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舆论场 > 正文
上游评论速览 | (1月14日)中纪委:守护好社保“养命钱”
01-14 11:13:30 来源:上游新闻

中纪委:守护好社保“养命钱”

收集死亡人员社保卡900多张,通过待遇续发、待遇补发和待遇调整等方式,共套取并贪污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1700多万元……日前,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公布了一起某县千万元社保基金案始末,该案涉嫌共同贪污的9名公职人员和涉嫌玩忽职守的2名公职人员被移送司法机关审查起诉。经济日报据此评论,以万亿元规模计的社保基金绝不能成为“提款机”,不容任何组织和个人以任何名义侵占骗取。保护好群众的这笔“养命钱”,要靠长效监管机制。首先,从制度设计上,建立有效阻断冒领现象的机制。其次,要以零容忍态度严厉打击欺诈骗保、套保或挪用侵占各类社会保障资金的违法行为,规范社保多领冒领等行为。最后,依靠社会监督力量,通过畅通举报渠道、依规奖励举报人等手段,将参保人自身的监督权更充分地展现出来。

光明日报:快递业“最后一公里”难题如何破解

近日,国家邮政局就《快递市场管理办法(修订草案)》公开征求意见,对快递行业的末端投递服务规范进行了明确:“未经用户同意,不得代为确认收到快件,不得擅自将快件投递到智能快递箱、快递服务站等快递末端服务设施”,“情节严重的,最高可罚3万元”。

从2011年到2021年这10年间,快递业务量增长了26.2倍,而快递员数量只增长了不到5倍。快递行业的“最后一公里”配送问题一直以来都是行业性难题。不过,快递业仍然在发展以及不断有后来者加入的现实,说明快递业的市场价格竞争仍有空间。但无论如何,快递业发展的根基就在于“门到门”的服务标准,失去了这个根基,快递业的健康发展就难以为继。《快递市场管理办法(修订草案)》的出台及时而必要——既规范了快递人员与消费者之间“最后一公里”的投递标准,也倒逼着快递企业提升服务标准,优化商业模式以及对快递人员的激励机制。

广州日报:乐见更多企业鼓励员工生育

4.jpeg

近日,先是A股上市公司大北农“生三孩奖励9万元”的消息冲上热搜,接着有宋卫平在绿城服务集团年会上有关“女员工生双胞胎教育费用公司全包”的讲话在朋友圈刷屏。两家企业积极响应生育政策,拿出“真金白银”的奖励,值得称赞。

企业鼓励生育,既体现了担当,也打开了思路。鼓励生育,不应被看作为政府针对某一群体提供的特殊政策,而应该由社会共同推进,并通过充分调动社会各方力量,来服务和支持生育,以此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生育的意愿需求。其中,企业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率先作出示范。企业该如何作为,也并非一定要“向钱看”,比如,优化落实好产假、育儿假,帮助职场女性处理好家庭与工作之间的平衡等,这些看似没有直接“减成本”的举措,其实也能为鼓励生育起到正向的引导作用。

澎湃新闻:“五元一斤车厘子”,品出“乡愁”的滋味

在浙江丽水,一位老太太在街头售卖5元一斤的车厘子。为何只卖5元?老太太说,车厘子是女儿买来寄给她过年吃的,她担心吃不完,就拿到街上来卖。从这个朴素的亲情故事中,网友“品”到的滋味虽各不相同,但共性的“乡愁”因年关的临近,被不同程度地唤起,在人们内心那个叫“家”的地方,激起了一层层情感的涟漪。

因为疫情,今年的“乡愁”,在一些地方再度被加上了“就地过年”的背景。就地过年,一头连着在外打拼的人们,一头连着时刻牵挂他们的亲人。尤其是那些留守在家的老人、孩子,不光需要家人的物质与情感关怀,也需要来自社会的关爱。

相信在经历了上一个春节就地过年的保障工作之后,各地已积累足够的经验,能够让受就地过年政策影响的群众感到“两头暖”,防疫的“力度”配套为民服务的“温度”,同心向未来。

中经评论:奥迪“失速”折射转型之困

德系豪华三强在华销量差距进一步拉大。从保持了30多年在华豪车销量冠军,跌落到“垫底”,奥迪的“失速”不可避免地引发议论。奥迪在华被竞争对手先后超越,恐怕还与其品牌力和产品力相关。但为何奥迪在华销量领先了30多年呢?原因在于先发优势。

今天奥迪在中国市场的先发优势已荡然无存。因此,奥迪也一直在寻求转型。问题在于,转型并不是喊几句口号就能成功的。在大部分消费者眼中,它还是一款行政商务车。如何让品牌更年轻,奥迪至今并没找到清晰答案。奥迪“失速”,还体现在产品更新换代慢。在技术与市场的双重推动下,维持产品与企业竞争力的最好方式就是不断推陈出新,保持产品对市场的吸引力。然而,奥迪的产品更新速度似乎总比竞争对手慢一拍。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奥迪也在向电动化转型,但效果远不如预期。甭说与特斯拉竞争,就是与造车新势力“蔚小理”相比,也显得捉襟见肘。

天府评论:“末位”不能成为降职降薪的借口

企业为何喜欢拿“末位”说事?一方面因为根据劳动合同法,劳动者在单位工作满10年,便对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享有强制缔约权。对企业来说,合同期拉长,意味着灵活调动劳动力的空间变小。在这种束缚下,企业希望通过末位机制赢得一定自主权,淘汰表现平庸的员工,以削减用工成本;另一方面还因为疫情期间,公司效益下降,“末位降职降薪”也算是节约成本了。当然,最重要的是,恐怕是企业管理人员享受“有权”的感觉,能够借此显示高员工一等。

企业实施“末位降职降薪”,有违法的嫌疑,打官司,企业基本上是以“败诉”为唯一结果了。“降职降薪的实质是变更劳动合同。”诚然,依照法律,用人单位在一定条件下可根据生产经营需要,或劳动者的工作表现,单方面对其岗位进行调整,但对于该行为的合法性、合理性应尽充分的举证责任。“末位”显然无法起到举证的作用。

上游新闻评论编译部综合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

举报
  • 精选
  • 重庆
  • 调查
  • 财富
  • 评论
点击进入频道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获取验证码
请先完成短信验证
取消
确定