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綦江新闻 > 正文
盐马古道春风行
03-23 17:22:13 来源:重庆文博,转载、引用

春风送暖、万物更新,近日来,全国各地的战“疫”也是喜讯连连。趁着暖阳、怀着喜悦,今天小编带大家重走綦江的盐马古道,共享这春回大地的美好时光。

引 言:

綦江不产盐,而盐乃民生所必须。宋末之前,綦江主要由僚人进行贩盐;宋末以后,则主要由汉人进行贩盐活动。当时交通不便,运盐仅靠马驼、人挑,由此开辟出了一条条盐道。盐道的形成,既满足了綦江人民的用盐需求,也繁荣了古道沿线的经济。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盐马古道路线

《清史稿·盐法》载:“初川盐以滇、黔为边岸。而黔岸又分四路,由永宁往曰永岸,由合江往抵黔之仁怀曰仁岸,由涪州往曰涪岸,由綦江往曰綦岸。”首站从江口出发,经綦江城区到达东溪羊蹄洞,在羊蹄洞沿岸起盐,主要汇集在东溪镇的王爷庙附近,并在此分销至其他地方。

中峰——东溪段

路面主要由条石铺成,宽约三尺,保留着马帮骡马蹄臼、背二哥(力夫)打杵臼等遗迹。这段盐道山路崎岖难行,坡度大、陡峭。

古道沿线

碑刻:“大清嘉庆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自铜鼓殿以至四仑碑乃黔蜀要道,上下通衢”。

中峰老街

这两块石碑均为修路碑,一碑刻于“道光二年三月”(公元1822年),一碑刻于“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

东溪——松坎段

东溪古镇的盐道现保存较好,为青石板路,路上有穴眼。

东溪太平桥码头

当时的盐经过羊蹄洞运到此处起岸,囤积在专门储盐的房子内,再经过分配,由背盐工人分销到赶水、东溪等地。

古道沿线

盗盐反省碑

碑载“咸丰二年十月二十五日”(公元1852年),“起盐时私窃官盐”“将众议戒规以盐捣细□水,当众□□”。记录了一个人因私窃官盐而被惩罚的情况。

盐马古道上永丰盐号立的泰山石敢当

盐号古水井

盐号遗址

盖石起盐码头

1

东 溪

太平桥码头

麻乡约民信局

麻乡约民信局建于清同治年间,由綦江近代运输业巨子陈洪义兴办,主要经营邮寄信件和汇兑业务,是联系云贵川地区的民间古邮局。

2

羊 角

邻境蒙庥碑

安稳镇与贵州交界处——羊角四合头。这里有一方高约4米的石碑,石碑中央刻“邻境蒙庥”四字,应指两省交界地人民和睦共处。

贵州北界碑塔

离羊角不远的210国道旁,有一座贵州北界碑塔。该碑用青砖砌成,呈塔状,通高8米,上书“贵州省北界”。

3

尧 龙 山

酒店垭古道

传说很久以前,一位行人在此投宿,见店家有水井却未沽酒,便将曲药投入井中,店家自此酒客盈门。不久那客人又来到此店问主人生意可好,店家却道:“尚足糊口,可惜没有酒糟喂猪”。客人恶其太贪,从井内收回曲药拂袖而去。酒店垭自此而名。

笔架山古栈道

位于笔架山半山腰,是一条南北走向的盘旋小道,垭口段由沙石、不规则条石砌成,共141步阶梯,最小的石板宽0.5米。

松坎——桐梓段

1

松 坎

清水溪盐仓

这是仅存的川盐入黔上岸的古盐仓,木结构建筑。綦岸之盐水运到此入仓后,就靠“盐巴老二”背驮肩挑,跋山涉水运输入黔。

宝兴隆盐号遗址

宝兴隆盐号是川盐入黔的第一个水陆码头上的盐号,称长九间。

2

新 站

指路牌

离开松坎,进入新站境内九龙山垭口,这里有一块指路碑,碑刻:“上往云贵,下通川广”。

石板古道

这一段古道保存得较为完好,当中六十步石梯最为险峻,当地人称为“六十步天梯”。

蒙渡题刻

被喻为西南大儒的黎庶昌,在古道附近的渡口题下“蒙渡”两个大字及“汉元兴五年武帝遣中郎将唐蒙通夜郎修筑夷道而由此得名”脚注,说明这一带自古就是中原文明与山地文明碰撞之地。

3

三 坡

滴泪三坡

离开新站南行十里左右是一个叫三坡的地方,这里有连续三道大坡,一坡长、二坡陡、三坡险,被喻为“滴泪三坡”。

明代著名文学家杨慎写道:

百尺羊肠一径危,

林深长见日光迟。

三坡险处君须记,

正是行人滴泪时。

凉风垭七十二道拐

这一段是著名的七十二道拐,民间许多食盐仍靠人们肩担背驮来实现。

《娄山盐夫行》记录到:

“……你看那小伙伴,双肩皮破红又肿,拼命向前跨,有眼泪向肚里流。不靠鬼神靠自己,我们都是硬骨头……为了吃穿为大家,哪管疲劳与风霜。你用背杵我用扛,担着盐篓向前方……”

4

闷 头 箐

石牛栏

传说这石牛为一水牛精,夜间经常出来偷吃庄稼,乡人请来一法术高强的道士将其收服镇于驿道旁,因而得名“石牛栏”。

《咏石牛》一诗被人们长久吟唱,诗云:

怪石魏魏恰似牛,

山中独立几千秋。

风吹遍体无毛动,

雨洒浑身如汗流。

青草齐眉难下口,

牧童敲角不回头。

本来项上无绳索,

天地为栏夜不收。

5

楚 米 铺

长五间客栈

古盐道上的客栈。

6

麻 柳 湾

孙公桥

过了楚米铺顺溱溪河而下,在桐梓县城边麻柳湾有著名的孙公桥。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遵义知府孙敏政路过此地,了解到民众过河困难,遂带头建桥,老百姓为感念孙知府建桥功德,故将桥命名为孙公桥。

过了孙公桥便是桐梓县城。桐梓原为播川驿(魁岩棧)所在,后因原桐梓县衙所在之桐梓驿地域不利拓展,逐渐由今新站搬迁至冬青坪(今桐梓县城)。由桐梓往北三十里即娄山关,过了娄山关就是原遵义县境了!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