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夜雨 > 正文
头条大赛(第15季)丨龙宇环:父亲的“出诊箱”
2022-07-25 11:00:27 来源:重庆晚报

父亲的“出诊箱”

龙宇环

老家屋里墙角,至今仍躺着父亲的“出诊箱”,那是父亲的百宝箱,也是我儿时的深深记忆。出诊箱保留着对父亲的爱,扎根在我的生命里,流淌在我的血液中,它一刻都不会消失。看着出诊箱,有关父亲的往事如滔滔江河之水,在我的记忆里川流不息。我用思念的笔蘸着记意的墨水,写下这点滴的回忆。

父亲是一名老中医,很早就来到乡卫生院,成为那里最早的一批医生。那时农村缺医少药,为了方便群众,父亲很少坐堂,大多时间都在出诊。出诊箱是那个时代赤脚医生的标配。乡间小路上,经常可以看到一个斜挎出诊箱、手杵歪木棍,戴着老花眼镜的熟悉身影——我的父亲。他走遍了家乡的沟沟坎坎,家乡的每一个村落去防疫治病。不要说大人孩子,就是那些土狗们见了他都会撒着欢儿老远出迎。有时,父亲下乡一转就是好几天,经常是头脚刚进家门,后脚就又被人请去看病,即使逢年过节也常如此。深夜被患者家属叫门吵醒一家人更是家常便饭,我们也都习以为常了。

父亲下乡出诊勤,看病特别认真。遇到危重患者,他有时会几天几夜守在病人家里,直到脱离危险。有的人因为没钱,病好一点就不想再治,父亲绝不答应,甚至发脾气逼着人家治,实在没钱的,他垫付药钱,好在那时药不贵。父亲救了多少命,又解除了多少人的病痛没人统计过,只知道大人孩子一声“先生”,饱含着对父亲的无比尊敬和感激。

在那没电没检验设备的年代,父亲硬是凭着自己精湛的临床医术,怀揣医者的仁心,治愈了无数的病人。曾经有位病人为防治病虫害在田间打农药而中毒,父亲拿自制的药为患者洗胃,守候患者七天七夜直到病人脱离危险。被救患者来我家感谢:“我是你爸爸救的!我这条命是你爸爸给的!没有你父亲,我活不到今天······”

 父亲每次下乡前都要整理他的宝贝——出诊箱。我大概清理了一下:注射器、听诊器、温度计、碘酒、绷带、酒精、各种医用剪刀。出诊箱的外壳如同父亲额头上的皱纹,每一次触摸,都能感觉到他跳动的脉搏。父亲曾经住过的房间,曾经的药房,是那样的熟悉,那里有父亲的影子。仿佛中,我又看到他挎着红色“十”字出诊箱,带着草帽匆忙进出;听到了他接诊病人,几十年不变的大巴山口音;又听见他晚上背诵中药汤头的细语。

谭叔曾边用手比划边感叹地说,“你爸可是个好人,没有你爸,我们这街道某某早就骨头打敲鼓啰,你爸技术好,西医中医都懂,双城、桃花、插旗那么远地方都请他出诊,还经常不收人家钱。”

父亲的出诊箱,是个“百宝箱”。只要病人有需要,它就会变戏法的有求必应。平时街坊邻居有个感冒什么,他会打开来在里面找一找看有没有治感冒的药。若是哪家小孩头上长疙瘩长疮了,他会打开他的“百宝箱”,用碘酒,或用酒精让家长在孩子头上抹一抹。

父亲的出诊箱,也是个“救急箱”。碰到邻居们生病,他打开出诊箱,先给治病,没钱他也不催要。若是遇上比较远的人生病再远他都要去出诊,他比病人的家长还着急。他总是说:“人这辈子难免会遇到难处,只要互帮互助,总能渡过难关。”

父亲的出诊箱,还是个“节约箱”。常常在出诊时,出诊箱中装满他从野外采摘一些中草药,家里到处晾晒着不知名的草根、树叶。他总是说:“这些中草药又不是用钱买的,能治病,还能为病人节约一些钱。”

如今,睹物思人,怎能不叫人感慨万千!

父亲走了许多年了,但我依然保留着他传下来的出诊箱,虽没有金银财宝,但它装满了正气、仁义、和谐。他生前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也让我们终身受益:“人这一辈子够吃够用就行了,千万不要贪心,不要把手伸得太长。”父亲的肺腑之言,我们记心上,也将它作为座右铭。

(作者供职于北碚区纪委)

版面欣赏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

举报
  • 精选
  • 重庆
  • 调查
  • 财富
  • 评论
点击进入频道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网络暴力
获取验证码
请先完成短信验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