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舆论场 > 正文
今日评论速览 | 初婚年龄“破”30令人担忧
03-14 10:22:17 来源:上游新闻

3月14日国内主流媒体观点聚合:

初婚年龄“破”30令人担忧

长三角地区多地近期发布2021年婚姻登记大数据。据安徽省民政厅消息,2021年安徽省结婚登记平均年龄为33.31岁,初婚平均年龄分别为男31.89岁,女30.73岁;江苏省结婚登记平均年龄为31.22岁,初婚平均年龄为27.29岁。目前,长三角地区初婚年龄大多在30岁左右。初婚年龄推迟,生育年龄也将相应推迟,显然不利于现行的生育政策,势必影响未来的人口结构。因此,初婚平均年龄“破”30的现状,不能继续“恶化”。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认为,初婚年龄“破”30,“剩男剩女”逐年增长,是必须重视的社会问题。首先,政府部门要采取一系列应对措施,在住房、就业等方面关注年轻人,给予结婚的年轻人较多的优惠政策或补贴,减轻他们结婚的经济压力;其次,也要减轻年轻人婚后的生活压力,比如完善孩童照护机制、降低育儿成本等等,以消除他们结婚的后顾之忧。此外,广大家长也应理性看待,尽量尊重孩子的选择,不要过分地“催婚”,弄僵了与孩子的关系,破坏了家庭的和睦。这样,年轻人没有了后顾之忧,也就不再恐婚,能够在适当的年龄,完成自己的终身大事,广大家长的焦虑也能得以纾解。

研究生招生,能否破除唯分数论?

3月11日,2022年考研国家线公布。除少数专业外,分数线普遍大幅度上涨,有的专业涨幅超过10分。有媒体记者翻阅近年资料发现,考研国家线浮动空间基本在5分左右。对于考研国家线普涨,不少考生感慨“今年考研太难了”,相关话题还上了热搜。对此,需要理性分析。我国研考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考研过热,且严重应试化。本科院校要扭转以学历为导向办学,以此引导学生理性规划人生之路,而不是都去挤“考研独木桥”。

深圳特区报评论认为,引导学生理性考研,首先需要我国高校在保障研究生生源质量和培养质量基础上,发展研究生教育,不能再盲目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否则,必然会刺激考研热并加剧学历高消费问题。在研究生招生中,要破除唯分数论,重视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学术潜能。

其次,应该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提高本科教育质量,而不能再以学历为导向办学。只有高校安于自身的定位,给学生货真价实的教育,才能促进高等教育形成合理的人才培养结构,避免偏离育人定位。

捐款1元收3元“手续费”,网络慈善不能贪婪

近期有多名网友报料称,自己在轻松筹平台上捐款,却被收3元费用,甚至捐款1元也被收取3元。按网友的理解,这一费用是平台收取的“手续费”。其他网络慈善平台或多或少也存在类似问题。

别看网络募捐每笔数额都不大,但汇聚起来就是一笔巨款,哪怕只是从中收取很小的一部分手续费,也很有可能是一笔大数目。网友担心收费会成为某些机构敛财的借口,雁过拔毛,慈善做成了生意经。这就需要透明化运作。一直以来,因为不够透明,信息公开不及时不细致,一些慈善机构饱受社会诟病,进而产生了信任危机。网络慈善应该在透明化运作方面做个表率。网络慈善也需要展现自己的灵活性,根据项目的实际需要收取相关费用。比如,像网友报料的,捐1元也被收了3元的手续费,就很不合理,网络捐款中小数额的捐款占了绝大多数,这么个收法还能有多少资金流入受助者的手中?

钱江晚报评论认为,这些光靠网络平台自律很难让社会信服,需要司法部门出台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规范,也需要监管部门把关,让收费更合理,运行更规范。

年收入50万?家庭教育指导不是“躺着赚钱”

近期,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实施,以及民众对家庭教育指导需求的不断升温,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师市场乱象频出,不少培训广告虚假宣传、夸大宣传,称考这类证书没有学历门槛,1个月可以拿证,时薪达到1000元,年收入可达50万。此外,还有的机构进行非专业家教辅导,甚至违背“双减”政策,出现了变相补课行为。

在2017年人社部发布的140项职业资格中,并不包括“家庭教育指导师”。2016年后,人社部逐步取消了对家庭指导师、心理咨询师等认证。在媒体报道中,一些培训机构的证书也并未得到官方认可。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评论认为,正如全国政协委员胡卫所说,相关培训变成学科“私教护身符”, 一些“私人教师”改头换面,以“家庭教育指导”之名继续行学科补习之实,这违背了国家“双减”的教育改革方针。长远来看,想要避免家庭教育陷入误区,亟待国家强化对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规范,细化相关培训标准,将家庭教育指导纳入公共服务范畴,缓解供需矛盾。

司机“滴酒未沾”被定性醉驾有何警示

据《法治日报》报道,李某在广州某国道上行驶时碰撞防护墙,后被执勤交警查获。经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李某承担此事故的全部责任。经鉴定,从李某的血液中检出乙醇(酒精)成分,含量为167.7毫克/100毫升。后经调查发现李某虽然滴酒未沾,却在开车前喝了大量藿香正气水。李某后因醉驾被判拘役1个月,罚款3000元。

从交通安全方面来看,不管由于什么原因导致血液酒精含量超标,均会让当事人的行为变得冲动、易怒,反应也变得迟钝,甚至出现麻木、嗜睡等症状,不会因为酒精来源于药物或食品就使危害减轻。相反,不少药物还属于复方制剂,除了含有酒精之外,还可能因为内含其他药物而影响人的判断力和应变能力。由此看来,李某因过多服用藿香正气水而被定性为醉驾,一点都不冤。

北京青年报评论认为,李某这次既属于醉驾,也属于病驾、药驾。这个案例不仅对酒驾、醉驾行为具有警示意义,对于病驾和药驾也是如此。对于司机而言,当身体不适达到一定程度,尤其是服用可以影响驾驶行为的药物后,应避免自己开车出行。对于社会而言,防范病驾、药驾的规则还不够成熟,甚至如何定性病驾和药驾也充满争议,这类短板应尽快补齐。

上游新闻评论编译部综合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

举报
  • 精选
  • 重庆
  • 调查
  • 财富
  • 评论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获取验证码
请先完成短信验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