“冯鸿珊‘家里有共产党倾向’”。于是军统将这几个学生作为“重大嫌疑犯”送到了贵州息烽监狱关押。抗战胜利后,息烽监狱撤销,冯鸿珊等人又被移押到白公馆关押。1949年11月27日,冯鸿珊与他的几位同学一起在大屠杀中遇难。

漫长的黑牢生活、铁窗里的天地成了冯鸿珊从少年成长为青年的人生课堂。在这里,他真正懂得了什么是革命,为什么要革命。他没有因人生挫折而灰心丧气,而是利用一切机会读书学习,期望将来能在新中国建设中贡献一份力量。他曾经从哥哥那里抄录过一份有关中国交通建设的资料,因此,他对新中国交通建设方面的问题非常有兴趣,很专注地对那些材料进行整理、思考。

在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里,保存着一份冯鸿珊在狱中所写的《复员后铁路、公路所需人员之估计》的文稿。

在文稿的开头,他写道:交通事业,复员之后尤为建国之先决条件,我国因一切落后,是以至今仍未储备充分之人才,亦未能尽量培植需要之人才,将来人才不敷分配,自在预料之中。惟前既覆后车当鉴,今后建国,交通建设当居首要。而技术与管理员工之调查、培养、储备,又为建设工作中首要。

冯鸿珊还根据建国后全国铁路、公路建设的规模和当时我国铁路建设、管理的现状,推算出今后交通建设急需的各类人才。他写道:铁路共需工程与管理人员135000人,工人663400余人。公路方面需要培养的人是土木工程人员,十年内需150750人,完成全部计划共需536000人,机务、工程人员分别为235000和32000人。

现在有句话叫:“要致富,先修路”,还有一句话是:“21世纪什么最宝贵?人才!”冯鸿珊,一个因国难和政治黑暗而失去高等教育机会的青年,一个没有工作和社会经历的青年,在监狱恶劣的环境中,靠自学,靠独立思考,却提出了“交通建设”和“人才培养”这两个极富前瞻性的问题,并有了属于他自己的立意庄重、层次清晰、论证合理、文词中肯的研究成果,充分显露出他的敏锐、才情和智慧。更重要的是,这体现了冯鸿珊“位卑未敢忘忧国”主体精神,体现了他身陷囹圄也压不住的对国家、民族的一份责任心!这就是那个时代的精神脊梁。我们为新中国建设失去这样一位优秀人才而深怀痛惜!

原标题:“交通规划师”冯鸿珊烈士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获取验证码
请先完成短信验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