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先锋|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心血管外科主任肖颖彬: 在刀尖上搭建温暖“心桥”
07-01 16:32:28 来源:上游新闻


(学习中的肖颖彬)

说起肖颖彬,在30多年的从医生涯中,他获得过诸多荣誉。心血管外科最高奖——中国医师协会“金刀奖”、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10余个奖项肯定的是他的高超医术;“2010感动重庆医者仁心奖”、重庆网民自发评选出的“最受市民欢迎好医生”、 总后勤部“学雷锋先进个人”等说的是他的医者仁心;军队院校育才金奖、带领的科室先后获全国青年文明号、全国三八红旗集体等荣誉,表彰的是他的医道传承;而重庆直辖10年建设功臣、振兴重庆争光贡献奖等众多荣誉则道出了他和重庆同成长,同发展的拳拳深情。

对于外科医生的工作,肖颖彬说:“手术刀的材质是金属,是冰冷的,但是握在我们医生手中时,要用心温暖它!”是的,因为他,襁褓中的婴儿有了触摸这个世界的机会;因为他,十几岁的花季少女重燃了青春的活力;因为他,五十多岁的汉子再次撑起一个家庭的幸福;因为他,70多岁的老者可以安享幸福的晚年生活……患者说他是“神医”,可他却认为自己只是一名 “刀尖上的守护者”:“患者能放心地把自己的心脏交给我们,这是多大的信任,我们怎么能不用心呵护呢?”

“除了工作没有别的兴趣爱好”

你有什么兴趣爱好?这个问题对任何人来说,都不是个啥难题。可是被问到这个问题的肖颖彬在思考了三分钟后,才苦笑道:“我仔细想了想,好像除了工作,还真的没啥兴趣爱好。”

这不假,从15岁进入陆军军医大学学习后,他的所有生活都围绕着医院打转。如今55岁的他,生活圈子还是从家到医院的两点一线,而且宿舍就在医院:“没办法,心脏手术就是要和时间赛跑,有时候哪怕耽误十几秒,患者就有可能失去生命,所以治病耽误不得。我们手机都是24小时开机的,方便有情况随叫随到。”

耽误不得病人,那就只能委屈自己,这是肖颖彬的选择。

(带着“行头”,低头做手术的肖颖彬)

算下来,他有时候一天需要做三四台手术。一台手术,短则三四个小时,长的七八个小时,特别复杂的甚至需要十多个小时。手术专用眼镜片上,是厚厚的放大镜,上端装有小型探灯,还有长长的金属导线,这个重达2斤的头套,是肖颖彬手术时必备的“行头”。弯着腰,低着头,精神高度集中……30多年的手术下来,肖颖彬患上了严重的颈椎病。同事和家人多次催促他去治疗,他总是忙于工作一推再推。直到2009年初,病情加重,才被同事劝送到骨科做了椎间盘摘除术,并植入钢板固定。可就在术后第10天,听到科里收治了一位急需手术的危重患者后,他不顾劝阻,带着颈托,冒着钢板移位的风险,坚持为患者进行了手术。手术结束后,在凌晨的病房里,护士又见到了肖颖彬的身影。“凌晨是患者最容易出现危险的时候,我不放心”,他这么说。

(在门诊为患儿做检查)

怎样辨别一个人是否是外科医生?其实只要伸出手就可知一二。肖颖彬的右手拇指和食指微微弯曲,向内靠拢,在大拇指左侧和无名指中部还长有厚厚的茧结:“常拿手术刀,需要缝针的,这些都是不可避免的,在我看来,这是我最珍贵的军功章!” 

“勇闯禁区要有充分准备”

临床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不是每个医生都能当外科医生,不是每个外科医生都能当心外科医生。心血管外科是临床医学中风险最高、挑战性最大的科室之一,被形容为“在刀尖上跳舞”,而肖颖彬就带领着他的团队一次次 “勇闯禁区”,完成了一次次刀尖上的生命“微雕”。可在肖颖彬看来,外科手术中的勇闯禁区要经过周密设计、专家论证和反复实验,如果没有这些打基础,是决不允许的。

以2000年肖颖彬与“门巴将军”李素芝联手完成的世界第一例高原上的不停跳心脏手术为例,这背后是一群医者的倾力付出。西藏军区总院地处海拔3700米的拉萨,一直被医学界视为心脏手术的禁区。当接到西藏军区总院院长李素芝少将的“协同作战”邀请时,由心外科肖颖彬、王学锋及有关科室专家教授组成的阵容强大的医疗队,带着24箱180余件医疗器械飞抵拉萨。从重庆来到高原,大幅度降温和严重缺氧,使医疗队成员头痛心慌、胸闷乏力。但大家却坚持一边吸氧一边看病历,服着高山病研究中心发的药,查看患儿病情。经过5天的反复论证和充分的术前准备,这才保证了手术圆满成功。

(为连体儿进行手术)

2006年,在为一对出生不到一个月的胸腹相连的连体男婴进行分离手术前,医院迅速组建了专家诊治小组,经过多次会诊,制定了10余个手术方案。随后,在反复论证的基础上,调集了肝胆外科、普通外科、心外科等10余个科室的30余名专家,采用了一套最稳妥的手术方案。最终,确保了连体婴儿分离术圆满成功。

这样周密的准备是肖颖彬多年的习惯。“肖颖彬从来不打无准备之仗”,这是新桥医院多任院长对他的评价。

“做手术不是做病理解剖,而是面对一个活生生的人。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心脏手术人命关天, 99分等于0分!”这是肖颖彬最常跟学生说的一句话。

“团队要发展就得常找差距常练习技术”

如今的新桥医院心血管外科作为国家重点学科,人才济济,近年来年手术量都保持在3000多例,可在1996年,肖颖彬成为心外科科室主任之初,这里仅有5名医生,平均年龄不足28岁,被人戏称为“娃娃科室”,而且全科年手术量不足120例,没有科研课题。科里的年轻人迷惘失落,不知何去何从。

实现这样的巨大跨越,在医院领导和科室的医护人员看来,离不开“爱找差距”的肖主任。

对于肖颖彬的“找差距情结”,很多专家都深有同感。在一次外出开会时,肖颖彬碰到济南军区106医院心外科主任、小儿心脏手术专家乔彬,竟拉着他谈了两天两夜,而让乔主任奇怪的是,肖颖彬讲的都是科室在小儿心脏手术开展方面失败的地方和例子。后来乔主任很感慨:“别人都是讲好的,他们却专讲教训。”而且,科室每年年底,都会邀请学校著名教授对科里的建设情况指缺点、找弱点、把方向,并专门提出要求:只说缺点、不讲优点。

(带着医护人员查房,和患者亲切交流)

有人不理解,这不是自曝“家丑”吗?可是在肖颖彬看来,医生是不应该有要面子的想法的:“只有敢于直面问题、亮出短板,才能真正解决问题,短板也才会不断补齐,总是藏着掖着问题,才是大忌!”

除了“爱找差距”,肖颖彬也身体力行地告诉大家——“外科医生是练出来的”。缝合,是心脏手术的基本功,要想练好这项技术,肖颖彬认为只有“熟能生巧”。为此,他要求心血管外科的医生每天都要挤出时间练习,外出学习、开会必须带上针线,以免“手生”影响手术质量。

工作中虽严厉的他,在日常相处中,却是大家眼中的“暖男”。他会变身医护人员的超级“陪练”、会主动担起照顾不幸去世的科里人员家人的责任……所以,在科里医护人员心中,肖颖彬还是一位“四好”主任——好领导、好老师、好朋友、好兄长。

“我们科室没有一面锦旗” 

走进心血管外科,看不到一面锦旗的影子。心外科的健康宣教栏上,阐明了原因:“我科明文规定:禁止患者以任何形式、任何理由、任何借口向科室的医护人员以赠送礼物、锦旗、红包等方式表达感谢,请大家理解配合。”“在住院期间,我们竭诚为您的治疗和护理提供最优质的服务。谢谢您对我们工作提供支持,您的建议和指正是我们工作动力的来源。”

这得从肖颖彬给科室定下的两条红线说起。

“不收红包是对医护人员和患者的保护”,对此,肖颖彬解释道,“你想呀,本来医生和患者应该是在同一个战壕里共同对抗疾病的,可是如果医生收了红包,在手术中想的是不是要治病救人,而是这一刀下去可是好多钱,那该下刀的就不敢下了,不该下刀的却下,这不是乱了套了嘛!”

不收红包是没错,怎么连锦旗也不收?对此,肖颖彬也有说法,“得了这个病需要花钱的地方很多,再加上很多患者家里也不富裕,做锦旗的一两百元还不如省下来给患者买点好吃的,好好恢复呢!”

(除了不收红包和锦旗,科室还自发设立了爱心箱资助贫困患者)

这也是他从恩师刘欲团教授等科室老一辈专家那里传承学到的。上世纪80年代他进病房时,还能看到不少患者吃酱油泡饭,因为营养跟不上,患者的伤口恢复很慢。那时,医院给医生们发的有鸡蛋票,于是导师就要求科里的年轻医生们拿出一半的鸡蛋给患者,“咱们少吃点没啥事,患者营养跟不上可是要出大问题的。”

如今,科室成为了传承白求恩、雷锋精神的教育基地,成为高尚医德医风和清风正气的一片净地。作为学科带头人,肖颖彬问心无愧: “当患者离开医院时,能对别人说一句我们医院的好,党的好,我就很满足了!”

(文/马甜)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