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00公里穿越16国:重庆交大毕业生非洲骑行回国,自制纪录片《野好》
01-29 19:57:15 来源:上游慢新闻·重庆晚报

袁江磊非行骑行回国的纪录片《野好》,2月3日将推出第一集

“见世界,其实是见自己;观世界,总有世界观。”这是袁江磊旅行结束的最大感受。

如今,袁江磊暂时回归原本的生活,他不知道自己是否会再次出发,但他很感谢26岁的自己。

纪录片《野好》

2月3日首推,今后每周1集

2014年,重庆交通大学毕业后,袁江磊在贝宁孔子学院经历了两年支教生活

大学毕业以后,袁江磊很少回重庆。前几天,他回来了,为了剪辑骑行纪录片的事。

从非洲骑行回国,他也成了重庆交通大学的校园红人,校友们几乎无人不知他骑行的疯狂。很多人以为他就是骑着玩,而他,有更重要的目的:发现故事,记录故事。

1TB(1024G)的容量,是他一路骑行所拍的素材,2月3日,纪录片《野好》将推出第一集。

“《野好》这个名字,是在和朋友闲聊时定下来的。关于《野好》,我打算每周更新,内容包括视频和图文。”说出这话的时候,袁江磊深吸口气,2月3日推出的第一集,片子还没剪好。1月28日晚,他在微信公众号上推出了预告片,阅读和转载量达到空前最高。

骑上矿石火车去西撒哈拉,这种刺激不想再体验。自拍一张,成炭黑了。

“推出预告片,也算是逼上梁山,逼着自己把这件事要做下去。”1月29日,北碚区步行街一家咖啡馆,袁江磊如约而至。他随身拖着行囊,在赶回老家浙江前几个小时,为上游慢新闻-重庆晚报记者分享了一路骑行的故事。

从非洲到亚洲

骑行16000公里,穿越16国

第一次遇见拿枪的人,吓坏了;后来得知,他是打猎,不是抢劫。

2014年,袁江磊从重庆交通大学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毕业,然后去了非洲贝宁教汉语。那是他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月薪8000元(折合人民币)。两年下来,省吃俭用攒下10万多元,这成了他之后骑行穿越的资金后盾,一年骑行,花了6万元,还有剩余。

“两年的教学生涯结束。在回国前夕,我想,要不,从非洲骑着单车回中国,顺路看看这一路上的各个国家?没再细想,这事儿就这么定了。”从小独立惯了的袁江磊,并不是个说走就走的冲动人。骑行穿越,记录文化的梦想,早就有过。2013年,还在读大学的时候,他从成都出发,花一个月走川藏北线骑行到拉萨。

2016年9月,一个人,一辆单车,一台相机,一顶帐篷,从非洲贝宁启程。在骑了整整一年之后,从非洲到亚洲,车轮滚过了16000公里,走了16个国家。

多哥北方的日落,一路上,夕阳陪了很多次。

从非洲回国,或许不少人觉得乘坐飞机都很遥远,为何选择“龟速”?袁江磊说,很多人以为这是现实版“荒野求生”,但事实上并没有。

袁江磊遇到了很多意料之外的事:没想到风景美到让自己不想再往前骑,没想到会有九死一生的时刻,没想到会遇到那么多有趣的人,没想到骑行结束后还胖了10斤······

没得过大病

一场疟疾昏迷近4小时

出发前和贝宁友人的合影,一路下来,拍了人生当中最多的合影。

出发前,袁江磊做了评估,不太担心人身安全,主要担心霍乱、疟疾以及签证问题。

骑行第36天,他到了布基纳法索,住在当地村庄的草棚旁,铺上地席、蚊帐。

“醒来蚊帐里钻进不少蚊子,拍得巴掌都是血。”袁江磊回忆,按照既定计划,他在骑行到离村子大约30公里的地方,呕吐无力,怀疑自己得了疟疾,吃了药也没见好转。只有给当地朋友打电话求助。

几内亚,荒草地,美到想自拍;这路上,拍了人生中最多的自拍。

旅行中会到哪些地方,这些地方有哪些是朋友的朋友,只要能联系上的,袁江磊都提前做了功课。也正是有这些准备,在遇到疾病、困难的时候,能第一时间找到帮助的人。

当天,给朋友的朋友阿巴斯打电话,对方热情地到30公里外的地方来接他去了医院,然后接回家疗养。“在他家躺了4个小时才苏醒过来。这辈子也没得过这么重的病。”袁江磊说,一路上,他遇到的好人很多。曾经有骑友告诉他,到了一个地方,哪儿也别去,就去找村长,村长就是“活地图”,同时也能搞定很多意想不到的麻烦。

塞内加尔,赶海的人,当天,吃到了最鲜的鱼。

“还真是屡试不爽,我到过30多个村长家睡觉,他们都很友好。”在贝宁工作2年期间,袁江磊说,自己掌握的“非式法语”,帮了他大忙。不少西非国家的村民听到他有地方口音,会主动邀去家里吃饭和过夜。

骑上矿石火车去西撒哈拉

这种刺激不想再体验

尼日尔河,河豚鱼。

《野好》预告片上的主图,袁江磊穿着红袍,头上裹着头巾,整个鼻子黑乎乎。原以为是骑行路上紫外线太强,晒黑的。他解释,这是爬上从毛尼塔尼亚到努瓦迪布的矿石火车后,自拍的一张。当时自己也被造型震惊了。

他说,因为签证日期的问题,如果那段距离选择骑行,时间会来不及,只有骑上矿石火车。

火车应该是晚上6点,结果晚点到9点。“在外面等火车时,一个宪兵说车到了叫他,等我通知他车到时,他居然跑了起来。”回忆那段经历,袁江磊摇摇头,至今仍觉得惊险:爬火车这种刺激不想再体验。

因为载人的车厢离正常的停车位远,很有可能会赶不上。情急之下,他把行李放进装有铁矿石的车厢里。“恰好看到车厢顶上有牧羊人,赶着羊群,便请他帮我一起把行李放进车厢。后面的事情我发誓这是一辈子经历过最刺激的。好不容易找到人,可以帮我把行李放进装铁矿石的车厢里,就在递交最后的自行车那一刻,火车居然启动了。”袁江磊说,刚交到对方手上,还没交接稳妥,火车动了。他连忙背起相机包扒上火车。

科特迪瓦,亚穆苏克罗和平圣母教堂,极其圣洁极其美。

“我无聊地数着车厢,一共96节,加上几个火车头就有100节了。当天晚上,枕着随后会被运往中国的铁矿石,抬头仍是满天繁星,眼前和身后是一群群绵羊,虽全身沾满了灰,但觉得特别幸福。”

完成纪录片后

将开始找工作

这是袁江磊第一次睡在村长家,后来路上,到近30个村长家借宿过。

去年9月骑行回国。这几个月,袁江磊一直忙着做同一件事——制作个人骑行纪录短片。

“我一路拍了800G视频和300G照片,这里面的故事多到数不清。”按照他的设想,《野好》共更新28集,每周推出一集,也算是给这次跨国旅行画上完美句号。

阿富汗和塔吉克斯坦交界,瓦罕走廊美到耽误行程。

“见世界,其实是见自己;观世界,总有世界观。”这是袁江磊旅行结束的最大感受。

对于未来的工作,袁江磊打算等忙完纪录片再考虑。他的就业有两个方向:一是从事户外影像类工作,比如拍旅行、攀岩、登山等。二是贸易这行,跨国骑行,一路走来,袁江磊也发现自己在跨文化交际方面的能力挺强。

摩洛哥山谷推车

这次骑行结束,并不是终点,袁江磊不确定自己是否会再次出发。“下一次,我希望骑行穿越南美,将是另一部纪录片。”

一趟跨国骑行

专门微信群提供援助为他打call

帕米尔高原骑行

骑行出发前,袁江磊身边的亲朋好友,有的为他打气鼓劲,也有的泼凉水……但他意已决,谁也改变不了。不能改变,大家只求顺利平安。

徐磊是袁江磊认识多年的骑友。徐磊告诉上游慢新闻-重庆晚报记者,骑友们为他组建了微信群,由最初的几人,扩展到了200人,这里面的人不仅有骑友,还有江磊的校友,还有在非洲当地工作的中国人,当地的土著民等。

亚美尼亚美景,一路上这样的美景,让你不想前行,挪不动腿。

“你认识的,我认识的,只要大家都有点联系的都拖进来了。基本上到哪儿都有朋友,比如得了疟疾那次,也是朋友的朋友介绍,才认识了阿巴斯,那天给他打电话救了我。这些可能连面都没见过的朋友给了太多帮忙,很善良。”袁江磊说。

土耳其路边的管道中,曾露宿一晚。

在国外骑行,袁江磊经常会写旅行日志,将所见所闻所感写下来,传给朋友徐磊。徐磊第一时间帮他在公众号上编辑更新,给他的粉丝们报平安。

一路上,吃了太多“黑暗料理”,想念重庆火锅。

“知道师兄要去非洲骑行,我们都为他点赞。”陈竹是重庆交通大学2016届毕业生,从前年开始,公众号上发出的每篇骑行文章,她都不会落下。她说:“远行,在路上,这是我们不少人的梦想,但都没他勇敢。”

1月29日,袁江磊离开重庆

上游慢新闻·重庆晚报记者 周小平/文 受访者供图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