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 > 正文
宁夏白芨滩治沙记:每年推进2万亩,沙洲变绿洲
08-16 14:27:36 来源:上游新闻

1_副本.png

△8月15日,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航拍/徐浩伦

秋阳似火,8月的宁夏,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但对于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党委书记王兴东以及职工来说,是一年中扎草格防沙固沙最好的季节。

“60年以来,特别是2008年以来,我们以每年2万亩的速度治沙播绿,把沙漠推远了20公里,构筑起了南北长61公里、东西宽20-30公里的乔灌草相结合的绿色屏障,人工促进自然修复成效显著。”王兴东说。

8月15日,由上游新闻(全国新闻热线:M17702387875@163.com)参加的第十四届全国网络媒体宁夏行采访团走进白芨滩,探访当地防沙治沙。

上游新闻记者了解到,在三代白芨滩人60年坚持不懈地防沙治沙下,我国四大沙地之一的毛乌素沙漠南移西扩的脚步被有效遏制,浩瀚沙漠中筑起了一道长达近百里的绿色屏障,不仅使得昔日“沙洲”变“绿洲”,也实现了治沙致富齐步走。

2_副本.png

△白芨滩南北长61公里,东西宽20-30公里乔灌草的绿色屏障。航拍/徐浩伦

一年2万亩,三代人铸绿色长城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天上无飞鸟,地上无寸草。”白芨滩林场地处毛乌素沙地西南边缘,位于宁夏银川市以东的沙山区,面积8.18万公顷,这里生态环境恶劣,治理前是一座座流动沙丘,植被覆盖率不到10%。

上世纪50年代,毛乌素沙漠一路南侵,一度逼近西侧黄河不到5公里处,漫天的风沙时刻威胁着银川,周边城镇村庄更是饱受危害,随时面临被吞噬的危险。为了保护母亲河,1953年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前身——白芨滩林场成立,迈出了毛乌素沙漠南缘生态治理的第一步。

王兴东说,从1953年建场至今,三代治沙人艰苦创业,治沙造林63万亩,控制流沙面积近100万亩,在毛乌素沙漠西南边缘营造了一条绿色屏障,有效阻止了毛乌素沙漠南移和西扩。

如今,60多年过去了,这条绿色长城如同一座屏障,将毛乌素沙漠南缘沙丘与黄河隔离开来,不仅庇护着宁夏引黄灌区的万顷良田,也迫使沙漠后退了整整20公里。

这样的壮举背后,是白芨滩三代人的艰辛。

“走在路上道路全被沙子埋,双脚丈量崎岖路。”王兴东说,当时的白芨滩人背着麦草、稻草趟出路,再在在路的两旁,用麦草、稻草在沙地上,扎出长宽各一米,深二三十厘米的草方格,然后在其中播种,三年后,如果沙地上生出沙结皮,流沙算是被固定住了。但有时千辛万苦埋下的草方格,一夜间会被风沙埋没,只能不停地重新补种。

后来,治沙人探索出“引水灌溉治沙”“林农牧”立体开发等模式,特别是2000年以来,随着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成立,白芨滩的治沙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林场改变过去“一季造林、成活靠天”的传统治沙模式,创造出了扎草方格治沙的成功经验。

“过去造林主要在春季,因为干旱,成活率非常低,植被覆盖率不到10%。后来,我们改变过去“一季造林、成活靠天”的传统治沙模式,植树主要放在7月到9月这三个月,因为这个季节宁夏雨水多,成活率自然就高。”王兴东介绍。 

现在的白芨滩保护区,森林覆盖率达到40%以上,多年不见的野兔、狐狸、七彩山鸡、呱呱鸡等上百种动物,以及芦苇、珍稀濒危植物沙冬青等306种旱生沙生植物又重新回到这里安家落户。保护区的工作人员说,生态得到了改善,今年雨季雨水丰沛,沙区大大小小的沙丘都绿了。

3_副本.png

 △白芨滩的职工住宅。图片来源/宁夏新闻网

沙漠淘金,实现治沙到致富双丰收 

“资金困难的时候,栽上一棵树需要浇水、管护,如果死了会造成重大损失,很多天回不了家,回去以后身上都是沙子,头上是沙子,耳朵、眼睛是沙子,那时很困难、很穷,澡都不能洗,呆半个月,一二十天回家全身都是沙子。”白芨滩防沙林场前任党委书记王有德曾这样描述治沙的困难。

王兴东表示,防沙治沙投入巨大,一亩地的治理需要上千元的投入,一段时间,林场资金严重缺乏,生活十分艰苦,职工们住在土坯房中,住房难、看病难、子女上学难。

怎么办?

几代白芨滩人在与沙漠的无数次较量的经验中,他们探索出“六位一体”防沙治沙发展沙区经济的模式,以林养林,以林促林,在沙中淘金,想方设法提高治沙的经济效益。

2015年,保护区被国家林业局确定为“国家沙漠公园”试点,白芨滩借此机会大力发展生态旅游,进而实现了治沙向综合发展的转变。之后,当地开始大力推行以家庭、联组或个人划片承包机制造林。得益于机制创新,林场职工积极性被激发出来。过去全场每年完成治沙造林3000亩,现在每年完成3万亩。

此外,这里先后成立了3个绿化造林公司,承揽绿化工程,每年创收4000多万元,将近千万元的利润反哺治沙造林,为先进治沙技术的推广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当地还建起了机砖厂、预制板厂、建筑工程队,在沙漠边缘引水推沙造田,发展果园5000亩,开发苗圃5000亩,建设温棚243座,固定资产由原来的40万元增加到1亿多元,林木资产由原来的500万元增加到6亿多元,成功走出一条“以林为主,林副并举,多种经营,全面发展”之路。

2017年8月18日,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沙漠公园在白芨滩大泉基地揭牌, 而在其内,一座反映新中国成立以来,波澜壮阔的防沙治沙史的全国防沙治沙展览馆也拔地而起。

资料显示,白芨滩林场职工收入增速连续保持在12%以上,2017年人均收入突破6.7万元,实现了沙漠绿、职工富、场子活的目标。

上游新闻见习记者 杨锐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