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为何放弃20万年薪返乡创业?
09-10 07:07:01 来源:重庆日报

袁增良(举手者)与文宏祥、袁野、幸安华、罗增伦等人商量合作社发展事宜。通讯员 侯祥 摄

去年腊月二十九,江津区蔡家镇党委书记刁福久等镇干部,为成立股份合作社一事到龙穴村原瓦厂开院坝会。

核心提示

千秋基业,人才为先。乡村振兴战略首在人才振兴,首在破解人才发展瓶颈。面对“70后不愿种田,80后不会种田,90后不谈种田”“老人农业”现象严重的社会现实,培养造就吸引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年轻人来建设乡村,迫在眉睫。

江津区蔡家镇吸引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系列举措,或许能为乡村人才振兴提供一些启示。

重庆日报消息,9月5日,江津区蔡家镇第二届“吃新”文化旅游节开幕。全镇42个“吃新点”装扮一新,准备好新米饭、新豆花和土鸡、土鸭、鲜笋等新鲜食材,迎接各方客人。

其中,在位处茅湾村的“茅湾村农家乐”,有个特殊的帮工在不停地忙上忙下。他叫袁增良,现年45岁,是蔡家镇龙穴村重庆笋里十二都农业股份合作社的负责人。

“我是来偷师学艺的!”袁增良告诉记者,他们现在已成立了以龙穴村原瓦厂为单位的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社,将全社47户、200多人的2000多亩土地集中在一起经营,打算明年也开设“吃新点”。

看着马路上川流不息的人流车流和在店里进出的一拨又一拨客人,袁增良难掩激动之色。“茅湾村农家乐的老板刘成洋返乡创业不到两年,就带动全村发展起了16个‘吃新点’,这让我对自己的创业路有了很大的信心!”袁增良说。

一场对话 人生轨迹开始转变

刘成洋是2016年11月回乡创业的,至今已小有成就。

而那时,袁增良正在广东省梅州市的一家工厂做技术主管,年薪近20万元,日子还算过得滋润,根本未想过要返乡创业。

他人生的轨迹于2017年9月开始发生转变。这月的一天,袁增良回家办事,蔡家镇党委书记刁福久正好来社里处理矛盾纠纷,刁福久见他穿一身厂服,便叫住了他:“兄弟,你在哪里上班呀?”

两人蹲在路边聊了起来。

“你想没想过回来做事呀?你看现在四面山高速路就要通车了,去四面山、习水、赤水的游客都要从这里过路,高速路就从你们社里过,发展机会来了。你要是搞得好的话,不一定比外面挣得少,关键还能照顾父母和娃儿。”

“你们以前种过田,又在外面打了多年工,有一定的资金积累,又在城里生活过多年,懂得沟通城乡。现在农村,就靠你们这些人来牵头干事了。你看嘛,平常在家的都是老年人,已经干不动了,年轻人对农村没有多少感情,也不可能回来做事,你们田里那些草,长得比人还高。”

……

刁福久的话给了袁增良很大触动,这一谈,就是接近一个小时。

一次聚会 商量出一条发展思路

对生他养他的这片故土,袁增良怎不希望她变得美丽富饶。但现实情况是,这里已快成为一片被遗弃的土地了:全社数十栋农房,只有一栋砖房,其它的都是土墙房和石墙房;全社47户社员,已有10多户全家搬到镇里或城里去住了;社里的土地,八成以上都已闲置多年。

原瓦厂的凋敝,主要是受地理交通的限制:它的前面是一条小河,后面是陡峭的凤凰山,原瓦厂的土地和周边农房就分布在山脚坪坝及陡峭的山坡之上,海拔落差五六百米。直到2016年修建四面山高速公路时,施工队为方便施工,才在这里架了桥、修了施工便道,车子才第一次开进社里。

高速公路沿凤凰山腰、从社中间穿过,路的问题算基本解决了,但社里如何发展呢?回到广东后,袁增良一直在琢磨这个问题,他只是想能为家乡发展尽一点力。

去年腊月二十四,袁增良回家过年,当晚就把文宏祥、袁野、幸安华、罗增伦等4个发小聚拢一起商量:“哥几个能不能一起动员一下,趁过年大家回来了,叫各家各户种点果树苗子,过几年就有收获了,子孙以后也能享受,现在的土地闲置太严重了……”

“这个估计有点难哟,大家各有各的心思,很难统一意见。”

“干脆我们几个牵个头,搞个股份合作社,肯出钱的出钱,不肯出钱的用土地入股,以全社为单位,把土地集中起来一起经营。袁野你是网格长,你找村支书说说,看看这样行不行?文宏祥你不是在镇里杀猪吗,罗增伦你不是常在附近搞建筑吗,平常兼顾到起管下这些果树,也花不了多大工夫?”

“我们干脆再去找下镇里的领导,也好争取点政策,连一条像样的机耕道都没得,机器下不了田。”

……

5个人商量到半夜,算是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发展思路。

一场院坝会 在场社员全部签字入社

去年腊月二十八,袁增良等5人来到刁福久办公室,将一封信交给他,信里谈了他们准备成立股份合作社、发展特色农旅经济的打算,请镇党委镇政府领导前往考察指导。信的最后是5个人签名和鲜红的手印。

“这让我想起了小岗村18个村民按下血手印的画面!”刁福久次日便赶到原瓦厂合作社召开院坝会,从高速路建成后带来的机遇、原瓦厂合作社的发展优势、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支持政策、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社的作用发挥等方面,给大家讲了一个半小时。

刁福久还当场表态,只要大家下决心把这个合作社搞起来,镇党委、镇政府将从项目上给予大力支持,全面改善社里的公路、机耕道、供水等基础设施。当天晚上,前来参会的35户社员,全部当场签字,同意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加入合作社。

3月17日,袁增良再次回乡商谈重庆笋里十二都农业股份合作社筹建事宜,此时,合作社骨干成员已由过去的5人增加至9人,他们除土地入股外,还一共拿出40万元现金参股,作为合作社启动资金。

这次会议商定:社员以现金参股,2000元为一股;社员以土地入股,7亩土地折算成一股,土地前5年不收租金。从第六年起,土地、闲置山坡分别按300元每亩、100元每亩进行保底分红。会上,共有40户社员与合作社签订正式协议,入股土地超过2000亩。

袁增良本想着把这事办起来了就回广东继续上班。但就在商榷9名骨干成员的分工问题时,有人突然提出:“我觉得要干成这个事,必须由袁增良来牵头、来当合作社的负责人,从我们筹建这个事开始,就数他主意最多,也会跟人打交道。”所有人一致附和。

一边是不忍割舍的高薪工作,一边是社员们的殷切期待,袁增良万分纠结,没有现场表态。

今年6月20日,袁增良在思考了3个月后,毅然辞工返乡。

一种决心 定让家乡焕发新颜

据重庆日报记者了解,重庆笋里十二都农业股份合作社虽然才正式运行两个多月时间,但已取得不小进展:他们已在上半山种了5000株桃子、杨梅、樱桃等果树;在下半山种了60亩野芙蓉;镇里已向区里申报了公路硬化、机耕道建设项目,年底可能开始动工;合作社向银行申请的200万元政府贴息贷款,已经开始走程序了。

“茅湾村的成功让我很有信心。”袁增良说,原瓦厂植被好、地势高,从山顶能看到蔡家、紫云、柏林、清溪沟、柏林、双凤、凉风岗等好几个场镇;山脚还有200多亩水田,就在河流旁边,水质干净,只需筑一道坝,就能引来河水、发展特种渔业养殖;上半山和下半山多种果树,春赏花、秋采果,高速公路就从果园中间穿过,不愁没人来玩;就连村里的土墙房、石墙房也是个宝,改造成民宿会很有吸引力。

“我们既然回来重新当农民,就一定要让家乡焕发新颜!”采访结束时,袁增良与他的几个伙伴对望一眼,提高了声调,大声说道。

新闻多一点>>

江津区蔡家镇两年吸引1000人返乡创业

9月5日,重庆日报记者从江津区蔡家镇获悉,在过去两年,该镇类似刘成洋、袁增良这样的返乡创业农民工,总共有1000人左右。在当日开幕的“吃新”文化旅游节上,42个“吃新点”中,三分之二以上都由返乡创业农民工开设。可以说,返乡创业农民工已成为该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支重要力量。

蔡家镇位处江津南部山区,山高坡陡,交通闭塞,是个劳务输出大镇。全镇6.3万名户籍人口,常年在外打工的有3万多人,在家的整劳动力只有1万人左右。

近年来,蔡家镇迎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一是作为旅游大通道的四面山高速公路,在蔡家镇辖区设有3个出口,区位交通条件大幅提升;二是江津富硒农业的品牌影响力越来越大,蔡家镇恰好是传统的农业大镇,生态环境好,土壤富硒,且立体气候明显,农业生产效益比以前有了大幅度提高。

由此,蔡家镇从2016年开始大力引导动员农民工返乡创业。

蔡家镇党委书记刁福久说,他们之所以把农民工作为创业主导力量,一是因为蔡家镇外出农民工多,是全镇最主要的人才资源;二是他们不仅积累了一定的资金、技术,还有城市生活经验,有沟通城乡的优势,更容易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

为吸引农民工返乡创业,蔡家镇党委、镇政府着力在营造“近悦远来”发展环境上下功夫,在打好“乡情牌”“乡愁牌”“事业牌”上下功夫。

在氛围营造上,他们抓住春节农民工回家过年这个关键时期,以镇党委、镇政府的名义,给农民工寄慰问信,在主要道路悬挂欢迎农民工回家过年、欢迎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横幅。镇、村干部确保将座谈会、院坝会开到每个村民小组,与返乡农民工交心谈心。

今年五一劳动节,镇党委、镇政府对刘成洋等5名返乡创业的杰出人物进行隆重表彰,还将5人的创业事迹做成展板,一直摆在镇党委、镇政府的入门大厅。

在搭建平台上,蔡家镇于去年成立了我市首个返乡农民工创业商会,选举刘成洋担任会长。政府机关腾出一间办公室给他们办公,补贴办公经费。通过这个平台,返乡创业农民工经常一起交流创业心得、创业思路,既提高了创业的成功率,还吸引了不少城市资本参与这些创业项目。

去年,该镇举办了首届“吃新”文化旅游节,大力打造“吃在蔡家”品牌。茅湾村的农家乐数量由2016年的零家,变成了现在的16家。

在服务上,镇农业服务中心的2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随喊随到,随时为创业者提供技术支持,全力用好国家、市、区各项扶农惠农政策。

刁福久表示,下一步,他们将继续加大力度,吸引更多农民工返乡创业,充分发挥在乡人才、下乡人才作用,切实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以人才振兴为乡村振兴提供核心支撑。

重庆立足“四个创新”建设农村实用人才队伍

促进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在科技,核心在人才。9月6日,市农委有关负责人在接受重庆日报记者采访时称,他们将根据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人才需求,立足“四个创新”,建设一支“素质高、技能强、留得住、用得上”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

思路上“创新”。按照“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标准,将实用人才认定范围从原来的种植、养殖、加工等行业,拓展到科技服务、农机作业、产品营销等领域,进一步优化农村队伍结构。

培训上“创新”。按照“实用为先、技能为主、增收为重”思路,将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与产业发展需求、农民技术需求、基层农技体系建设、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相结合,促进生产技能与综合素质的有机衔接。

机制上“创新”。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真正把能带领农民学科技、用科技、走致富路的实用人才选拔出来,让“土专家”“田秀才”有名有分。支持农村实用人才创办各类专业技术协会,发展联合经营。

管理上“创新。坚持在政治上“推”,在舆论上“引”,在典型上“树”,在政策上“扶”,推进农村实用人才成才兴业。

该负责人表示,全市将力争到2020年,累计培养农村各类实用人才50万名、新型职业农民20万人,回引本土人才保持在1万名左右。

重庆日报记者 周雨

原标题:他为何放弃20万年薪返乡创业?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