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慢新闻 > 正文
70岁老兵自建陈列室:南疆军魂在,往事不如烟
05-19 13:28:33 来源:西南大学快点网络工作室

微信图片_20210519130552.jpg

《160师对越自卫反击战纪实》

“2月25日,在我军强大的攻势下,越军弃城而逃。我军顺利占领越北重镇高平市。”“团参谋长刘文顾指令2营6连副连长刘太忠带队指挥6连向敌展开,刘太忠带班……”“480团尖刀6连当即获前指通令嘉奖。战后,刘太忠荣记“三等功”。

1967年至1986年,对于70岁的刘太忠而言,一笔带过的是战场上的血泪,一生铭记的是战友们的容颜。

01放不下的旧物,放不下的回忆

皮革严重磨损的弹夹套,失去了手柄的放大镜,几根上个世纪的腰带,洗净的军装和整理好的行军背包,一本本保存完好的证书与简报,一张张从黑白到彩色的照片,一幅气势磅礴的书法作品、一本厚重的《对越自卫反击战纪实》纪念手册……这些就是刘太忠自建的这间书房大小的陈列室里,作为展品的旧物。

磨损严重的弹夹套是刘太忠多年的老朋友,跟着他一起踏上战场,然后光荣退役。磨损最严重的地方,在固定子弹的贴合处,弹身光滑的表面与皮革进行了数不清次数的摩擦,才留下了清晰的弹痕。

书柜上的腰带是为数不多的战利品,来自刘太忠曾经与战友们踏足的那一片土地。秉承着保家卫国的信念,无数的热血儿郎在南疆拿起武器捍卫着国家领土,将侵犯边境的越南军队驱逐,哪怕付出生命。

微信图片_20210519133028.png

▲对越自卫反击战随军物品

几乎占据了藏品大半数的证书和简报,记载了刘太忠近二十年的军旅生涯。他还保存着入党时的申请书和党员证、立下战功的军功章证书、与妻儿在部队大院生活时的部队家属证件,转业后作为退役军人象征之一的工作证……简报和学习书目上还有着密密麻麻的字迹,算不上什么大家书法,却有着军人的风骨。

微信图片_20210519133033.png

▲刘太忠个人军队相关证件

一间房,三面墙,挂满了照片——有黑白的老照片、有彩色的新合影;有单人照、也有大合影。每一张照片背后的故事,刘太忠都记得无比清晰。

彩色的合影是老战友们团聚时留下的纪念。退役转业后大家各奔东西,留在西南地区的战友们每年总会聚上一聚,聊聊曾经在部队里那些趣闻轶事,谈谈现在或平淡或充实的老年生活。

微信图片_20210519133037.png

▲刘太忠给记者展示军队集体照片

黑白的双人照里,他鲜少向人介绍照片中的自己,却总是提起另一个小战友。照片中的青年意气风发,朝气蓬勃。刘太忠凝视着相片中的青年,神色中满是回忆和怀念:“那是七八年照的,我和张庆山的合照,也是最后一张照片,再后来(他)就牺牲了。”

《160师对越自卫反击战纪实》

“2月25日……战至17时10分,1、2营会合,攻占无名高地四处制高点,机枪连1排长张庆山在战斗中英勇牺牲,另有10余人负伤,我军歼敌一个排。”

左墙上的“辉煌历程”四个大字,是刘太忠另一位转业战友的墨宝。这位战友自幼苦练书法,笔墨也曾作为外交礼物赠予海外人士。这幅字是前不久战友特意从云南寄来送给刘太忠的,收到作品后,刘太忠自己拿着这幅字去找了店家,将象征战友情谊的墨宝精心装裱,挂在了最显眼的位置。

微信图片_20210519133041.png

▲云南战友赠送的书法作品

从柜子里取出近乎全新的纪念册时,刘太忠表现得极为平淡。足有小半个课桌大小的纪念册里纪实记录了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故事,有关他的笔墨加起来甚至没有一百个字,不过是那场国际战事的一员。白纸黑字、寥寥数行,写得尽的是战事,写不尽的是故事。

“还有很多东西没有摆出来,我还整理了好几个箱子的东西在卧室里,有的被老鼠损坏了不能用,更多的是没地方放了。”回看自己建立的小小陈列室,刘太忠颇为感慨,“实在是放不下。”

02一个人的陈列,一代人的故事

刘太忠回忆,最初想要自己建立一个陈列室时,他没什么把握,不过是一闪而过的念头。可偶然与老战友们提及此事,他才发现许多战友都支持他的想法——退伍老兵们需要这样一个怀旧的地方。在战友们的支持鼓励下,他最终决定将老房子里曾经作为书房的屋子特意整理出来作为陈列室。

提及这个陈列室,刘太忠的神色总是柔和的:“我把它整理出来,一个是鼓励自己,二个教育后人。现在的年轻人大都不知道以前发生的那些事情,我们这一代走了,这些事情也就跟着过去了,留下这么一个陈列室,对于年轻人也是一种鼓励和传承。”

“不过里面的东西主要都是我自己的,战友们的只是很小一部分。”解释这个陈列室的物品归属时,刘太忠忍不住“抱怨”了一小句,“本来也有老朋友说支持我,要把一些老物件给我寄过来展览,结果到后面又舍不得,说要不拍个照片给我展览。照片那个东西放着怎么行嘛。”凝望着陈列室的那些泛黄的书页、那些磨破了皮的随军物品,刘太忠解释道。他总是觉得实物的质感与震撼总是一张数码图片难以企及的。

微信图片_20210519133046.png

▲狭小的陈列室

美中不足之处,就是这间陈列室确实小了些。因为是用的居民住房书屋改造,即使刘太忠和爱人一同将陈列室归纳整齐,也始终显得拥挤。

“我也想过,要不把另一个小区里大一点的那套房子专门用来做陈列室。不过一来只是自己和朋友怀旧,没必要搞那么大;二来那个小区交通和生活远远没有这儿便利,到时候老朋友聚一起想出去吃个饭都找不到饭店。”相较于宽敞但陌生的新式居民楼,刘太忠更喜欢他熟悉的重庆老楼房。

03少年从军,立根铸魂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对于所有人而言,都是一段艰苦奋斗的岁月,刘太忠的生与长都在这二十年里。

1961年,年幼的刘太忠遭遇双亲的离世,不得不跟着比他大了十几岁的姐姐来到重庆,投奔当时在运输合作社拉人力板车的舅舅。没过多久姐姐嫁在了重庆,他也就此在重庆扎下了根。

只读过小学二年级的他跟不上学业,早早地辍了学讨生活。少年的刘太忠在生产队做过轻松的活儿,十六七岁身高也不过一米五五,体重刚过八十斤。正巧那几年掀起了一股参军热,政府、社区因他孤儿的身世多有照顾,破例让原本体质测试并不合格的他踏上了军旅,从重庆前往云南边疆。

部队是一个大学院,文化水平低的刘太忠在部队里成为了“扫盲”的重点对象,他和许多不识字的队友一起识字写字、背诵暗号,他的文化水平慢慢从高级小学提升到初中程度,他也早已不再是那个读信都认不全字的小孩儿了。

刘太忠无比庆幸自己在部队没有放弃学习,也感谢前辈们对他这个新兵的诸多照顾:“背那些暗号就像是唱歌一样,有的长有的短,不同的指令节奏也都不一样,好几百个暗号你只能一个个慢慢背下来。不过我记性还可以,倒也都记住了。”

微信图片_20210519133050.png

▲刘太忠给记者讲述证件来历

近二十年的军旅生涯成为了他一生的重要印记,守过边疆,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磨砺着他的根骨。即使已到古稀之年,他的脊背依旧笔挺,黑色的皮衣穿在身,在部队锻炼出的精气神让他看起来最多六十出头,丝毫没有年老体弱的颓势。

“那句话怎么说的来着?共产党员是块砖,哪里需要往哪里搬。”刘太忠手捧着极具年代感的搪瓷杯,上面还绘制着鲜艳的图案。部队于他而言,是国也是家。

04军魂不灭,薪火传承

三件陆军军装常服被刘太忠挂在了离国旗最近的位置,他将资历章都别在了唯一的一件夏季常服上。每当有人让他把资历章别在长袖常服上的时候,刘太忠总会笑着解释,这两件几乎一模一样的军装,其中一件长袖常服是他本人的,另一件则是属于他儿子的。 

子承父业,儿子跟着刘太忠在部队大院长大。自幼耳濡目染,他在读完高中后选择了与父亲一样穿上军装,成为一名军人。

“这个陈列室里我孙子也回来看过了,他现在在上海读高中,本来也和我说想要当兵的。”聊到家里人,刘太忠也流露出一抹笑意,“当时我还说好,那我们就一家三代军人。结果他妈妈有另外一些安排,这个愿望就暂时搁置了。他打小也喜欢听我说这些故事,还说要不是整理陈列室的时候还在上海读书,肯定是要来帮忙的。”

从一开始只是作为老兵的怀旧场地,然后变成家风传承的承载地,最后演变为想要让年轻一代学习党史和军魂的文化基地。刘太忠始终不后悔自己做了这件事:“这个陈列室,最初只是想作为自己与战友的回忆载体,并鼓励后人,但是做完之后我又有了新的想法。现在的年轻人总是缺少了一些这样的教育,尤其是有心来参观学习的更少,如果有学校组织愿意来参观学习,也可以通过社区联系我,欢迎年轻人来学习党的精神和文化。”

(记者:彭诗琪 何睿)

总策划:刘丹凌

指导老师:刘丹凌 杨绍婷

联合出品:上游新闻 西南大学党委宣传部 党委网络工作部“快点”网络文化工作站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

举报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获取验证码
请先完成短信验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