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 > 正文
那个微信发“嗯”的人,已被踢出群聊
06-21 23:16:19 来源:光明网微信公号

光明网微信公号消息,白天在线社恐,深夜微博蹦迪,不知是多少人的真实写照。

有人说,社交网络拉远了人与人在现实中的距离,让人们只会在网上交流。

虽然避免了面对面的尴尬,但网络无处不在的“潜规则”,也让人产生了诸多尴尬。

比如人们在工作时最讨厌的事情莫过于同事“收到消息不回复还发朋友圈”。

还有一些人,习惯用“哦哦”“嗯哼”结束未完成的对话,让别人想接话都不知道接什么,成为“话题终结者”。

接不下去 / 微博截图

不过并不是所有人在面对“敷衍”时,都能一个忍字为大。

有时候,回复有多冷淡,后果就有多严重。

前些天,有职员发了个帖子。

说自己只是回复了老板一个“嗯”,就被老板批评:

“和领导或客户都不要回复‘嗯’,这个是基本的微信礼仪。”

“嗯” / 职员发帖时提供截图

这位职员表示不能理解,感觉得不到尊重,准备辞职。

老板说什么就是什么吧 / 截图

潜台词很明显:大家都是出来混的,凭什么我要委屈自己惯着你?

可惜这一次,发帖者没得到大家的同情。

这么好的老板不珍惜,等啥呢 / 截图

有人说,老板这么做也是为他好,且不说老板之前就提醒过,这次也没严厉批评,只是合理提醒一下。

还有人说,老板没毛病,别人这么回我,我即使不会明说,也会在内心锤爆他的头。

相较于认为是老板太过玻璃心,更多人觉得是职员自己的锅。

微信聊天,满地都是雷

常常听到女生吐槽自己的男朋友:

“工作太辛苦,和男朋友倾诉了一下,结果他冷淡地回了一个'嗯',我是不是该分手了?”

很多时候,从聊天字数可以看出一个人对谈话的重视程度。

放在职场上也如此。

在实行扁平化管理的公司,平易近人的领导可以忍受你开那么一两个无伤大雅的小玩笑。

不过在领导打的字数明显多于自己的情况下,回复一个“嗯”字,很可能就会触碰到了“职场禁忌”。

没有人会惯着你 / 微信评论截图

还有人,因在工作中发了一个“OK”的手势,被公司开除。

群里有人说:“这就是你的收到?收到回复收到,这点规矩不懂吗?”

发了一个表情被开除 / 截图

虽说这般不近人情的公司不要也罢,在工作中没必要低姿态做个“舔狗”。

但一句“收到”,包含了太多学问。

详细的回复,可以缩减时间和解释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简单来说,详略得当的复合句>条理清晰的简单句>精准的具体单词>敷衍的单个字。

比如,当领导问你“明天的行程是否安排好了?”

如果回复“明天的行程安排已经邮件发给您了,您看下如果我有忽略的地方,我马上进行补充。”  

相较于“嗯”,起码领导知道你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而不是踹一脚动一步。

领导也可以在最快时间内,获取自己想要知道的信息。

问啥答啥,要不是知道你是下属,还以为在和一个网络客服人员对话。

虽说每个人的语言习惯不同,想在职场上获得好印象,还是要考虑别人的感受。

“嗯”和“嗯嗯”千差万别

“嗯”字成为职场用语雷区,其实跟语言学和心理学也有关系。

如果说“嗯”是冷淡的表现,“嗯嗯”显得相对温暖。

这是因为叠音激发了我们的婴儿图示——人们对具有婴儿特征的刺激会形成一种特殊的心理表征。

网上流传的段子“济南就可以了呗,还济南南”,让人产生一种萌感 / 网友视频截图

孩子在初学语言的时候,总会不自觉地使用叠声词进行强调。

同理,袜子就是“袜袜”/《学外语》优酷截图

如同马三立和张庆森在对口相声《学外语》里说的那样:

小孩说话学不明白,就会两个字两个字地往外蹦。

所以,聊天中回两个叠音字,让人感受不到攻击性,给人安全感。

小孩学不明白词就会下意识叠字/《学外语》优酷截图

反过来说,聊天中回复一个“嗯”,虽然简洁,也容易让人误解。

没有人情味

对方回复的字越少,你就越会觉得对方态度冷淡,对话题也没什么兴趣。

同样的道理,还有“哦”、“好吧”、“行吧”……

别人兴高采烈地跟你分享心情,这时回复一个“哦”,瞬间将话题推向终结。


尤其是对混迹网络的人来说,“哦”和“滚”有时直接划等号。

其次,字数越少,也是越“忙”的意思。

对于其他人表现自己“忙”,有时会产生一种奇怪的心理反应:

你忙,我不忙?

高高在上

在衡量自己忙不忙的时候,相当于把对方放到了跷跷板一端——如果对自己没什么价值的人,不忙也是忙;对自己有价值的人,再忙也是不忙。

忙的潜台词是:我的时间比你的时间更值钱,给人一种“我的地位比你高”的感觉。

在职场中,领导总是来做最后总结,不会长篇大论一条一条跟你捋接下来要做的事情。

所以,回复一个“嗯”,会让人产生一种忙到不想理你的感觉。

你懒得搭理领导,领导怎么想?

降低主观能动性

在职场中,不同的角色之间通常存在补偿关系。

一般来说,高能力的人,往往更多展现自己的工作能力;

低能力的人,则要尽可能展现高热情,态度也要更积极。

作为下属,用“嗯”这个字来回复,就相当于将自己的低热情表现出来。

领导看到,即便表面不说,心中对你的印象分也可能会降低。

 一个人是否成熟,就看他怎么聊天

好好说话,可以减少不必要的争执和矛盾,缓和气氛,给人带来愉悦感。

当然也是高情商的一种表现。

前段时间小S在《我们是真正的朋友里》向阿雅吐露心声。

年过40岁,希望能有自己的作品,可电影不受好评,自己想做的事情一件也没有成功。

阿雅只用了一句话——“这个时代只会有一个徐熙娣”,就安抚了接近崩溃的小S。

好好说话是一种温柔 / 截图

同样一句话就能解场的还有贾玲。

《王牌对王牌》提问环节,姚晨被问到:“你的嘴变小了,你是不是整容了?”

女明星面对这种话题,一般都比较敏感。

贾玲迅速站出来:“你是不是说话尽量说收口音?就跟我有时候知道自己胖,一般都侧着站。”

简单的一句玩笑,瞬间缓解了现场的尴尬。

贾玲高情商救场姚晨 /《王牌对王牌》截图

会聊天,不仅是一个人的修养,也是一个人工作能力的体现。

电视剧《都挺好》里,蒙总病倒,苏明玉亲自到公司的二分厂找黄厂长向他分析现下情况。

虽然蒙总的病情还不明朗,但她保证无论如何,分厂的利益不会出一点损失。

苏明玉简单的反馈后,二厂长没了多余的担心。

有理有据,十分能让人信服 /《都挺好》截图

一个有良好职业素养的人,能在一项任务里,按照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行动(Act)这四点,进行可控的闭环思考。

说简单些,就是靠谱。

除此之外,完成一次完美的工作对话,还要遵守微信礼仪:

说正事有正事专用句式

说正事最好直奔主题,而不是把一句轻飘飘“在吗” 甩到对方脸上。

职场使用微信的要义在于高效和迅速——明明有事却只跟对方说一句“在吗”, 不仅浪费时间,也会给被问的一方带来更大的压力。

因为信息不对等,你接下来要说的话可能存在未知的风险。

因此,会用微信聊正事的人,能把信息交待清楚:

谁(Who)、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事(What)、为何(Why)、过程如何(How)。

不仅是新闻六要素,也是将事情全面表述出来的最直接句式。

详略等当,才能让对方掌握信息,节约时间。

发语音要分场合

现代人打开微信最讨厌的事情,除了领导的新需求,就是收到了一堆长达60s的语音信息。

没有任何前情提要,点开前就陷入了“薛定谔的猫”理论:

你永远不知道对方的语音是不是重要信息,它有可能是,也有可能不是;

但只有当你点开并坚持听完了,才能知道答案。 

有时,七八条语音凑在一起,转文字也不知道对方想要表达什么。

别说是不方便接收语音消息,就算方便,愿意打开的人也是越来越少。

会聊微信的人,永远都会从对方角度考虑问题。

不论面对面的交流,还是隔着屏幕缺少肢体和表情语言的辅助。 

尊重对方的需求,往往就能收获到最好的答案。 

给别人发微信要考虑到对方看到这条微信是什么反应,请求会不会超出对方的能力范围、耽误对方太多时间。 

久未联系的朋友,如果需要对方的帮忙,如何“委婉又不失礼貌”地提出需求,让对方更容易接受?

懂得尊重的人,不是那种十年没见,上来就跟你说“我下个月结婚”“孩子三个月后满月酒你看你来不来”的老同学。

不给对方添麻烦,才是最不可缺少的温柔。

原标题:那个微信发“嗯”的人,已被踢出群聊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