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富 > 正文
最成功的A股套现大佬离世,精英敢拼更要惜命!
11-20 20:38:45 来源:上游新闻综合

11月20日消息,私募圈痛失一名大佬。

据中国基金报报道,国内知名私募人士刘宏因罹患胆囊癌扩散,于2018年11月18日在上海离世,享年54岁。

刘宏从业超过20年,业界知名。1994年,刘宏先生创办了第一家公司——深圳新德利公司,是国内第一家数字化财经信息服务提供商,并事实上树立了国内证券信息电子化的行业标准,其主营业务后来演化成了众所周知的“F10”。1996年,刘宏在上海成立了上海新德利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并领导开发了国内最早的程序化交易系统。并在之后先后创立博弘投资及数君投资。

 

学历最高的搬运工

1984年刘宏在南开大学化学研究生班毕业后,担任了青岛海洋大学水产系的化学讲师。

1989年,刘宏携家带口来到深圳,然而,现实的残酷直接给了他当头一击,因为就业岗位紧缺,他只好先做起了搬运工。他笑称自己是当时学历最高的搬运工。

后来,刘宏当过一段时间股评家。

那时候,沪深证券交易所刚成立,投资者普遍缺乏经验,急需大量的市场信息和操作指导。刘宏在随后几年中很快成为当时赫赫有名的股评家之一。据刘宏自己说,当时他的文章几乎一字不改地全文刊登在《证券市场周刊》、《中国证券报》等主流财经媒体上。他说,就靠卖字糊口,一个月也能赚上5000元。然而,股评家这个行当很快就恶名昭著,刘宏选择了急流勇退。1994年,刘宏创立了国内第一家证券资讯服务商新德利。

1999年,刘宏在将公司做到1/3市场占有率后卖给了世纪金源,并来到上海。

2000年,他成立上海润金数码科技有限公司。此后,因看好创新的金融产品,刘宏于2003年8月成立上海博弘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并将公司业务明确定位于中国内地市场特有机会的数量化投资。于是,中国内地诞生了第一家专注于数量化投资和程序化交易的投资机构。

不难发现,刘宏在很多地方都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如从国内第一代股民到证券资讯电子化的创始人,从最早的电子商务摸索到后来创建国内第一家市场中性对冲基金。

 

最成功的的A股套现者

博弘投资的第一只套利基金自2005年2月上证ETF指数推出后开始运作,截止到2007年10月底累计实现收益192.92%。

在一个股指翻了五倍的超级大牛市里,这一收益率似乎不值一提。

但是如果注意到2005年该基金在指数下跌20%的情况下却获得47.7%的盈利;以及在2007年“5·30”暴跌中,基金收益率依然稳定维持在150%左右的高位,收益率几乎不受股市涨跌的影响。正因为这一点,在《私募英雄》一书中,他被认为是最成功的A股套利者。

博弘投资的第一只套利基金BEAF自2005年2月上证ETF 指数推出后开始运作。从那时起,刘宏管理的私募基金就开始每年利用各种指数基金和一揽子股票进行交易,第一年就在上证ETF指数下跌20%的情况下获得47.7%的赢利。这只基金为他们创下不少辉煌,在深圳100ETF上市的第一天,他们用程序化交易系统进行套利交易,在2个小时内获利40%以上。公司资金管理规模最大时达到7.8亿元人民币。

2005年、2006年、2007年3年收益分别达到48%、55%与28%,这些数字的绝对值相对2006年、2007年的两个牛市似乎并不令人兴奋,但就他们的投资业绩对应的Beta系数(Beta系数用来表征收益与市场的相关性)几乎为零而言,可以说十分不易。

 

曾是A股定增大王

刘宏在证券市场摸爬滚打20余年,其为市场所知更多的是博弘数君总经理。而博弘数君为市场所知则是因为该公司在2010年底发行的类指数化定增私募产品,创新地引入主基金和子基金模式,不断提示产品规模,2011年上半年收益出色,资产规模一度达到30亿元,刘宏和博弘数君的市场关注度也大大提升,引发市场潮流,一大批定增私募产品跟风出现。

2011年上半年,“傻瓜式投资”战胜了大部分主动型私募基金和公募基金。

数据显示,分别成立于2011年1月、2010年11月的博弘定向2期、博弘定向1期2只定向增发指数型私募基金,各以43%、33%的涨幅位列非结构化阳光私募业绩冠、亚军,领先第3名达10%。

不过,2011年下半年开始市场持续下挫,博弘数君定增产品也难以幸免,净值大幅下滑。今年随着以创业板为代表的市场有所回暖,博弘数君定增产品净值有所回升。

2013年,刘宏离开博弘,自称有点累。据了解,刘宏的离职或与大股东的利益分配有关。虽然是博弘数君的总经理,但刘宏在博弘数君的股权占比只有30%,大股东孔伟华股权占比为70%。

2014年的时候,刘宏重出江湖,深圳前海注册了一家名为“深圳好菜鸟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的私募基金。

而在他的官方认证微博上,也写着好菜鸟投资董事长。

最新的一条微博是他的生日,定格在了11月13日。

而刘宏的另一家公司摩旗投资,官网也变成了黑白色。

 

多位金融人过早离世

不久前,一位基金从业10年刚转做卖方的研究员,近日在家中猝亡,年仅36岁,令人扼腕叹息。

“当天晚上九点,他回家以后告诉太太,自己很累。太太早上8点醒来,发现其身体已凉,送去急救,已经回天乏力。四十分钟后,医生宣布他疑似心梗或者脑猝死。”

今年以来,已有多位年轻的金融从业人员过早离世:

今年3月,中邮基金灵魂人物总经理周克因心脏病突发去世;

4月,37岁的银华基金投资经理张林昌因病医治无效离世;

5月,网信证券上海投资银行部总经理陈锦旗在公司加班期间猝然离世;

7月,招商证券研究发展中心研究总监、董事总经理杨晔周末在家中离世。

其中,多位过早离世的金融行业人士,都从事买方投资或投资银行等。基金行业,基民看重基金经理的排名和短期业绩,基金公司内部的绩效考核,几乎也都和基金经理的年度业绩排名直接挂钩。

金融行业的人长期脑力劳动强度大、生活不规律、缺少运动等,心脑血管病就成了生命的最大威胁。

刘宏的挚友回忆,他爱好独处、沉思和嗜烟酒,聚会时常有豪饮,只是突然间霜白的板寸,或泄露了不为人知的艰难。

“每天做个孩子王,经常蹲下来倾听那些开心或假装不开心的童声,我希望我每天都能保持清醒,也希望我能告诉孩子们的体悟和选择建议,不会因为日后自己亲历生命的无常而迷惑。明天或者未来的任何一天,都不值得我们牺牲今天的健康、快乐去换取。”刘宏的挚友感悟。

 

综合:中国基金报、券商中国、财经天眼等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