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 > 正文
Selina妹妹当众痛哭:不被认可的人生有多惨
04-04 15:21:20 来源:槽值微信公号

“余生请多指教”,是现在年轻人的花式表白。

仔细想来,这还是每个新生儿来到世上要对父母说的话。孩子懵懂无知,父母是第一任老师,也是那个为你指教余生的人。

但是,不是每一个父母都指教得当,“泼冷水”仍然是一部分中国家长刻意为之的管教手段。

他们常常用让人丧气的批评,来“保护”自己的孩子。

综艺《女儿们的恋爱》,Selina就有一个惯用“打击手段”的父亲。

被问到“有没有因为感情的事情,在心里责怪过爸爸?”时,任容萱(Selina的妹妹)讲起前任的事情,一秒哽咽落泪。

得知父母其实喜欢自己曾经的对象时,任容萱情绪没忍住 / 综艺《女儿们的恋爱》

任容萱回忆父亲对她的恋爱一直没有“没有太好的指教”,说她“眼光很差”,这让她一度对自己没有信心。


Selina妹妹哽咽忆情史 / 综艺《女儿们的恋爱》

直到多年以后爸爸才坦白,“其实我很喜欢,妈妈也很喜欢他。”

他总想把事情最差的一面铺垫给女儿,因为有了心理准备,未来在受伤的时候才能不那么疼。

教育学博士简·尼尔森对这类教育方式发出疑惑,“我们究竟从哪里得到这么一个荒诞的观念,认定了如果想要让孩子变得更好,就应该先要让他感觉更糟?” 

1

“将来的

总会感激我”

 大多数父母都是这么安慰自己的:“现在他们觉得受伤,但以后他们会感激我的。

任家萱爸爸的这种反向“保护欲”,就像老鹰对待自己的幼崽。

雏鹰羽翼渐渐丰满的时候,老鹰会把它们推下山崖,迫使它们迅速掌握飞行能力。只有在绝境之中,雏鹰才会不断地煽动翅膀,学会飞翔。

为人父母,也是出于类似的逻辑:

社会如此复杂,现实生活怎么可能会善待一个“傻白甜”。

所以为了让孩子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在自己渐渐老去之前能够独立生存,就只好有意把伤害提前。

美国作家理查德·洛夫的《生命之网》中,一位父亲用更加残忍的方式教育孩子:

有一天,女儿回家,发现自己最喜欢的山羊被剥了皮,掏了内脏,倒挂在屋檐下。

这对他女儿而言实在是太可怕了,但父亲坚持说,他不后悔。

他说,她是受到了伤害,但从那一刻起,她一辈子都懂得肉是从哪儿来的,肉不是从塑料袋里长出来的。

作者详细剖析了父亲的心理,“暴力不可避免,苦难会在未来得到补偿,我们必须让孩子通过体验艰苦生活,了解活着不容易。”

然而世界残酷,我们就必须残酷吗?

父母们试图为孩子规避即将到来的“外伤”,却也亲手给他们造成了难以愈合的“内伤”。

在父母辈的观念里,孩子们翘尾巴时,总需要一些逆耳忠言来杀杀威风。

《少年说》中,学生袁景颐非常委屈地控诉妈妈:“你为什么老打击我,难道你就看不到我的努力吗?”

学生袁景颐吐槽母亲的打击教育 / 综艺《少年说》

可妈妈虽然认为女儿很棒,但仍旧说:“你要不打击,可能就有点飘。”

孩子明确表示这种激将法让自己受不了,可妈妈不太听得进去,也不想改正。

妈妈坚持觉得自己应该这么做 / 综艺《少年说》

只有不断刺激孩子,才能让他们更加进步,这个妈妈的想法和很多家长差不多。

乍一听好像有点道理,但在“为你好”的催眠下,家长对孩子真实的个性和接受能力往往有所“误判”。

家长对孩子“变好”永远不会满足,没有考虑他们的成长上限。

再给他一点压力,让他再努力一点,永远会“更加好”。

但对孩子来说,相比令人窒息的“爱”和永不停歇的“变好”,心里更加在意的,其实是来自父母的接纳与喜欢。

2

被挫折教育毁掉的孩子

都欠真心的夸奖

为了不让孩子落后,再优秀也得时时捶打,把“自我感觉良好”的苗头扼杀在萌芽之中。

更有甚者,从“挫折教育”中发展出一种病态心理:“看不得孩子好”。

一位母亲曾对心理咨询师坦露心迹:

为什么我一看见孩子没心没肺、嬉皮笑脸,就无名火起?一看见孩子爱打扮,穿得漂漂亮亮,就想损她“不务正业”?

相比自己此刻忙碌、疲惫、焦虑的生活现场,孩子那种天真快乐、无忧无虑的状态,着实让她“羡慕嫉妒恨”。

所以下意识想用“泼冷水”的方式,求得某种心理平衡。

孩子的生活中没有赞美,只有打击,对心理的伤害是不可估量的。长期处在这种环境下,人们难免产生自我认知偏差,变得懦弱且不自信。

甚至好事降临到自己头上,也觉得“我不配得到”,选择放弃退缩。

出于自救,也出于更广泛的社会需求,“夸夸群”诞生了,并且时至今日热度不减。

得不到夸奖的小孩们,终于能在长大之后,迎来了缺席已久的赞美。

在网上极其火热的夸夸群

尽管夸夸群能够在当下疏导消极情绪。但是并不能真正解决长久以来的“夸奖缺失”问题。

只是作为某种心理补偿,给人以即时的快感。

被夸之后,童年时期因为缺少鼓励而造成的自信心不足,缺乏安全感等等情况还是不能够从根本上有所改变。

清华北大辩论表演赛:夸夸群和喷喷群哪个好 / 梨视频

对于孩子们来说,真正有效的夸奖是怎样的?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卡罗尔·徳韦克的研究团队曾对纽约20所学校、400多名学生展开调查,探索夸奖对孩子的影响。

一组孩子得到关于“聪明”的夸奖:“你在xx方面很有天分,你很聪明。”

一组孩子得到关于“努力”的夸奖:“你刚才一定非常努力,所以表现得很出色。”

被夸奖因为“努力”而获得出色成绩的孩子,实际成绩提高了30%左右。而仅仅被表扬“聪明”的孩子,成绩却退步了20%左右。

相比于被夸奖天资聪颖,大家更希望自己的努力被人看在眼里,付出得到认可和表扬。

“更好”和“最好”是没有尽头的。

即使能够成为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者,但内心已经逐渐失去安全感和自信心。

3

正确的挫折教育

是提出建设性意见

如今,人们热衷谈论一个词——“逆商”。

孩子们不仅仅是在学习能力和为人处世上面需要提高“智商”和“情商”,还需要提高抗打击能力。

不少人觉得,太过于玻璃心,扛不住压力,会很大程度影响孩子的前途。

电影《茉莉的牌局》中有一个情节,女孩在滑雪训练时,觉得疲惫不堪,想要放弃练习。

父亲表面上说,可以,但必须让女儿说出一个“累了”的同义词。

是什么呢?Weak(虚弱)。

那么好了,女孩不愿承认自己“weak”,也不愿意承受“weak”所带来的羞耻感。只好爬上去继续训练,硬抗住身体的不适。

电影《茉莉的牌局》

许多为人父母者或许没有意识到:刻意打击否定孩子,并不是能够让人成长的“挫折教育”。

真正的挫折教育,是在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给予鼓励和建议,有方法有策略地面对困难。并不是人为地制造挫折,凭想象设计一个挫折场景,让孩子在演习中被迫接受折磨。

对于这个现象,美国教育学博士简·尼尔森区分了“自然后果”和“逻辑后果”两个概念。

所谓“自然后果”,是指自然而然发生的任何事,其中没有人为的干预。比如站在雨中,就会被淋湿;不吃东西,就会挨饿。自然后果给了孩子绝好的学习机会;而大多数“逻辑后果”,则是经过拙劣伪装的惩罚,是一种“借题发挥”。

所以与其一边责备孩子,一边替孩子收拾烂摊子,不如把问题的主体还给孩子,将关注点放在解决方案上。

耐下心来,训练孩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并且给孩子充分的机会,锻炼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始终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相关(Related)

尊重(Respectful)

合理(Reasonable)

有帮助(Helpful)

在互相尊重的前提下,就是论事,为解决当前问题提出可行方案,而非借题发挥,做任何没有建设性的指责。

耐下心来,训练孩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并且给孩子充分的机会,锻炼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不仅仅是借题发挥,做任何没有建设性的指责,简单地让孩子感觉事情很糟糕。

伯德小姐希望能够得到母亲的“喜欢” / 电影《伯德小姐》

父母所以为的打击教育,是想要孩子飞向更高的地方。

而无意义的泼冷水,打掉的可能是孩子的自信心、安全感,和原本即将张开的翅膀。

原标题:Selina妹妹当众痛哭:不被认可的人生有多惨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